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西欧又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途径。周恩来的早期思想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他在日本和法国留学期间,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其进行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广泛传播。留学归国后,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谭军 《科技信息》2010,(9):148-149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必然趋势。五四时期,戴季陶曾发表过许多宣传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言论,以研究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著称。但是,他是有条件地同情、赞赏社会主义思想的。他常认为,社会主义宜在产业资本发达的欧美各国中提倡,而不宜在资本主义刚萌芽的中国实行。他对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既赞赏又排斥的矛盾态度,正是这种矛盾导致日后他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3.
朱执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最早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介绍给中国人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不但客观介绍、主观认同马克思主义,他还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解答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所有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收和借鉴世界最新科研成果,观察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就是要学习他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立法,以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翦伯赞是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先驱之一,无论是新史学体系建设、史学思想开创,还是中国历史的叙述,他都卓有建树。翦伯赞首先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革命家,他以史学为武器,从事着实际的革命活动;他又是一位学者,在史学阵地上积极地从事学术工作。他是在运用、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所做的这一切以及在创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等方面的一切成就都缘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自信。  相似文献   

6.
在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的发展中,实践本体论美学是刘纲纪的独特贡献。这一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他综采众长,融会超越的结果。其理论来源,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哲学美学,仅就现代以来的中国美学而论,毛泽东、王朝闻、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对他的影响较大。正是在这些关学思想继承和总结的基础上,刘纲纪创造性地发展了当代实践论美学思想,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他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使人民大众用他们的方式领悟、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他还提倡和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倡导并力求用大众化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民大众关心的问题,重视以人民大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对象。他的这些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得出的新结论,给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铺奠了最初的基石。他在同时代人中最早认识到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其对祖国命运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人民正是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歌颂、宣传中看到了自己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而中共的诞生,则是对由十月革命发端的新的世界革命潮流的最直接的回音;他对中国革命问题所作的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煌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党工作,他站在中国革命有所附托的高度提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并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观察、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紧紧地把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极其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用和宣传。他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就是思想工具。他极力主张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化为思想路线,变成群众的尖锐武器。为党制定和确立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从而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实践作出的不朽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同志首次自觉地提出思想路线问题。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为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次党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杨献珍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把唯物主义变成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而呕心沥血,把个人的安危荣辱置之度外。他认为加强唯物主义的思想修养,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对于身居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有特殊意义。只有加强唯物主义的思想修养,才能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党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新的境界.同时又防止一些新近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史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一部分,始终是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他对于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的史学理论对当代历史研究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本文将从李大钊史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史学内容以及史学方法这几方面分别论述李大钊对史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李大钊对辛亥革命、孙中山等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比较,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赵春风 《科技信息》2010,(7):236-236,244
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的青年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他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培养教育接班人的问题。他对青年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既寄予无限的希望,又不忽略他们的缺点与不足。他对青年的论述,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对于我们做好跨世纪青年的培养工作,把青年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曹潇滢 《科技信息》2010,(7):150-1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密切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联系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在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征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对邓小平矛盾思想的研究(包括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根据目前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邓小平矛盾观问题的研究成果,拟对其中涉及的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现状作简要述评,以为学界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国化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和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是党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提出,在民主革命和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他关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思想的依据是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贯穿着一条鲜明的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路线。邓小平同志建国以来就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恢复工作之后更通过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在新的历史时期,他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由此形成,它也体现着邓小平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历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主要包括阶级斗争史观、人民群众史观、社会矛盾理论等。他所确立的史学研究方法、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晚年的思想偏差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