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的探讨,说明了我们党为什么要培育国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了我们党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这就意味着,要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实现法治化,就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以法治规则为先导.  相似文献   

3.
张秀宏 《奇闻怪事》2009,(8):130-13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确立和实施10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阶段.法治精神主要是指人们经由法治尊严与权威所自觉产生的法治信念、法治崇尚、法治信仰、法治习惯和法治感悟.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过去五年中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探析十七大传达的法治理念,分析十七大报告结合我国国情、民情、党情所做的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辟论述,为构建法治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动因,党的二十大报告凝结了党在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时期的最新发展理念和政治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法治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宪法的核心原则与规范同“共同富裕”存在价值和逻辑关联,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根本制度遵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会在推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实践落实与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理念。法治建设是以民主建设为基础的法制建设。以人为本通过民主引导法治建设的方向、内容。法治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保证民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理念。法治建设是以民主建设为基础的法制建设。以人为本通过民主引导法治建设的方向、内容。法治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保证民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发表法治建设重要讲话,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目标和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因此,深入理解习近平的依法治国理念,就要做到:从"大局"、"大势"、"大事"中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究竟什么是法治精神,需要进一步探索.笔者认为,法治精神是指法治的宗旨或主要意义,是法治所固有的内在品质、品格和品性.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可以概括为良法至上精神、社会主义宪政精神、公平正义精神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是法律产生、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应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道德化的法治,即在价值理念和法律制度上应体现现代法治和广大人民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五大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则得以实现,但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许多方面还很淡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法律的实施。因此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高校法治文化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引下从显型法律制度结构和隐型法律观念结构两方面结合来探寻其建设的路径与措施,具体可从培育高校人法治观念、完善立法和监督制度、成立高校法治文化领导小组和法治文化学生团体以及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开展,逐渐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直至最终确立起高校人对法治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化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增强自觉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知识的理念,增强依法处理非常时期非常事务的法治理念,增强依法预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理念,增强全面预防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法治理念,增强灾害救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法制理念,增强动员社会和公众自救与互救的法治理念;需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雨天”法案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征用法律制度、行政救助法律制度、行政指导和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众的法律情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强调法律的至上性与权威性,这就要求公众要建立对法律的美好情感。公众的法律情感是法治国家的观念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形成。培养公众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美好情感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科学民主的立法制度,强化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利保护功能。通过培养公众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美好情感,实现“法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法治意识没有跟上我国立法的速度,农民不知、不懂法律减缓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培养农民的法治意识要让农民认识到法律的至上性、强制性、工具性、公平性,用现代法治理念取代传统法治理念,使农民明确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健全"三农"立法,完善司法、监督制度,普及法律援助等方式保障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规划》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1]要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一战略任务,使各民族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是我国民族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人权保护的核心内容。据此加强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切入点是民族法制的健全和民族法治的建设,只有法制健全和法治的有效规范才能强有力推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法律控制与社会规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进而引申到德治的提出缘由,再论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最后谈论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马克敏 《科技信息》2011,(14):35-36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富有创新特色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倡导以法制原则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自由、民主、法治局面,他提出了改革司法审判制度,进而改革整个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法律文化遗产。本文试对孙中山先生倡导司法改革的动因、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对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因素,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形成了极富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社会主义法学思想。他提出的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法制文明成果,将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理性思考法制建设,发挥法律强制之效力,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建立"民彝"之律法,确保人民之主权等珍贵思想财富,于当代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