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2.
迪尔西为福克纳笔下众多黑人形象之一,小说中的迪尔西既是作者的真实投射,又是基督的化身,用大爱托起了摇摇欲坠的康普生家族。她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毅力、仁爱与忠心等美德的体现。小说的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反映,与真实作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福克纳本人也把关爱、怜悯、同情和牺牲视作人类的普遍真理。由此可见,迪尔西与作品的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是一致的,是故事的可靠叙述者。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者之一杰生在价值观、道德观等原则上与作品的隐含作者有很大的分歧,被看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然而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理解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关键之一。事实上,小说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述风格极大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整体的反映。尽管杰生的不可靠叙述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它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层面,引起了读者对小说文本和作者意图的极大关注,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的作者故意塑造了一个明显不可靠的叙述者亨伯特完成叙述任务.亨伯特身上矛盾重重,却具有叙述上的绝对权威,这使他能够利用叙述方法和内容尽可能的寻求读者同情.然而与此同时,与这部小说如影随形的"隐含作者",即,纳博科夫的创作意图,则在亨伯特背后隐秘的与之为敌,削弱其叙述可靠性的同时暴露他罪恶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亨伯特的不可靠性与文本整体一致性的关系来探讨这部小说存在意义是要进行道德说教还是在于纯粹的审美价值,并尝试解释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胡翠芬 《科技信息》2007,(22):226-226,254
文章主要分析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幸福》的叙述手法。作者把"不可靠"叙述者的内心活动,与第三人称叙述和对外部环境的描写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美国小说理论家布斯认为,小说隐含作者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环节。唯有把握了叙述角度,读者才有可能对隐含作者的意图、立场、观点、态度甚至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推断。通过小说《丰乳肥臀》的叙述角度,论证其在建构小说的隐含作者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班维尔在其小说《海》中运用不可靠叙述这一强有力的叙事策略探讨了死亡、记忆、创伤、表达及自我这些深刻的主题。首先明确了小说主角兼叙述者莫顿的不可靠叙述者的身份,分析其叙述在“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及“知识/感知”三个维度上的偏离;接着通过分析小说中三个明显的不可靠叙述的叙事特征,即第一人称叙事、创伤叙事和写画来具体探讨小说的不可靠叙述的呈现;最后指出班维尔通过不可靠叙述这一叙事策略,质疑了记忆的客观性、语言表达的可靠性和自我身份的确定性,并通过不断的质疑和解疑最终完成了主角自我身份的建构。此外,通过不可靠叙述,作者还邀请读者积极地参与到文本互动当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力并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主观性如何影响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一种交流结构,但到了现代,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作者死了,接受者不存在了,否认文学是一种交流方式。而从叙述学的角度看,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作者与读者是一种对话关系,叙述即交流。所以,否认文学是一种交流结构的观点是一种学院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是作者在当时的现实语境中为了执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有意识地采用反讽叙事策略创作出来的。从叙事学的视角揭示这一文本反讽式的内在景观:通过在叙述者声音中夹杂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而突显事件声音,并在两种声音的碰撞与冲突中揭示出文本的反讽意义;“隐含作者”与理性作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一文本形成的外在语境。  相似文献   

11.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叙事学的叙述者研究,是为了解决发现叙事文本中"谁在说话"的问题。"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①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层次、叙述层次的格局、不可靠叙述者三个角度来分析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以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研究理论为主要阐释维度,以兼有人物和叙述者功能的奥赛罗的不可靠叙述为分析对象,探讨莎士比亚如何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不可靠叙述的成分,将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衍化为人性深处潜意识的再现,使得奥赛罗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并由此提升文本的张力,增强悲剧主题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百年以来,鲁迅小说形式研究历经了探究写作技巧时的零碎探讨时期、马克思主义形式理论探究时期和西方现代形式文论研究时期。西方现代形式文论研究时期,全新的叙述学研究方法极大地推进了鲁迅小说形式研究。这些突破在鲁迅小说的叙述者、情节模式、复调和修辞等研究上都有明显体现。鲁迅小说形式研究仍有不足,符号叙述学能推进鲁迅小说隐含作者、修辞和叙述者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浅议《理发》的文本叙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183;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为文本叙述语言,真实而极具口语化特征的叙述语言给读者带来了逼真的听觉体验。而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层的讲述者,又是元故事层的参与者与审美对象。通过对叙述者主观不可靠性的真实还原,小说为读者创造了宽广的情感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调查体"小说,文本叙述者"我"在采访实录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时,一共发出了五次且轻且浅的笑声。引发五次笑的情景、语境不同,由此展开的对生存、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也各有意味。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笑,具有使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与叙事客体相隔离的功能,也达到了激发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冷静地看待历史、独立思考问题的效果,同时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童话是叙述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变形地反映,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憧憬。张欣的作品中也具有童话的这一特质。本文拟从“似幻犹真的世界”、“理想的结局”、“写作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命题,并说明了张欣作品的人文风情。  相似文献   

18.
康拉德的叙述技巧不仅是复杂多变的,而且充满悬念,深刻地反映着主题。他的叙述技巧表现为灵活性和流动性,以马洛作为主要叙述者,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也是帮助作者完成控制小说素材中的距离技巧的关键人物;“距离观”的运用主要是在作品时间上、空间上和态度上的距离变化中体现出的;“置后译解”来描写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叙述。  相似文献   

19.
康拉德的叙述技巧不仅是复杂多变的,而且充满悬念,深刻地反映着主题.他的叙述技巧表现为灵活性和流动性,以马洛作为主要叙述者,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也是帮助作者完成控制小说素材中的距离技巧的关键人物;“距离观”的运用主要是在作品时间上、空间上和态度上的距离变化中体现出的;“置后译解”来描写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叙述.  相似文献   

20.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称为女性主义经典力作之一。叙述者的幻觉是该篇小说的中心。作者利用虚幻构建叙述者的真实生存困境和生命感悟;同时又利用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物的虚幻共同构建作家以及整个女性整体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意识。虚幻是真实的影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