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战场则是测试武器的最佳考场。从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到现在,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13年之久。在这漫长的13年里,美军研发了大量的新型武器装备,它们被源源不断地送往阿富汗战场接受实战的检验。水深火热的阿富汗位于亚洲中部,80%的国土面积都是高原和山地,交通非常不便。这里季节明显,冬天寒冷,夏天酷热,而且全年干燥少雨。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众多有关这场战争的大话题里,我们只想截取一点不太为人所留意的细枝末节,看看这场战争给美国的普通士兵和伊拉克老百姓究竟带来了些什么。当然,作为加害一方的美国士兵和作为受害一方的伊拉克平民,他们的感受有着本质的不同,身历其中的感受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无法决定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命运。用生命换取的“公民待遇”“绿卡士兵”是美国民众对那些出生在美国以外、已获得绿卡,但还没有获得公民权的新移民士兵的称呼。这些人参军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尽早正式入籍,获得真正的“公民待遇”,…  相似文献   

3.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第一次攻击。在云山以北地区,韩国第6步兵师遭到志愿军第50军的部分部队攻击。这次攻击第一次宣告了中国方面已经介入了朝鲜战争。可是美国的高级智囊们拒绝相信这一事实,因为他们确定无疑地认为,这场战争已经快要结束了。几个小时之内,韩国第6步兵师几乎被全歼,而整个韩国第2军处于全面溃退之中。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直播战争传媒以第一时间如此迅速如此全面地介入此次伊拉克战争,尤其是卫星电视的高度发展使全世界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战场上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因此,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人类第一次几乎全面地在镜头之下进行的战争。通过镜头人们似乎感到战争近在咫尺。然而,在这场盛大的战时直播中,媒体传达给受众的往往是混乱、自相矛盾和错误的信息。不仅普通老百姓迷惑了,就连军事专家都难以看透真实情况。难怪中央电视台一位著名军事评论家感慨: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国人愿意提供给世人的,而美国人不想让人知道的,我们什么都不知…  相似文献   

5.
1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地位是会上升还是下降1到目前为止,这场战争美国打得不够顺利。但最后要在军事上打赢是毫无疑问的。军事上的胜利,会导致美国鹰派更加趾高气扬,其对外政策的单边主义更加肆无忌惮。但是,由于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绕开了联合国,没有得到安理会的同意,因此是非法的,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这使得美国在联合国形象大大受到损失。美国一位参议员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我现在在为我们国家流泪,因为美国在世界上一向慈善、乐于助人的形象变得荡然无存。美国的地位是会上升还是下降,这取决于战争的进程。如果战争伤亡不大…  相似文献   

6.
《科技智囊》2003,(1):23-23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民间咨询公司兰德公司告知美国政府,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一项关于如果美国出兵,中国是否会出兵朝鲜的结论。并为这条结论开价500万美元。当时美国人认为这家公司疯了,一句话竟敢卖500万美元。于是将他们的咨询结论置之脑后。几年后,当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被中朝联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时,政府内的一些人才意识到这份报告的价值,急忙以28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这份已过时的报告。这份长达600页的报告,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以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不会坐视朝鲜的危机而不救,必将出…  相似文献   

7.
我把电视机的新闻频道暂时避开,我不想看那么多美伊战争的实况和某些与自己无关痛痒似的战略评论与分析。有时也很怕听播报者用热心而急切的声调向大家预告说:“我们将有新的画面,随时提供给观众。”对面人家的小孩,兴奋地跑回家,说他要赶快看“美国打败坏人的‘电影’”。战争实况成为现代人习惯了的娱乐性的杀戮电影。大家好像已经不知道,那些死亡在伊拉克战场上的人并不是“临时演员”,他们是真真正正的“死了”!他们不会在“收镜”以后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去领演出的酬劳,然后回家去吃饭。他们不再站起来了!他们的父母…  相似文献   

8.
“老战士不会死亡,他们只会慢慢消失。”这是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的名言。3月1213,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最后一名老兵拉扎尔·蓬蒂塞利以110岁高龄“消失”。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法国一共有850万14岁一18岁的青年被动员到前线,131万人永远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9.
洛华 《科技潮》2000,(9):78-80
7月27日,莫斯科一法院作出裁决,判处俄前外交官普拉东·奥布霍夫11年徒刑。罪名是背叛国家,为英国从事了大量的间谍活动。对于该案,俄罗斯各大媒体都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因为,在4年前,这一案件曾引起了震惊世界的俄英间谍大战,而这场间谍战,被认为是冷战结束后东西方最严重的一次间谍纠纷,并一度给俄英关系笼罩了阴影。才俊青年沦为英国间谍奥布霍夫东窗事发是在1996年的4月。当时,他才28岁,在俄外交部北美处工作。奥布霍夫出生于外交世家,其父阿列克谢曾在前苏联时期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并且是1987年美苏中导条约谈判苏方的主要谈判代表。奥布霍夫曾是一个“有为”的青年,但在英国情报人员的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1945年在新墨西哥州进行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是美国核科学家三年秘密研究的结果,代号为"曼哈顿计划"。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国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枚用于战争的原子弹都是由美国人投放的。按理说,原子弹应该给美国民众带来安全感。然而,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许多居民对此并不认同,因为美国曾在他们那里进行过原子弹研制和爆炸试验,而核试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环境。可以说,他们7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核阴影下。无形之中遭受核辐射今年81岁的罗伯特·凯勒回忆说,"原子弹爆炸试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很多问题是没有办法用“文明的冲突”来注解的,包括美国内部很多问题,如俄克拉亥马州联邦大厦爆炸案和炭疽病毒等,原先都以为是基地组织或伊斯兰激进分子干的,但实际上并非这样。即使伊拉克战争本身也不能说明是“文明的冲突”因素造成的。美军为何先打伊拉克而不是朝鲜,是因为它考虑各自的地缘政治状况。美国所讨厌的国家也并不完全是按“文明”来划线的。美国不喜欢萨达姆政权,但未必憎恨科威特、沙特政权。对亚洲也一样,它喜欢日本这样听话的国家,而不喜欢朝鲜这样不听话国家。尽管这两者都属于东亚文明,或者说是儒家文…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日美“安全条约”是1951年9月8日和片面对日和约同时在旧金山签订的。条约规定,美国有“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札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并且规定“此种军队得用以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镇压日本人民的民主运动。这项条约的签订,不但使美国继续占领日本成为“合法化”,并且可以利用日本作为基地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事实上,美国在侵朝战争期间及目前在台湾海峡对我国进行武装挑衅的活动中,都充分利用日本作为进行军事侵略的基地。最近,美国为了进一步把日本拖入它的侵略战争体系,日本岸信介政府也正想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于10月上旬开始了修改日美“安全条约”的谈判。讨论的中心问题有日美“互助合作的内容”和“共同防御地区”问题。所谓“互助合作”就是要使日本承担参加美国军事侵略行动的义务。在“共同防御地区”问题上它们阴谋把美军占领下的冲绳和小笠原群岛也包括在“日美共同防御”的范  相似文献   

13.
正中日韩是近邻,三国平等地聚合在一起开展合作的时间并不长。二战后,三国国内都发生了巨变,中国诞生了共产党执政的新政权,日本被美国占领改造,朝鲜半岛分裂,韩国诞生。由于日韩分别是美国的军事盟友,1965年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因为冷战,中日到了1972年才恢复邦交,中韩直到1992年冷战结束后才建立外交关系。双边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三方发展交叉关系的基础,其中,市场导向下的三国经济联系得到一定发展,主要是中国作为链接中心,逐步发展起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链,使得三国的经济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东亚地区经济链接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一朝鲜问题的根源在那里?世界大战临近结束以前,美国本来要派史迪威将军担任朝鲜占住军的统帅,后来因为中国方面反对,就没有实现。中国就根本不赞成史迪威在亚洲方面担任什么职务,于是美国便从琉球战场调来了霍奇将军。霍奇不只是对于政治毫无所知,对于朝鲜更是门外汉,他们这一伙人却跑来教导朝鲜人民学习民主第一课。在中国,去掉了史迪威,来了魏德迈。在朝鲜,丢掉了史迪威,兜了一个圈子,也来了魏德迈。七月十一日,白宫宣布魏德迈特前往中韩两国,考察一般情形。在这位将军的笔下,有六位顾问,分掌政治、经济、财政、工程事宜。关于韩国的部份,据传调查目的如次:『一,分析美苏谈判组织朝鲜临时政府之僵局情形,以决定美国是否将在朝鲜南部单独行动,如马歇尔国务卿前在莫斯科外长会议时所已提出者。二,提供关于朝鲜军政府能否交国务部接管,代以民政管理之意见,二亿美元之特别援助朝鲜计划现尚在研究中,似将暂时加以搁置。』这是合众社记者的揣测(七月十一日华盛顿电)  相似文献   

15.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够坐到谈判桌前,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放弃他们一直走、又总走不通的死胡同———半个世纪的战争与武力。然而不幸的是,巴以双方如今似乎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又开始信奉武力。以色列有核弹,巴勒斯坦有人体炸弹,他们都不惜拿百姓的性命做赌注。一提到人体炸弹,人们就想到巴勒斯坦的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的确,哈马斯在巴以间一轮又一轮的报复与反报复行动中冲到了最前沿。哈马斯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整整14年。一位巴方官员说,“在和平环境中,支持哈马斯的巴勒斯坦人不到5%。但在以色列的镇压下,支持哈马斯的巴勒斯坦人达到95%”。这位官员的话令人深思。支持哈马斯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进程的失望与无奈,是一种弱势群体的无力反抗。哈马斯人望大增,那么,阿拉法特是怎样一种境况呢?以色列和美国不断对阿拉法特施压。阿拉法特被逼到墙角。关于哈马斯及其相关问题,下面这组文章有各种阐述,呈现给大家,希望引起更多思考。———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三十五周年了。在这次空前的大战中,卷入战火的国家有61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36个国家),死亡的人数约为5,00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约为1,000万人),经济上的损失则无法计算,估计总在三万数千亿美元以上。战后全世界的人民都普遍希望能够过持久的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但是形势并不完全按人们的主观愿望的方向发展。经过三十多年来小战不断发生的一个时期以后,人们又在议论大战复发的时机了。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大家都认为国际形势更为动荡、紧张和复杂。不少政论家在推测八十年代中期将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有的甚至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不仅开始。而且美国已在初战中失利了。人们这样分析和推测,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因为目前的形势  相似文献   

17.
目前,美国总统竞选己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两个资产阶级的政觉竞选人——共和党的尼克松和民主党的肯尼迪,都在吵吵嚷嚷、装腔作势、丑态百出地骗取选票。美国资产阶级的报刊,也每天发表大量形形色色的报道和评论,来为美国这两个总统竞选人捧场,来为美国资产阶级的假民主点缀。这一篇发表于10月1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而摘要登载在这里、题名为“基层选民在谈论什么”的综合报道,也正是为此目的而写的。尽管如此,这篇文章却无可掩饰地透露了美国一部分人——农民、小商人和妇女这些作为基层选民的各阶层的悲观失望情绪和对未来丧失信心。大家知道,美国这次总统竞选运动是在国内外形势对美国统治集团极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国际方面,东风压倒西风的形势日益显著。美国侵略性的外交政策不断遭到失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民都认识到,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威胁。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的最危险的敌人,必须同它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都挺身起来同美国帝国主义进行这样的斗争了。在国内问题方面,美国紧接着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以后,目前又面临着新的经济危机。同时,农业危机愈来愈严重,广大农民的收入减少,濒临破产。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了美帝国主义正在日益腐朽没落。毛主席早在1947年指出:“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增强起来的经济力量,遇着了不稳定的日趋缩小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种市场的进一步缩小,就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内国外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像一座火山,每天都在威胁美国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就是坐在这座火山上。”美国选民对于这种情况,感到栗栗的危惧。因此,对于两党竞选的这场臭把戏,越来越不感到兴趣,他们被迫在一个半斤、一个八两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进行抉择,但是他们不知道究竟如何选择。正如本文所说,有的选民认为,两个总统竞选人“没有多少可选择的”。有的选民说,选举那天,“我将留在家里”。有的选民甚至说,“也许我根本不去投票”。这说明了美国选民对选举的情绪是如何冷淡。美联社10月25日的消息也不得不承认:美国选民“对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都大大缺乏热心”。美国有不少选民已经认识到,无论两党中那一个政党执政,对于他们说来,不但不会带来什么好处,而只会带来苦难。  相似文献   

18.
 对于科学传播的研究,从定义、发展历程到各派学说,一直是科学传播学者无法达成共识的,但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从未因此降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更大范围、更具权威的科学传播变得迫切,而大众媒介无疑是进行科学传播的有力方法之一。可以说,"媒体作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界面,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无论从有效传播的角度看还是从促进互动的角度看,媒体都是中心和枢纽。"[1]科普书籍、影像资料、电视节目、纪录片以及电影等一直都是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科学本身具有的难度和深度,尤其是传播者自身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于科学性的把握容易偏差,使得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传播手法也一味迎合受众需求而忽视科学传播的规律,以及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传播模式等问题,使得科学传播缺乏权威性、趣味型和交互性。要建立准确有效的科学传播体系,需要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合作,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众和反馈机制,他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要形成良性传播必须通力协作。本文将着力分析传播者这一要素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和责任的建立,从传播者角度探讨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科学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和政策     
美国石油王朝的巨擘、现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阿·洛克菲勒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目的和政策”。这篇文章发表在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之前,可以说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蓄意破坏这个会议的自供。这个参预美帝国主义决策的垄断资本家,十分害怕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将会增强美国国内和它的“盟国”内部要求减轻军备负担的压力,因而露骨地强调美国必须坚持“实力政策”和“威慑力量”,增加军事开支,加紧扩军备战。他惟恐人们将“谈判技巧误认为目的”,要求人们“认清我们国家的目的”,“不得把外交礼貌的策略上的改进同认真进行政治解决(读作侵略)混为一谈”。在这里,这个帝国主义者又一次自己揭露了自己。为了欺骗美国人民,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说什么“和平是一项根本的国家目的”,但人们也马上就可以从这篇文章本身中看出,他所要求的“和平”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俯首听命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和平”,是听任美国垄断资本控制、剥削、压迫和奴役所有国家人民的“和平”。在东西方关系问题上,洛克菲勒一方面肆意诬蔑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原意同苏联保持贸易来往的国家进行威胁;另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地狂妄地表示要从“实力”地位出发来强迫苏联接受美国的概念,谋求使资本主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复辟的所谓“政治解决”。尽管洛克菲勒在文章里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但他是至死也不忘情于美国的业已破了产的“实力地位”政策的。他竭力鼓吹为了“安全”要加强报复力量:要加强基地、加强导弹生产、加强整个所谓“报复”系统;极力强调“民防”来制造战争歇斯底里;恐吓“盟国”要有不惜进行全面核战争的准备和决心,并在以核武器为报复力量基础的前提下,要有决心在有限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和扩大常规部队。洛克菲勒并且在“不能完全从本土出发来保护自由世界”的借口下,公然提出美国有权直接军事占领和干涉任何一个“盟国”。在毫不掩饰地要美国纳税人和美国“盟国”花更多的钱从事“防御”的情现下,洛克菲勒对裁军问题根本当做没有这回事。文章里重复了以防止突然袭击作借口而妄想进行“视察”的破了产的滥调。洛克菲勒在文章里还恬不知耻地把美国自封为“自由世界”、“落后国家”的“保护人”和“恩主”,要“自由世界”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都在军事上承担更多义务——出钱、出人、出基地;在经济上克制自己,保证美国贸易出超,保证美元不疲沓,保证美国资本输出的市场……从这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出这位美国垄断资本的头面人物,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了追求世界霸权,是如何阴险狡猾,如何顽固狂妄。洛克菲勒早从杜鲁门政府时期起,就在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制订中起着作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洛克菲勒以垄断资本家的身份,更多地公开直接参与美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他比较系统地道出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与阴谋,说明了美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们掠夺和奴役世界的目的,始终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帝国主义本性是至死不变的。  相似文献   

20.
舞梦禹 《世界博览》2012,(22):41-43
吸引华商的不仅仅是伊朗的神秘和友好,还有诱人的石油“蛋糕”和外国公司撤出后的巨大空间。但给华商带来最大困扰的.是美国对伊朗的严厉制裁。 在伊朗。时常可以感受到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好奇。 尽管在伊斯法罕的大巴扎,商贩们已经会用“你好”和“中国”来招揽生意,地毯商也一边殷勤地展开一幅幅图案绚烂的地毯,一边自豪地说:“我们在北京有业务,好多大酒店的地毯都是从我们这里进的货。各位可以用Visa、万事达或者银联交易,如有需要还能包邮。”但即便是在大城市。每逢中国人出现,人们仍然会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在其他很多国家,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华人开的小店或是中餐馆的招牌,但在伊朗要找到他们的踪迹却并不容易,因为总体来说,在伊朗的中国人相对来说数量并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