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描写了三类进城的乡里人,这三类乡里人进城后都没能完美的实现他们的城市梦,他们或是被城市伤得体无完肤,或是成为城市边缘人、在城市中艰难求生,或是被城市异化,在现代理性之下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瓦城上空的麦田》在城市与乡村的现时悖论中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即揭示了乡里人走向城市时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人的行为反串,与当今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人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有关,是受其求变、怀旧、回归自然等心理因素支配的结果。城市人的行为反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无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努力解决当今城市中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免人们往原始森林搬迁。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理想和城市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城市人居理想的核心内容是安全、天人合一、宜人性、 平等和文化性,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一系列问题:民工潮、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破坏和文化冲突等,指出通向城市人居理想的途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对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它实际上是对城市空间在景观美学上的规划设计。中介景观做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相似文献   

5.
 2018年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成果与突破性进展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策略、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实践、城市设计教育、中国特色城市设计问题的发掘与讨论等6个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作为科学的设计方法将引领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以城市更新、城市双修、人民城市及城市特色风貌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策略,世界各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将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环境关联在一起;在设计实践方面,以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郑东新区和日本涩谷等城市设计为例,在新理念的主导下,探索多元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城市设计教育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共识,是提升城市设计实践者与管理者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中国特色城市设计问题的发掘与探讨,是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城市特色的构成内涵,认为研究与探索城市建筑特色,城市人特色,对城市规划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并提出城市特色构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聂璐 《科技资讯》2006,(4):223-224
本文简略的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分类,空间形式及设计原则,阐述了城市广场面积及其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善素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人在广场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广场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生态城市的内涵,结合北京市目前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本文参照宋永昌等人提出的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程度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与评价,指出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浅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凯  章淑辉  王清志 《科技资讯》2005,(23):142-143
保护环境,建立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的城市都已开始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21世纪是人与环境共生的世纪,生态园林建设必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分析了现阶段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并就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环境学系由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和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资源与城市科学系于2001年9月合并组成。全系现有教职工38人,专仟教师28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8名;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历者6人,硕士学历者13人。设有城市规划与设汁学科硕士点(与建筑系合办),目前正在积极中报人文地理学科硕士学位点,此二者均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  相似文献   

11.
上海人的文化心态和性格特征的表现与成因,受到经济、文化、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文化结构,都被规定在了城市文化的共同框架之中。他们成了城市文化的创造者,成了中西文化融汇发展影响下的国际大都市人。  相似文献   

12.
谭卓英  王思敬  吴恒 《广西科学》2000,7(3):175-179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城市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值域是城市经济、地质环境与资金技术间的交互域。提出系统熵的概念及系统熵的数学表达,扩展了熵流理论,建立了城市系统协调发展的拓扑关系和城市系统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太原科技》2010,(6):112-112
城市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的不断产生、扩大。当159年前,首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开幕时,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而如今,当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时,全世界已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据估计,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会增至5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1%。  相似文献   

14.
正简单地说,智慧城市就是指城市具有智慧,照顾我们每一个人,协调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它极大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幻想。目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流程、人和事物是智慧的必要元素,事物按流程为人提供服务,整个过程产生的数据让所有关联的服务愈加智慧化。简单地说,智慧城市就是指城市具有智慧,照顾我们每一个人,协调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它极大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幻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城市景观的功能、尺度、形式及技术的分析,对如何创造富有时代性特征的城市广场提出建议,即功能上真正地满足人的需求;尺度上亲切合宜;形式上体现城市多元化;适度采用新材料与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情况郭文炯教授,人文地理学科带头人.1965年出生,硕士,山西汾阳人.1987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4年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所研究生毕业,1996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多年来,一直从事人文地理专业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城市与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西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年,荣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获得青年科研专家称号.二、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7.
“构筑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历史人文特色与现代文明气息相得益彰的现代化大城市”是咸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它注定咸阳城建划时代的进程。咸阳城市建设以建设“生态、人文、精致、宜居”现代化城市为目标,以“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为总体部署,以不甘人后和奋勇争先的进取奉献精神,不断强化城市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把城市当做资源来开发,当做资本来运营,当做资金来经营,完善路网架构,扩张绿化总量,提高亮化水平,提升美化层次,丰富城市内涵,彰显人文特色,谱写了城市建设新篇章,推动了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兰州的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兰州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人们对兰州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如自然、人文、经济等形成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城市CI是将CI(CorporateIdentity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嫁接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城市CI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涵盖,这些内容分散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各专业之中。城市CI却将分散于各处的影响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统一的设计组织。这是城市CI的创新之处。因此城市CI提出的整合城市形象组件的思想对城市规划中塑造城市总体形象具有方法论意义;虽然城市CI的操作与实施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新课题,但城市CI的成果文件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与量化的因素,这将有助于城市规划的管理与实施。城市CI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人行为主体是城市。城市CI强调城市性格与城市发展战略,属公益目的。城市CI强调视觉的传媒效应,以人为本,着重研究行为主体与行为对象之间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反馈。城市CI分广义的城市CI和狭义的城市CI。广义的城市CI对城市总体形象营造具有战略意义,狭义的城市CI对城市总体形象营造有战术意义。广义的城市CI,除囊括上述所有狭义内涵...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主体是人,但是人在城市居住却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人们不得不反思: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如何更加以人为本,从而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但首先更安全?湖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童中贤目前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发表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至今,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与周围城市郊区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是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相互交换的结果。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等,而且也与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状况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3.生态城市既要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