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古典中心地理论的不足,建立了相关改进模型来分析现代交通体系对城镇体系布局的影响和空间结构的变化.针对现代交通体系对区域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基于现代交通体系的网络化城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揭示近代新式交通与城镇发展之关系.方法 档案及文献资料分析与野外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新式交通引发了关中地区交通方式和运输能力的重大变化,进而引起货物流向的变化,导致区域经济中心的转移.结论 交通地理的变迁使交通沿线出现一批新兴城镇,传统城镇重新繁荣,部分城镇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评价芜湖县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交通建设等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阐明了生态环境因素与城镇发展的紧密关系。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对城镇建设的要求,分析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提出芜湖县域城镇体系结构与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4.
城镇空间演变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质量和水平.在合浦县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功能定位不明确、沿交通主干线过度集聚、发展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空间经济联系较弱等问题.因此,发挥交通主干线上“两极一核”的城镇职能、主轴与次轴城镇互补性发展、城镇经济区划以及设置新城镇等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个关隘的出现,必定有特定的军事活动作为背景,有某种军事需要作为前提,有特别的地理环境作为基础。羌民起义是创建潼关的大背景,而东汉官军作战失利是创建潼关的根本原因,建关的目的则是控制东西交通要隘,屏护京师洛阳的西冀。潼关创建于东汉安帝永初三(公元109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交通发展是区域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分析了交通因素对陕西省城镇体系的影响。结果陕西省各城市间吸引力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西安市对其余地级市的辐射。结论①交通的发展对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②交通对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第二产业在中心城市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上升,同时第二产业沿交通线向次中心城市转移,毗邻中心城市的次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受中心城市的影响有所下降;③交通改变了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推动了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进而带动了区域整体上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兴起,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它广泛地应用于如城市规划、交通、信息管理、工业、勘察测绘等各个领域。对于地理环境下的地形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应用在建筑物的评估、城镇规划设计和城市信息系统等领域中。  相似文献   

8.
乡村城镇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演变着,我国的城镇建设在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骄人成绩。但城镇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与时俱进,人们也有了新的期望,新的理解,新的需求意识,最主要的集中在节约能源,合理应用生态技术,以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分析了古典中心地理论的成功与不足 ,分析了现代“中心地理论”的理论基础及现代交通发展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化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江西交通的变迁又对江西城镇的兴衰发展、城镇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更深层次地影响了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亦步亦趋,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对于交通的规划需要的是谨慎科学的方案,才能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城市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也迎来了汽车时代这一个崭新的交通时代,而汽车的增长速度已经完全超越了城市的建设速度,两者失去了平衡导致了多种问题的出现,其中最严重的当属交通拥堵。管理人员用各种措施应对但是都收效甚微。认识我国城镇交通建设的发展,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古典中心地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分析了现代"中心地理论"的理论基础及现代交通发展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化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苏北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城镇发展空间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一圈三轴"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但同时也还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民工市民化滞后、城乡差距悬殊、城镇发展方式粗放、城乡环境污染严重、城镇特色弱化等现实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面对新的发展阶段,苏北城镇化正在发生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  相似文献   

14.
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海南省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城镇体系中高等级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等级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健全,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松散,人口分布均衡性差,人口集中向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依靠首位城市的带动为主;城镇间的空间关系不够紧密,空间相互作用不强,但海南省关联维数D接近1,空间分散程度并不高;城镇间的交通关联度较高,交通优势明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了城镇体系的成长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刘锦萍 《科技信息》2011,(24):286-287
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9月建成投入运行以来,潼关高程不断抬升,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不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建库以来,尤其是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潼关高程的变化及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分析认为: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与潼关高程的升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降低潼关高程对于渭河下游的减淤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小城市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以生产、交通、信息、金融等社会经济联系为网络,由若干不同规模等级和不同类型的城镇有机组合而成的城镇系统。城镇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按城镇体系来规划和组织城镇的发展,并对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兰州市域小城镇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时空特征。就区域交通发展对市域城镇布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发挥区域交通优势,依托快速交通网络构建兰州都市圈,参与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发展改革的背景下,旅游产业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也是城镇发展特别是城市群的主要业态,二者构成了互动与协调发展的关系,为此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例测算旅游产业与城镇发展综合水平,分析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发展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划分了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1云南旅游与城镇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显著,辐射带动作用弱;2旅游与城镇发展协调度在0.15~0.65之间变化,75%的市州旅游产业与城镇发展处于严重失调或中度失调状态,整体协调度偏低;3旅游与城镇发展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济水平和城镇发展质量较好、旅游资源丰富的市州协调度较高;4按协调度类型划分,旅游滞后或城镇滞后的失调类型市州数量多,旅游与城镇同步发展的协调类型市州数量较少,旅游产业与城镇发展不协调.旅游产业与城镇发展协调关系与区域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国家政策等众多因子密切相关,其驱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分析了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区域交通-土地利用耦合系数的概念,对黄石市1996年~2004年间的交通、城镇建设和耕地的用地规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黄石市的交通-土地利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近年来交通得到较大发展,耦合系数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潼关黄河风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科学》2017,(9):1550-1556
在对潼关黄河风景区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获取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对潼关黄河风景区进行游客满意度评价,最后基于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提出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相关策略.结果显示,该景区游客以潼关本地和西安地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年轻低收入群体为主;游客对景区的综合满意度达到了基本满意水平;但在7个准则层,23项评价因子层方面差异较大;针对IPA四象限图对各评价因子归类提出了4种发展策略:继续努力发展、顺其自然发展、低优先开发和重点改进.这4种策略旨在为潼关黄河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以期获得更高的游客满意度与重游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