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作家蓝阳春近年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已经在北京和地方四次登上了散文领域的领奖台。《守珠棚一夜》获全国六大单位合办的《美丽富饶的祖国海疆》征文奖,《大明“佛光”》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优秀奖,《这仅仅是开始》获江苏《祝你成才》杂志举办的“成才路上”征文奖,《故乡的山影》获《河池日报》“我爱河池”征文奖。在广西的散文作家队伍中,蓝阳春是有成绩的一个。造就这位作家的,是他故乡的山水,是他故乡的人民,是他民族的文化,。蓝阳春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系统介绍太平天国时期广西壮族人民反清斗争的专著《太平天国时期壮族农民起义》一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著者是我院民族研究所教师覃高积。 19世纪中叶,壮族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些起义为太平天国在广西首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壮族子弟纷纷加入太平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太平军离桂后,广西境内的壮族农民起义军仍然坚持反清斗争。作者在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民俗、地名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广西会党与太平军的关系和影响,介绍并  相似文献   

3.
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元朝。壮族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左右的人口(1982年统计),属最大的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东部的文山境内,而文山壮族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麻栗坡、邱北、砚山等地。壮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有河流有水源的平坝地区,故而有:“苗家占山头、壮家占水头”之戏称。壮族人民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而闻名,常用歌唱的形式来歌颂自己的生活、风俗与劳动。以下对壮族民歌予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我们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民族,又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正确认识壮族的特点,有利于在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繁荣,也有利于加速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现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 (一) 壮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于1952年在广西成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州;1958年又改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是党  相似文献   

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壮族文化史上,从远古时代产生的创世神话,史诗《布洛陀》、《布伯的故事》起,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的各种文学现象相继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几千年来,壮族人民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歌谣、故事、戏尉等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理想、爱情和他们的命运。它以壮民族特有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壮族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唐以后有些地区曾借用汉字编造过形声结构的壮族“土方块字”  相似文献   

7.
壮族诗人韦其麟,是一个很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他擅长于把自己民族古老的传说加以诗化,通过艺术的折光,表达当今一千三百万壮族人民的心声,反映我们立志改革、飞腾奋进的时代精神。韦其麟同志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叙事诗,集中表现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歌颂壮族人民反对封建农奴主的专制压迫,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斗争。《玫瑰花的故事》描写古代一对壮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在遥远的古代,勇敢健壮、武艺高强的尼拉,和聪明勤劳、能歌善舞的夷娜,两人深深地相爱着。  相似文献   

8.
先秦以前,广西境内为壮族先民所居住。秦汉以后,汉族才逐渐迁入,并于明清以后在人口规模上超过壮族,形成了广西汉壮民族融合的独特形态。历史上汉壮人口比例(相对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广西汉壮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广西民族大学金丽教授撰写的英文版《壮族历史文化导论》已由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面向国际社会英语世界撰写的,系统介绍壮族历史文化的英文学术著作。该书共10章56节,讲述了壮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并从家庭与社会生活、生命历程与习俗、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平乐村是一个南部壮族的聚居地,二冬坡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二冬坡是一个有400余年历史的单姓氏南部壮民族——黄氏壮族的聚居区。为了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文化,本调查报告专门就二冬坡黄氏壮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婚姻家庭、风俗和民间宗教信仰等进行了田野考察。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惟一超过一千万的民族,堪称少数民族的老大。按人口多寡排序,壮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居第62位,①举足轻重,不言而喻。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壮族的研究起步晚,成果不多,与壮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广西壮学学会成立以后,“壮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的专门学科逐渐为人重视和接受。继之,一批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应运而生,从两部《壮族通史》的出版,②到壮族“那文化”概念的提出,③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民族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护、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居住着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体育文化。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历史的进程,还蕴涵着丰富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保护、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刻不容缓。为此,该文就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凌渡是《广西文学》的散文编辑,也是我区致力于散文创作、较有影响的壮族中年作家。凌渡的散文,把读者领进了异常广阔的艺术天地,使人觉得好象亲身到了壮乡侗寨、瑶山苗岭,饱赏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旖旎风光,领略了各族人民的奇特风俗,看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近年来,凌渡在《人民日报·战地》增刊、《散文》、《解放军文艺》、《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等区内外报刊发表了不少散文,最近编就散文集《故乡的坡歌》,今年四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凡一平,壮族、1964年生,广西都安县人,河池师专毕业,现在复旦大学作家班读书。曾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后转入小说创作,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小说家》等报刊发表《通俗歌手》。《合唱团》、《灵环》等小说数十万字,《官场沉浮录》等作品曾引起强烈反响。本丈试将他近十年的创作道路做一分析,以给其剖作提供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达无论对凡一平还是于广大读者,或许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长夜》是壮族老作家陆地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瀑布》的第一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一九一五年春水夏初反袁风潮为序曲,以一九三一年中央工农民主政权诞生作尾声”。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波澜起伏、迂迥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无产阶级革命家——韦步平的光辉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们的道德面貌和那一特定时代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壮族民歌“欢”(译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很久以前,壮族人民就根据祖国古代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经过创作加工并用壮文方块字(壮话叫Sawndip),编写成壮族民歌  相似文献   

17.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民族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而壮族的鸡卜信仰演绎为《鸡卜经》之后,则与《摩经》结合,构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18.
《广西情歌》是一部历史的画卷、歌圩的留影、包办婚姻的档案,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承传了赋、比、兴、夸张、重叠等传统民歌艺术手法,为广西的历史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民间语言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9.
我区民族文化刊物《三月三》最近已筹备就绪,创刊号将于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与读者见面。这份民族文化刊物,由区语委和区民委共同主办。它将系统地宣传介绍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刊物是综合性的大型双月刊,内容以发表  相似文献   

20.
林安宁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70-172
由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合著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喜获三等奖,成为广西高校在本届评奖活动中唯一获奖的成果。《发展史》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构建文学史体例,从文艺学、民族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壮族文学展开批评,较好地把现当代作家文学融人民族文学史的撰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