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经常从媒体中看到某军事演习采用计算机推演,这些技术是怎么实现的昵?它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人们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通过自然技能使用传感设备与之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作为一项尖端科技,虚拟现实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它最早源于美国军方的作战模拟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为各界所关注并且在商业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研究背景及目标 针对大型综合应用对虚拟现实技术提出的多人协同工作、大规模数据表示与绘制和便携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等共性需求,“支持移动终端的多人协同虚拟环境及开发工具研究”开展了构造面向多人协同工作的分布式虚拟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能够支持PDA、智能手机、穿戴式计算机等移动节点接入的、具有千兆级复杂度数据表示与绘制能力的分布式虚拟环境。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应用综合价值高,掌握其核心技术发展方向非常关键。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虚拟现实技术历经概念萌芽、技术探索、突破发展和产业应用这4个发展阶段。以关键技术为基础,搭载软件和硬件,根据需求可构造不同沉浸度虚拟现实系统,并应用于国防军事、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工业制造、娱乐文化等领域。尽管虚拟现实发展可能会面临安全及技术等问题,但它竞争潜力大,未来应用领域会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通常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诸多技术的新技术形态。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开辟了人类的新一维生存空间,提供了新的生存方式。其所具有的媒介功能、去蔽功能、虚拟性、互动性、沉浸性、超越性,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艺术特性相融通,彰显出技术与艺术的本质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逼真的虚拟体验使人们产生笛卡尔式的追问:"如果虚拟环境足够逼真,如何证明我此刻不是在虚拟现实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产生感觉材料的物理过程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很可能无法以此分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那么,如何恢复直觉上的区分?通过对科学表征的分析,论证"虚拟现实"在认识论上被当作是...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位测绘工程与技术的教育工作者;他将计算机技术引人中国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动力;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制图专业,以及第一个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他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从阅读地图到“走进”地图的飞跃。他就是中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高俊院士。  相似文献   

7.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图形之父Ivan Sutheland 1965年在IFIP会议上所作的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报告,他指出人们可以把显示屏当作一个窗口来观察一个虚拟世界,其挑战性在于窗口的图象必须看起来真实,听起来真实,而且其中物体的行为也很真实。这一思想奠定了VR研究的基础。VR技术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VPL公司报道了data glove(数据手套),引起公众极大兴趣,VPL公司创始人之一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这一名词。同义词还有: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临场感虚拟环境(immerse virtual environment)。VR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说:VR是人处在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空间中,并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漫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由计算机产生的实体,抓住它,改变它的形状;也有人说:VR实现了全景立体显示,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内部以360度的角度与研究对象自然的交互。多年来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与认识VR,并给出不同的定义,当然这些研究工作都在不断地丰富VR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VR是指人可以进入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由计算机产生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中,并可通过视、听、说、触等自然感官与之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自然感官的真实体验。所谓虚拟环境,则是基于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显示,三维声音合成,人体感觉模拟构成的可以是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一个危险的或者是遥远的环境,它实际上是感觉模型数据库。由于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和听觉,所以虚拟环境的数据空间也以视觉库和听觉库为主。当力反馈等技术有了突破,其他感觉库也会逐渐丰富起来,数据库可以描述具体真实的世界,也可以描述抽象世界。所谓交互作用,是指计算机软件根据人的反应,如:头、眼位置的变化,手势的变化,身体姿态的变化,语音口令等决定虚拟环境中事件的进程,实时变换图形、声音,实现人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关于VR的中文译法,我们认为:virtual译作“虚拟”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至于reality,本身具有“真实”“现实”“实在”等含义。但VR作为一种技术,从其所表达的含 义出发,VR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临场感和真实感,参与者宛如沉浸在一种三维立体空间中(场景中),并能在该空间漫游。对参与者来说,他所进入的环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object reality)”,只不过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并非客观实际,故在前面冠以“虚拟”是恰当的,所以我们赞成VR译作“虚拟现实”,它能恰如其分地反映VR的实质,这样采用VR技术生成虚拟车间、虚拟产品的虚拟装配,甚至虚拟战场,虚拟武器都容易理解了。至于把VR译作“灵境”,其关键是如何理解“灵”字,总感到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若把VR译作“虚拟实境”,我们认为其含义与“虚拟环境”相当。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关于农业管理系统的战略思想,是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典范.精准农业技术是21世纪农业的新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等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与现实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本文针对即将到来的由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现实”现象进行了预测和透视,该虚拟现实是具体的,已经部分创造出来;又是抽象的,它的渗透使人类文化生活趋向虚拟化。作者力图从“虚拟现实”技术所衍生的“虚拟现实”现象对现实所产生的作用进一步的思考,指向“虚拟现实”对现实的摹仿再现,超越创造及最终回归的必然趋势,从而为理性地看待和利用这把“双刃剑”铺垫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技术使人类文化在两个世界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虚拟现实——21世纪的信息处理技术,使计算机成为人类研究现实世界信息结构的里程碑。虚拟现实对环境复杂性的重建能力使每一个操作者都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它的个体智能和群体智能的互动特征使“人机共享”成为现实,人机界面融为一体。人类将从容的生活在两个可以互动的世界,在计算机系统里虚拟自己的假说、幼想、想象、理想,认知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创造条件实现理想。随着虚拟地球、虚拟国家、虚拟城市、虚拟家庭的出现,人类的各种文化将基于信息处理技术获得重构。  相似文献   

11.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对迄今为止的人类思维、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仍在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与此同时,恐惧现实世界和推崇“虚拟现实”的造神运动已经萌芽。本文站在科学人文主义立场,坚信虚实世界的理性边界不可模糊,并对虚拟化的任意诠释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12.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对迄今为止的人类思维、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仍在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与此同时,恐惧现实世界和推崇“虚拟现实”的造神运动已经萌芽。本文站在科学人文主义立场,坚信虚实世界的理性边界不可模糊,并对虚拟化的任意诠释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位测绘工程与技术的教育工作者;他将计算机技术引人中国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动力;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制图专业,以及第一个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他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从阅读地图到“走进”地图的飞跃。他就是中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高俊院士。  相似文献   

14.
人类即将迈入一个新世纪。在此之前,每隔十年,算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但下一个世纪头10年应该怎么称呼?迄今为止,世界上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出一个既简单又好听的名字。21世纪头10年究竟应该如何简称,如果说成“21世纪头零零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5.
从实验室到虚拟社区:科技人类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20世纪70代至今,科技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和田野调查地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着:实验室研究用建构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观点,观察着实验室科学知识的生产;以特拉维克为代表的人类学家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科研机构,研究科学论文和技术仪器的文化重构;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学家开始探索高科技对人们生活、工作、家庭的影响,科技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也逐步向高科技社区转移;九十年代后期,人类学家才开始关注虚拟社区和网络社会,电脑文化人类学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的提法来自外文文献。例如 ,英文中的 1 890s和 1 990s,分别代表 1 890~ 1 899和 1 990~ 1 999的十年(decade) ,中文分别译作 1 9世纪 90年代 ,2 0世纪 90年代。近年来 ,不少文献中对 2 0世纪的“年代”省略了“2 0世纪”的字样 ,而简称为“XX年代”。这给作者、译者带来了不少方便 ,但也带来了同其他世纪混淆的问题 ,在世纪之交尤其如此。所谓“90年代” ,究竟是指哪个世纪的 90年代 ?为此 ,有关部门规定了规范的写法为“XX世纪XX年代”。实际上 ,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既然是一个外来概念 ,不妨原…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论述近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文章以科学技术的建制化为主要线索,首先介绍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依次论述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建立、新中国计划科研体制的形成及其利弊、近20年来科研体制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最后作者展望了21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前景。作者认为,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20世纪的科学大厦中,中国贡献的份额还很少。从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到50年代的“赶超英美”,历经60年代中叶和70年代中叶的“十年动乱”,迎来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再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的科学发展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路程。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在21世纪,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社会机制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并因信息技术的领先性和快速更新而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单一的载体和技术课题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复杂性要求,政府的技术分包体系、项目的联合开发、专业协会以及企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开发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由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的技术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在同质或者差异很大的企业间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50-50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基于语料库的数字化辞书编纂平台研制”是国家863计划“中文信息处理基础应用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子课题是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大规模现代汉语语料库为基础,以语义计算理论为核心,以数字化典范辞书为出发点,利用语言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等,研制辞书的知识获取、自动生成、检查检测、审核评价等技术和集成化的辅助操作平台,突破传统的辞书编纂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辞书编纂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圻文 《科学大观园》2009,(24):35-35
墙上写个大大的“P” 14世纪40-50年代(1347—1353年),对于欧洲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刻。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这场大鼠疫“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大瘟疫起源于中亚,1347年由十字军带回欧洲,首先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北欧、波罗地海地区再到俄罗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