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过七个亲本的双列杂交,分析了普通小麦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方差成份,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赖氨酸单株产量表现明显的正向优势和超亲优势;蛋白质和赖氨酸百分比变异较大,主要表现负向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高度显著,非加性基因作用包含显性与超显性,以及比较明显的非等位互作。对上述结果的遗传学和育种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生物学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对其形成机理迄今尚未阐述清楚.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植物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证实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对杂种优势都有所贡献,并克隆了水稻第2染色体上控制产量杂种优势的QTI。位点qGY2-1.建立了水稻、玉米、小麦和拟南芥等植物重要杂种优势性状的转录和蛋白质组表达谱,发现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表现为加性和非加性等差异表达模式,这可能与等位基因变异和表观遗传调控有关.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解析是未来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最近在拟南芥生长杂种优势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配合力是指亲本传给子代的相对能力.它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种.前者与累加性遗传效应相关联,而后者则与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的遗传效应相关联.配合力的研究,在动植物的育种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牲.它产生于研究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及制定具有杂种优势的玉米杂交种选育过程中.其目的在于探讨选择材料配合力的鉴定方法,查明配合力变化原因和程度,制定配合力育种的有效方法和亲本选择方法等杂种优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蚕豆重要数量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及遗传规律,以云122和TF42为亲本构建F_2遗传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_2代的株高、荚数、粒数、初荚节、茎粗、分枝数等6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符合Model B-6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控制的等显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4.52%。荚数、粒数、初荚节3个性状均符合Model A-1遗传模型,为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8.53%、38.93%、70.56%,其中,初荚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率。茎粗和分枝数未检测到主效基因,为微效多基因遗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蚕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显隐性关系,对进一步控制相关性状的基因进行挖掘、定位。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旱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规律,基于旱黄瓜强单性结实自交系6457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9,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旱黄瓜单性结实性进行了6家系世代(P_1,P_2,F_1,B_(1∶2),B_(2∶2),F_(2∶3))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旱黄瓜单性结实性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符合D-0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0.31和7.73。B_(1∶2),B_(2∶2),F_(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44%,39.65%,24.62%;B_(1∶2),B_(2∶2),F_(2∶3)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3.31%,0.00%,35.21%。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牡丹主要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点,指导牡丹的育种实践。【方法】以牡丹品种‘凤丹’ב新日月锦’的F1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调查了F1群体的株高、冠幅等20个表型性状,对这些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杂种优势分析结果显示,20个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分离广泛,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1.03%~63.49%。除花高、花瓣宽、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6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花瓣长、果荚高外,其余18个性状间紧密相关。混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冠幅、新枝数、果柄长、花径、开花时长、果荚直径和果荚高等8个性状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新枝长度、花朵数、花高、花瓣数、花瓣宽、蓇葖果数和单果荚种子质量7个性状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 叶长由两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 花瓣长受两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 叶宽、单果荚种子数量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单果荚质量受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结论】牡丹杂交F1代20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且部分性状表现出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效应。研究为牡丹表型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活性基因效应假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杂交育种实践,结合基因组印迹的遗传理论,提出杂种优势产生的活性基因效应的假说.认为生物体的基因分为活性基因和无活性基因两类,杂种优势来源于活性基因的加性效应和互作效应;并将杂种优势部分为一般杂种优势和特殊杂种优势两部分,这有利于对杂种优势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6×6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及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17个性状杂交F_1普遍存在杂种优势,以表现负向超亲优势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正、负部分显性。各性状间的遗传力有很大差异,广义遗传力变幅为54.49~86.25%,狭义遗传力变幅为17.77~68.18%。除缬氨酸、蛋氨酸和丙苯氨酸外,其它各性状的杂种F_1与双亲平均值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极显著,并且一般配合力的作用大于特殊配合力的作用。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与大多数氨基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有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1984年用042号稻瘟病菌株接种9个杂交水稻组合的亲本、F_1、F_2、F_3代的结果表明,IR_(24)、IR_(26)和吉粱各具有1对显性抗瘟基因;V_(20)A具有2对隐性抗瘟基因;早36具有2对显性抗瘟基因;3624-33具有2对显性互补的抗瘟基因,VT34-1具有1对显性和1对隐性抗瘟基因.  相似文献   

10.
用9号白叶枯菌株接种9个杂交水稻组合的亲本。F_1、F_2和F_3代的结果表明,VT_(34-1)具有2对显性互补的抗病基因;IR_(26)和3624—33都具有3对显性互补的抗病基因;早36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抽穗期是与水稻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克隆调控水稻抽穗期的相关基因,对于水稻育种改良至关重要.通过将一个地方籼稻品种巴香占与粳稻品种中花11杂交,对这2个品种及其F_1代植株、F_2代群体的抽穗时间进行统计和遗传分析,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巴香占抽穗时间平均为(78.5±1.4) d,比中花11晚抽穗约14 d;巴香占晚抽穗表型受单个显性核基因控制,该目的基因被初步定位在3号染色体RM14359标记与短臂末端之间,物理距离为2.8 Mb.该研究定位了一个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为后续该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Ashby提出的玉米从受精作用开始在胚的发育期直至籽粒成熟阶段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利用胚乳显性标志性状,采用混合授粉方法,对单交种F_1代同一果穗上所结杂交种子和自交种子的平均粒重、单籽粒重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讨论了利用胚胎阶段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增加单交种产量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低磷土壤下玉米根系质量的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掖107组合P1、P2、F1、F2和F2:3五世代的根系质量进行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根系质量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即玉米根系质量性状受2对主效基因(a、b)与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其中主效基因a与主效基因b的效应方向相反,a主要是促进根系质量,b主要是抑制根系质量,b对根系质量性状的贡献率小于a,2对主效基因间存在上位性,b基因加性与a基因显性互作明显.微效多基因的加、显效应对玉米根系质量性状的表现有较大影响,多基因的显性作用大于两对主基因的综合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选定的8个春小麦亲本进行4×4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所得的F1代的9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穗小穗数、单株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都具有一定的正向超亲优势,且千粒重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都达到最高;其余性状出现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较少,且各组合间的差异比较显著。配合力分析表明,主穗粒数和单株平均穗粒数在组合间不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主穗长度在杂交组合间的表现差异是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株高、有效穗数、单株总粒数和单株粒重是由非加性基因决定的;父本组对株高和主穗小穗数的影响较大,母本组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种植的约800万公顷杂交水稻,从研究文献以及这从次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都充分地证明了水稻存在杂种优势。热带与温带地区异质的杂种F_1产量每公顷约10吨。在有利条件下,产量表现出20—30%的杂种优势,但热带季节变化很大;在较低温度下,杂种具有较低的产量优势。杂种F_1的产量优势主要地是由于增加了小穗数与较大的粒重。在相对低的氮水平下,杂种F_1的产量潜力高于常规育种的半矮秆品种。有关基因作用与配合力的报导表明,水稻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两种效应都是重要的。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往往大于特殊配合力的效应,但存在充分的例外,因此,应进一步利用杂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三重测交分析模式做了理论推演,并据此对两套小麦群体材料进行了遗传变异与基因效应—环境互作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加性—显性模式对大部分性状合适,但上位效应对产量性状的作用不可低估。加性效应在各性状中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显性效应在大多数性状中相当重要。而且,加性遗传方差估值多大于显性方差,前者的估值稳定性也明显大于后者。参试性状均表现显著的基因效应—环境互作。加性、显性效应对环境差异的敏感程度相近;但不同类型的上位效应与环境互作的表现不同,其中ad型和dd型与环境的互作更为明显。本研究中aa型上位效应作用较小,ad与dd型居多。试验证明,模式Ⅴ和Ⅶ较为妥善,可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谷粒裂壳性状与不裂壳性状品种间杂交,F_1稻谷表现不裂壳;F_2不裂壳:部分裂壳:裂壳的分离比例为9:6:1,正反杂交后代表现相对一致.裂壳性状由两对隐性基因积加作用的结果,属于细胞核基因遗传,无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抽穗期的遗传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基本上都认为抽穗期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早熟性遗传以显性为主,隐性遗传很少。但由于研究的时间、地点和材料的不同,因而对抽穗期遗传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在国外,有的研究者报导早熟性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有的看到早熟性是由具有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基因控制的,提出对抽穗  相似文献   

19.
当性状表现涉及到多个基因座位时,只要有关座位的基因型值以加性方式组合在一起,群体平均值就是各座位贡献的总和。而近交衰退值杂种优势值:一般|Id|=CHF1.Id的大小决定于显性程度、显性方向和基因对数。CHF1的大小决定于显性程度、显性方向、双亲基因频率差和基因对数。因此,在一般情况下,Id和CHF1值的遗传含义是混杂不清的。只有当基因显性方向完全为正时,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用三个不育系和四个恢复系组成3×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用平均杂种优势值估算,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的优势最大,千粒重和结实率的优势小。用竞争优势估算,有可能筛选出强优势的组合。杂交水稻杂种F_1的各个性状,同时受不育系、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的作用。只有三个效应值均高且之和为大值的组合,才有可能显示出强优势。分析我们选育的组合矮选A×印菲选,产量上比对照增产23.39%,居参试组合之首,三个效应值均为正值,且之和为最大,达16.26%。这从实践上证明了理论推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