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先碧 《科技潮》2013,(1):62-63
人类会有未来吗?在灾难多发的时代,不少人持悲观态度,甚至有人相信2012年年底就是世界末日。科学家告诉我们,世界末日离我们还很远,人们不要悲观。我们不但不会迎来世界末日,还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现代科技正在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最近,英国一些媒体邀请一些科学家进行评选,选出了在未来10年内将普遍改善人们生活的十大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9,(5)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汇集众多精英投排法国喜剧《居里夫妇》的消息频频见诸海报和众多媒体。乍听《居里夫妇》剧名,中国观众并不陌生,居里夫妇可说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外国科学家。如何用喜剧形式表现这两位极为受人尊崇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家与平凡的活人如何在舞台上统一?艺术的新探索与剧院运行的新尝试是否有冲突?……带着诸多问题,我们走访了青艺文学部主任、该剧策划、监制罗大军。没有想到罗大军这么年轻,也没想到一个艺术工作者对科学和科学家会这么热情。罗大军快言快语,我们无须客套,直接切入主题。  相似文献   

3.
5月15日,《北京晚报》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被化石贩子玩了,中国科学家戳穿‘古化石’骗局》为题,发了一篇报道,其中提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的“古盗鸟”化石,是由两种动物化石拼接的。这一骗局是由中国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徐星揭开的。一时间王元青、徐星成了新闻人物。不久,中央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使“古化石事件”更加热了起来。人们感兴趣的是,素有权威名望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到底是如何被化石贩子玩的?他们又向谁道教?中国科学家是怎么戳穿“古化石”骗局的?这件事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思索?5月16日,我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当事人之一的徐星。我原以为搞古化石研究的都是一些老学究,徐星的年轻却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热情、率真,我们的谈话一开始便很轻松。他告诉我,他的父母都是江苏人,60年代  相似文献   

4.
卓南生 《世界知识》2010,(15):28-30
对于日本的政局及派阀游戏,我们有必要透过现象认清其本质。当日本媒体配合政局制造"人心一新"的假象时,外国媒体(包括中国媒体)可以站得高一些,远一些,客观报道,实事求是地、冷静地寻求更加接近事实的分析,而不被日本传媒铺天盖地的造势所诱导。  相似文献   

5.
关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问题,有媒体已做了一些报道,一般都侧重于某些国家在这方面的利益争斗与矛盾分歧。然而,这只是该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其中充满了变数。伊拉克经济重建中存有哪些商机?中国企业该如何参与?这些基本的问题则是我们、特别是企业要首先搞清楚的。为此,本刊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杨光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正MH370事件不仅给航空界出了一道待解的谜题,同样也给媒体出了一道难题。面对突发事件中的"科技元素",媒体该如何科学解读?搜索人员可从哪里找到合适的信源?搜索工作有哪些难题和关键?2014年4月8日,中国科协举办第40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航空知识》副主编王亚男作"MH370媒体航空专业报道的总结和梳理"报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一所处长、研究员章正宇作"水下目标的成像和搜索"报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主任、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朱敏作"声呐技术在水下搜索的能力与局限"报告,从科技视角解读"马航事件"。  相似文献   

7.
科学问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自信心的确需要树立,但在中国科学家尚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下,在这国际科学界百年来最高的评价面前,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些谦虚,多几分反思呢?  相似文献   

8.
预见死亡     
祖远 《青年科学》2010,(10):24-24
关于生与死大约有了人类这种思考就开始了。但是,一些媒体关于人在死亡将至时的应验预感报道令人匪夷所思,真假难辨。而科学家们正在试图采取心理学原理揭示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何而来?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终极问题。近日,《自然》发表了"华南最早的现代人"一文,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在湖南发现的8万~12万年前的现代人牙齿化石,引起了新一轮关于东亚现代人起源与迁徙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最近,无论是展开报纸、打开电视,还是点开网站.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有关“克隆牛”的报道,“克隆牛”又一次成为人们谈论的新话题。有人在看完报道之后畅想明天就能喝上“克隆牛奶”,还有的媒体在大谈“我国克隆技术是世界领先技术”。那么,克隆牛究竟离我们生活有多远?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媒体该怎样报道?读完本文后,读者可能得到一个更加科学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齐飞教授与美国、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观察到系列碳氢化合物氧化过程的重要中间体一烯醇,这一研究成果以Science Express形式发表在5月12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国外的一些学术媒体随后作了相关报道和评述.这一研究工作由美国、中国、德国5个研究小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在电影上看到过疯狂的科学家在他们蹩脚的实验室里进行着科学边缘领域的探索,经常会造出不可思议的事物。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科学家,尽管他们并不是疯子,但是他们的研究却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让人觉得不可能。这儿有一些疯狂实验或疯狂发明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是传闻?是夸大其词?还是谎言?我们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中国科协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15期,邀请专家、学者,为新闻媒体记者科学解读转基因技术、雾霾、洪涝、食品安全、核能、航空、气象灾害、园博会等社会热点问题,促进科普报道和宣传。大力开展转基因科普宣传,与农业部协定形成"走近转基因"重点科普传播活动方案,举办以转基因技术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线访谈、专家座谈,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开通转基因专栏。  相似文献   

14.
从EBSCO数据库收集的2007年《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使我们看到其报道特点及其发生的变化。深入分析其原因,对于探究媒体语言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舆论不凶猛     
一些人认为媒体关注安全生产,发表批评报道,会“影响工作大局”、“影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舆论监督真是洪水猛兽?批评报道真的如此凶猛,以致会影响到社会的安  相似文献   

16.
 据《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网站2017年7月26日报道,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技术,对大批单细胞胚胎的DNA进行了基因编辑。这是继中国之后,美国科学家首次编辑人类胚胎基因,引发世界多家媒体热议。  相似文献   

17.
本报告是1990年11月进行的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抽样调查的总结。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研究与发展领域内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群像,从中,我们对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什么献身科学技术事业、其精神状况、身体状况、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如何,以及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获得了大致的了解。在这次调查中,有2055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回答了调查表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8月4日,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的一家酒厂发生爆炸燃烧,100余名消防官兵苦战3个小时终降服火魔。”一家媒体这样报道。“8月4日,泸州市宫阙酒厂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四川省消防总队迅速启动川南片区联动机制,消防官兵通过30个小时的生死决战,终于成功处置了这起事故。”另一家媒体这样报道。一些群众犯疑了,到底昨回事情啊?是3个小时还是30 个小时?其实,报道没有错。前者只是指扑灭明火,后者才是说事故处置完毕。  相似文献   

19.
李云贵 《奇闻怪事》2011,(10):57-59
我们时常会偶然发现人体的一些奇异难解之处。这些公然违反了自然法则的谜题不仅让科学家难以解释,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这些特异功能的争论也不曾停息:这仅仅是一些图片上的恶作剧,还是我们人类下一次飞跃式进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先后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从李政道、杨振宁开始,到丁肇中、崔琦、朱棣文等。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共性吗?是否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