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镇网络化,是以网络的方式联接和实现的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推进方式,强调通过各种网络的链接,使各个城市之间互相协作,形成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在发展中相互扶持、相互依赖,实现区域经济的整合.我国西部地区网络化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与区域发展.针对西部地区城镇与区域发展的现实状况,探索了适合西部地域特色的城镇化新途径.结论为:依据走廊型和城市群城镇网络化发展模式,重点围绕侧"M"型战略支点网络骨架,加大力度建设"四大经济走廊、三大城市群"城镇网络体系,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城镇群体的网络化发展,走出西部城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河在宁夏城镇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为例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在城镇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讨论了宁夏地区城镇从兴起、演化一直到现今城镇的分布和发展与河流的关系,认为河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形成和发展中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3.
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在顺康时期均为军事政治城镇(驻防城),兴起宁古塔旧城、宁古塔新城、瑷珲旧城(黑龙江旧城)、瑷珲新城(黑龙江新城)、布特哈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三姓城八座城镇;顺康以后,在军事政治职能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型城镇突现,兴起阿勒楚喀城、呼兰城、拉林城和双城堡四座城镇.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存在着区域特征:一是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发展具有边缘性、滞后性的特征,清政府在城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主导的内力作用;二是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发展具有民族性、外向性的特征,沙俄侵略者骚扰侵略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外力作用;三是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发展具有空间的隔离性(不平衡性),时间的间歇性、突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试论陕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得失,可为今后陕北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方法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实际考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数次大幅起落,至清代最终形成以榆林、延安为中心的区域城镇体系。结论和平稳定的区域社会环境、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协调,是区域城镇体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陕西省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根据地区城镇发展的差异性,充分考虑交通网络的联结作用,探讨了陕西省未来城镇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提出了优化陕西省城镇空间布局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镇体系的发展分布研究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川中地区是四川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锦州、锦西地区城镇体系内城镇布局的不平衡性、规模等级的不健全、部分城镇间性质的不协调等特点及区域条件,应加强城镇甚为稀疏地区的新城镇建设,促使兴城,黑山等城镇发展为中小城市,重新确定一些城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黑龙江地区城镇发展的突出时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研究有利于扩宽黑龙江地方史研究视角,探察清代黑龙江中心城镇变迁的历史动力,揭示城镇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有利于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清代黑龙江地区城镇研究影响着国家边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类型为基础,试点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为参考,样点地租地价资料为依据,建立一定地区范围内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的案例研究表明了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研究成果不仅为兵团农垦城镇的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其它地区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0.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岸开放带的纽带,其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湘江流域分布有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和534个建制镇,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处于极化阶段,点轴走廊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轴线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为了实现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采取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使水系成为区域联系开放性通道,并加强不同等级的城镇建设,构建"一区三圈四轴"的开放性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将山东城镇划分为形成与缓慢发展、畸形发展、迅速发展三个时期并探讨了各个时期城镇发展和布局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将南充地区的土地利用分为3个区,改进了传统的分区.  相似文献   

13.
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是1个集丘陵低山贫困地区,老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耕地产出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人增地减,各业争地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和完善保护制度,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从人口规模、产业集群、城镇规模与体系结构、资源特色四个方面概述了长株潭地区发展现状,并从优化城镇结构、提升交通区位、产业集群优化与协作角度进行了探讨。结合同类研究成果,运用地理元胞自动机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模拟的技术流程与思路方法,并提出了元胞转换规则的一般获取方法,为下一步开展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群增长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受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状况的影响,广西小城镇发展极不平衡,分布总体上东密西疏,且有明显的沿河流和交通干线及平原分布的特征,并形成四大城镇空间发展区,构成了广西小城镇的网络结构系统;针对小城镇发展腹地特点,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省的城镇进行了地貌分类,划分为平原型城镇、丘陵型城镇、山谷型城镇、高原型城镇等,并讨论了它们的特点.还分析了城镇地貌与灾害的关系;平原城镇的主要灾害是洪涝与沉陷;沿江城镇拔河高度低,易受洪水灾害;峡谷口的城镇洪灾严重;山区城镇多滑坡、泥石流;城镇建设时不合理改变地貌,会引起灾害.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和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多年来,中心城市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关注,而对区域城镇体系组织机制、结构、功能方面的探讨,尚不多见,本文拟从天津市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和职能结构现状格局进行粗浅剖析,为有关领导和专业部门对天津市城镇体系发展的终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95名40岁以上知识分子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31人为高胆固醇血症,占5.2%,104人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占17.5%,30人为混合型高脂血症,占5%。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高而增高趋势,且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镇的发展条件及现状结构,结合国家今后的战略部署,对2000年三个地带的城镇数量及城镇体系结构作了预测。认为东部地带届时5万人以上的城市将达287座,5万人以下的城镇将达4000座,城镇总人口13500万;中部地带大于5万人的城市228座,5万人以下的城镇3000~3500座,城镇总人口13280万;西部地带大于5万人的城市117座,加上建制镇人口,城镇总人口将达6228万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