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中的七十二“巫”名称,麽公以古壮字抄写、传承因而相对稳定,巫者因靠“阴传”而容易留下个人主观痕迹。“岑大将军”应为泗城岑氏土司历史上有领兵打仗经历的英雄人物,“岑老太官”可能是泗城岑氏土司的族人或者家属,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如“岑大将军”。在当地建立七十二“巫”微缩景点和对巫调音乐进行再创作,可以很好地把七十二巫调音乐发扬光大,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2.
桂西岑大将军庙的核心“神格”是“岑怀远将军”。在岑氏土司历史上获得“怀远将军”头衔的是岑世兴 ,像岑大将军庙、歌圩等这些具有集体记忆性质的载体 ,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壮族先民活动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田州土官妇瓦氏(1498—1555),是归顺州(今靖西县境)土官岑瑋之女,田州府(今田阳一带)土官岑猛之妻。幼年随父攻读,聪敏异常,颇习书礼,尤通兵法,精明干练。因嫁给同宗岑氏为妻,改称瓦氏,史称“瓦氏夫人秒,生子邦彦。明嘉靖六年(1527),瓦氏丈夫和儿子相继死亡。邦彦凄赵氏死殉,遗子岑芝,归瓦氏抚养。时瓦氏年仅三十余,但能克已勤奋,精心抚养其孙岑芝,“朝夕训以朝廷恩德,宜抚循遗民,修职图报”,也就是教育岑芝归顺明王朝,管理好地方,维护祖国的统一。岑芝长大后,承袭田州土官职,能够“励精图治,虽老成莫能。及抚集逃亡,革弊除奸,以忠孝自矢,克缵前徽,皆赖祖母瓦氏之训焉。”瓦氏所持之家教,正是她后来能亲赴江浙,英勇杀倭,保卫祖国边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江壮瑶与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瑶族与壮族形成的历史 ,介绍西江流域元至明初对壮瑶族实行的土司制度的特点 ,并试图从经济与政治两个层面剖析明代西江流域改土归流政策的得失。从经济上说 ,该政策适应了瑶山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从政治上说 ,明廷封建政权的性质决定了该政策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与瑶胞惨遭杀戮。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皇朝在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走向覆亡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5.
壮族土司制度起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壮族土司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发展到明朝中期已经日益腐朽没落,改土归流政策势在必行。清初的改土归流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清政府对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及其对壮族人民的影响,有利于对壮族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好地认识,还可以以史为鉴,为当代的民族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6.
当代壮族的聚启区与历史上实行壮族土司制度的区域是一致的。壮族土司文化之歌圩文化、社庙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各有特点,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广西3个旅游文化圈过渡地带中最闪亮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可以划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不同时间段的社会转型都给壮族政治伦理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不同语境下不同问题与逻辑如何对接;外来理论方法如何与壮族思维方式契合;如何以现代概念诠释壮族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8.
曾经先后被越南和法国占领的广西金龙峒位于中越边境,在历史上受土司统治。文献与田野资料表明金龙峒土司是农姓的壮族土巡检司。金龙峒土司和广西腹地壮族土司一样,也经过了从监贰到弹压,再到最后改土归流的过程。从越南岱族土司的视角去研究金龙峒土司也将是一种宝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从各个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状况看,云南壮族绘画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其一,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濮越”的绘画,这是云南壮族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作品具有原始简朴的艺术特征;其二,句町国时期“濮僚”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成熟时期,作品具有精美娴熟的艺术风格;其三,土官、土司统治时期“濮侬”、“濮衣”和“濮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时期,作品具有敦厚神秘的艺术特质;其四,近、现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的融合时期,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倾向,反映了壮族绘画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广西的土司制度,是北宋王朝于1052年镇压侬智高的起兵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壮族各首领,加强对壮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实行的统治制度。中经元、明两代,到清末民初结束,延续近千年之久。所谓土司统治,就是由中央王朝册封壮族的首领充任府、州、县的知府、知州、知县。这些府、州、县叫作士府、土州、上县,其官称土官,或叫土司,以区别于一般的府、州、县,区别于汉官。土官必须经中央王朝册封赐印,才算合法,必须隶属于中央王朝,输职贡,承调役。但可以永远世袭,并有权主宰其统治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对其臣民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人生理想、道德实践、是非观念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薛宝钗的价值观,作者认为,为薛家寻找政治上的庇护,以维护其家族利益,是薛宝钗的主要价值取向,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薛宝钗自觉地恪守封建道德规范,并以之塑造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她也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需要去待人接物,去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在她衡量是非、善恶的天平上,永远压着她个人的价值砝码。她的价值观,是她性格中的稳定性因素,规定了她作为一位“女夫子”的性格本质。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义”。孔子非常推崇“公”和“义”,并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最高修养的标准。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张公室,抑私门”和礼治的思想来应对公私颠倒的局面。孔子认为以“礼”教化民众是协调公私、群己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之一。为实现理想,孔子提出了经济上均无贫、政治上执中、教育上有教无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诚信主要着眼于个人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 ;在诚信的道德建设上 ,重内诚之德的修炼 ,轻外信之德的实践 ;在具体措施上 ,厚诚信道德教化 ,薄诚信制度建设的确保。当前 ,决定诚信存在性质和作用性质的首先是经济规律 ,然后才衍生为伦理原则。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主要不是道德境界 ,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基本义务。因此 ,诚信建设也从社会思想意识层面下移到社会制度层面上来 ,从人们“愿不愿为”提升到“必须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诚信反映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诚信活动的存在与诚信概念的产生呈现出不同步性;诚信主要构筑了一个从个人到人际交往再到政治统治不同层面上的道德行为调节体系;在阶级社会条件下,一些人对诚信的遵守趋向和另一些人的诚信缺失趋向同时存在;只有在社会主义“三大文明”高度协同发展、社会道德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诚信缺失现象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6.
现今世界上妇女当前相的,除了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外,就只有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了,而且她还组成并领导着一个世界上独有的女性阁员最多的内阁。布伦特兰夫人47岁,出身于一个政治世家,从  相似文献   

17.
清代嘉绒地区土司的婚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绒藏族在清代受土司统治,中央王朝在嘉绒地区分封了18个土司,这18个土司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导致嘉绒土司婚姻复杂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嘉绒藏族土司的婚姻受嘉绒藏族婚姻习俗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嘉绒土司的婚姻是土司之间社会关系网络建构的一个手段,土司通过婚姻的选择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本从嘉绒土司婚姻对象的选择入手,对嘉绒土司的婚姻与土司之间社会关系网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鲍赛昂子爵夫人形象,再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交替的历史风貌:尽管金钱的光环掩盖不住资产阶级胎生的丑恶和腐朽,毕竟它是生命力旺盛的历史的新生儿;贵族“模范社会”的理想道德虽然熠熠闪光,但终究逃不脱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鲍赛昂夫人的情场隐退而消亡。鲍赛昂夫人仅是一曲“模范社会”理想贵族的挽歌。  相似文献   

19.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20.
很久以来,广西西部壮族与广西东部壮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别,羁縻土司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和原始社会残余构成西部壮族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改土归流以前数百年间最显著的文化事象。要揭开壮族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些文化事象。本文从壮族原始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的存留变异入手,试图探讨壮族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