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洁明 《科技潮》2002,(11):49-49
吃蝎子、吃蚂蚱、吃知了, 吃猴脑、吃毒蛇、吃熊掌,吃穿山甲……什么都敢吃,吃出一身病,甚至陪上命!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请看: ——某市民钱某生喝蛇血“进补”,不想“补”出了鞭节舌虫病,住院3个多月,花费2.7万元,体重骤减15公斤。  相似文献   

2.
<正>误区一:人参燕窝大补。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但盲目大补只会适得其反。对于体质比较好、能正常进食的年轻人来说,不提倡进补。真正要补的应该是年老体弱者,以及亚健康的人群。冬季进补还有一大误区,就是补得太"腻"。燕窝、人参、阿胶、冬虫夏草,这些昂贵的滋补药材,作用被神化。其实完全没必要迷信它们。正确做法:冬至养生讲究补肾填精,所摄取的食物宜温性,忌寒凉。常以羊肉、韭菜、虾仁、栗子、胡桃仁温补肾阳,以海  相似文献   

3.
“吃啥补啥”的传闻 其实喳敬祺也不是自个儿乱说的,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于民间,有人认为只要多吃那些跟人体某个器官长得很像的食物,就一定会对人体的该部位有利,这被称为“以形补形”。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相似文献   

4.
广东人特别喜爱在气候转凉后食蛇进补。据研究认为,秋冬季节乃是补身治病的好时机。这时的蛇,在冬眠前或冬眠期间贮藏了大量的养分,长得又肥又壮,最为滋补,正是“滋补其时矣”,所以这时食蛇的人也就特别多。广东人食蛇,见诸文字记载的  相似文献   

5.
食疗百科     
《科技潮》2007,(6):52-52
夏令进补要平衡,做一个快乐的“杂食动物”,高考吃什么来减压,西瓜不宜冷藏后再吃,食物扫除“人体垃圾”[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每到冬天,各路“养生大师”、“营养专家”就开始活跃起来,在各种场合大谈“要吃什么”或者“不要吃什么”。在以前,冬天本来就比较闲适,也没有多少食物可以选择,把这些“要吃”、“不要吃”的传说当作一种游戏,也可以打发乏味的寒冬。  相似文献   

7.
《科技资讯》2004,(8):54
立秋与“贴秋膘“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美食佳肴是必不可少的,且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相似文献   

8.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吃保健品是中国人“进补”传统的延续,特别是今天大家手里都有了点余钱之后,人们觉得可以试一试吃点保健品。小孩希望更聪明,老人想长寿,男人害怕性欲衰弱,女人热衷美容减肥,人人又都担心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吃药是最省事的办法,但是现代科学对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是伪科学乘虚  相似文献   

9.
“竜”,壮语森林之意。云南壮族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他们认为: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更把“禁山林、培风水”说成是“关乎地灵人杰”的大事。壮族虔诚地祭祀森林并对其严加保护的传统风俗,实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0.
邓爱华 《科技潮》2010,(10):34-37
过去我们中国人见面,常问“吃了没有?”现在有专家认为应该换成“吃好了没有?”在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吃好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您每天吃得饱饱的,但没准您就是一个“隐性饥饿”的患者,您也许不信;如何用生物强化技术解决“隐性饥饿”,普通读者就更不明白。下面请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春义的解释,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对司马迁是否肯定天命、或者强调人为的问题,加以重新审视;根据《史记》中关于“天道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字材料,探讨司马迁的天人观。认为,在他的思想中,天命与人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和谐的整体;而贯穿在一切之中,又是一切自身的“天道”,就是先秦哲学“万物既出于一”的“一”。  相似文献   

12.
电脑“病毒”:并不是生物学上的病毒会导致人生病,而是由人所编写的,存在于电脑中的一种短小的特殊的程序,这种程序平时处于“安静”状态,并不马上发作,在一定情况下,它就会发作,对电脑系统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3.
据专家介绍,人们日常生活中在吃鸡蛋问题上还存在很多误区。误区一:红壳蛋比白壳蛋更好许多人买鸡蛋只要挑红壳的,说是红壳蛋营养价值高。其实并非如此,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关键取决于饮食的营养结构。误区二:煎煮鸡蛋越老越好鸡蛋煮得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营养学专家认为,鸡蛋以沸水煮 5- 7分钟为宜。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似乎人在一年四季就没有精神的时候。其中,“春困”发生在“一年之计”之时,可谓人们在健康问题上的一大劲敌。 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暖洋洋的天气,本应使人精神抖擞,可现实却是,一入春就常使人感到懒洋洋.即使晚上有充足的睡眠.白天仍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困”。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1,(6):62-62
10月1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保健日”又要到了,和往年一样,在这个日子来临之际专家们为大家提出很多宝贵建议,意在提醒人们要关注生活,关爱健康。专家呼吁大众保持营养均衡,并根据中国人饮食结构的特点给出相关的指导,有助于普通民众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并纠正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李泽厚始终关注的话题,他通过运用“西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康德主体性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进行消解与重构,认为“天人合一”不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的“顺天”、“委天数”,“天”不再是主宰与命定的决定者;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通过实践,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积淀”,并运用这一“积淀”去实践于自然,实现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而实现“天人和一”,“杂糅与调试”是李泽厚“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2004,(8):54-54
立秋与"贴秋膘"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美食佳肴是必不可少的,且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相似文献   

18.
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诗句“餐餐秋之落英”中的“餐落英”是一种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而不是吃了菊花可以长寿的意思,诗人报取“菊花~”入诗,看重的是它的象征价值,而不是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民间特别是南方地区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习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准备于今年秋季,也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又要利用野生动物而大补特补之际,组织有关的专家和部分报刊、电视台的记者,对吃野生动物的现象进行一次深入调查。同时,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和资源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已不满足于鸡、鸭、鱼、肉,饮食消费越来越讲究,吃奇、吃异成为时尚。但是如果仅从人类健康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吃野生动物有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人类不是植物,不能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营养,只能通过食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日三餐,而人要活的健康,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早餐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它负责提供人一天能量的百分之三十,很多人都不重视早餐,觉得中午多吃点或者白天多吃点零食就可以补回来,但其实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观念。人在睡眠的时候也是会消耗能量的,人的各大器官无时无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