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休谟"是-应当"问题的提出,我们发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生活中,客观性成为伦理学的中心问题。与以往自然科学不同的是,伦理学中渗透有价值、规范以及主体精神的内容。从传统实在论的角度,我们无法理解道德的客观性,新的内在实在论能否提供一种属于伦理学自身而不依赖与其他领域的客观性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汤姆·里根的"动物权利"具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革命性的进路,也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即本体、价值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性。但是,在权利论庞大的实践体系中,不同实践主张之间的优先级关系是模糊的。这为权利论的道德实践带来了不确定性。以此,本文通过考察"动物权利"之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性,来阐明不同实践主张之间在道德考量层面的优先级关系。这种实践主张间的比较既包括在"消极"意义上的道德义务,也包括在"积极"意义上的实践原则。本文的分析展示了在道德考量性的层面,不伤害义务的优先级高于"协助"或"慈善"的实践,后者的优先级又高于"增加裨益"的实践。是为道德实践优先级的阐明。进而,分析指出,协助或慈善的义务性只能体现在社会层面,而非个体层面。这一点,既是对于动物权利之实践论的一个修正,也应当作为所有伦理学在道德实践方面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自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兴起以来,"进化伦理学"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都热衷于用进化力量来为道德或道德能力提供解释。然而,研究者们在该理论的正当性问题上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其中一些分歧源自"进化伦理学"一词意义上的含混不清。为解决该问题,我们至少应当进行以下两类区分:1)对生物学和生物哲学中"进化论"之不同含义的区分;2)对不同层面"进化伦理学"的区分,包括:描述性进化伦理学、规范性进化伦理学、进化元伦理学。这些区分将帮助研究者们对进化伦理学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难题,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事实性道德难题、规范性道德难题和元伦理难题.环境伦理学存在着上述三个层面的道德难题,元伦理难题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道德难题.环境伦理学的元伦理难题主要是其核心范畴"内在价值"的定义难题,基本范畴"自然权利"的定义难题以及如何确证从"内在价值"推出环境伦理的有效性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是一种新的伦理学形态;另一方面,也表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5.
分析技术哲学进路由于难以充分描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成为在本体论上、继而延伸到伦理学领域的"难问题"。之所以是难以消解的,其原因在于两种"经验转向"的相互割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路为消解这一"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解决思路。一方面,梅洛-庞蒂对身体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使身体的"结构-功能"获得了稳定的一致性,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可看作是身体"结构-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技术物所"具有"的道德恰恰是由身体意向性所赋予的,对技术物道德地位的讨论因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身体知觉情境。身体现象学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弥合两种"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6.
在核和平开发利用广泛而深入开展的今天,对其道德问题的研究仍然是国内外伦理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对衍生其间的道德问题不加以研究解决,对其行为不加以道德约束和引导,则既不利于核和平利用的安全发展,也不利于核伦理学的深入研究。本文对核和平利用中的道德问题集中进行了阐释和揭示,初步确立了核和平利用的道德原则,并就其道德制约的内在化及外在机制层面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为了人"和"以人为本"的命题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命题,它不能解决我们的时代提出来的新问题.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它提出来的问题是"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正是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新人道主义实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从"享乐意识"到"生存意识"、从"现世主义意识"到"未来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6):118-123
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不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而在于人类错误理解了自然的本性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着的"自组织控制系统,人类应该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它,否则在"自然选择"动力驱使下,它可能为了自身的生存而抛弃人类。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的可持续实现可以成为评判人类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破坏生态系统健康将损害当前及未来人类整体利益,是不道德的。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前提下,利用其服务功能,才能保证未来人类被自然选中存活下来,不被自然淘汰。这是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一种社会层面的规范伦理,基于"经验论"的功利主义构成其元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由于性质差异,已成为一对天然矛盾体。斯皮内洛将"善"置于道德核心的道德分析框架,为这一网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这一纲领中的"抱有善意"会引发"善/恶动机界定两难"和"动机/结果吻合度两难"问题;"优先取舍"则引出了"此消彼长/利益均衡两难"和"既得利益/隐含危害两难"问题。伦理学中的两大基本理论"目的论"和"义务论"可以为"隐私-数据收集"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最初含义。"我思故我在"属于形而上学的先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原初领域;"我造物故我在"属于物理世界的经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引申领域。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造物之殇",造物活动应当从属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尺度,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我造物故我在"可以这样理解:通过"造物"来拷问"我在"、显现"我在"。"造物"既是人的精神力量"物化"的过程,更是"我在"的价值之镜。只有"造物"创造的是一个价值世界并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在"才显现出来,否则"我在"就是被遮蔽的。  相似文献   

11.
荷兰学派从工程设计的视角出发认为技术哲学中存在"物理建构"与"社会建构"的逻辑鸿沟,并提出实践性推理是解决二者一致性问题最有价值的途径。而从广义设计的视角来看,这一逻辑鸿沟非但不是设计哲学面临的难问题,反而是设计实践这一交互行为存在的基础。工程设计中存在"结构-功能"二重性,非工程设计中存在"意义-功能"二重性,广义设计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功能-意义"三重性。三重属性之间的交互过程模式揭示出设计的结果是一类特殊现象,而设计的过程才是一般现象。设计哲学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持续创造与不断运行的体系,不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完成的、静态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缘由,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原则,计算机伦理学与职业伦理学的关系,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现实道德问题,计算机职业伦理规范的制定与实践。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批判地借鉴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有益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伦理学的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网络表达是体现网民个体话语权利与自由的形式之一,却常常演变为群体性网络暴力——"平庸之恶",具体表现为泄露隐私、语言群体极化、暴力语言、谣言和不实言论等,造成极大的个体伤害与社会破坏.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其成因是网民心性道德的不足或缺失,在言语行为上表现为言语道德意识薄弱,言语道德义务感不足,言语道德认知匮乏,言语道德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形式之一,近些年在道德上屡遭批评。然而,对于网络游戏是否可以"教授"道德,以及其教授道德的路径,却鲜有探讨。在阿尔塞斯研究方法的启示下,研究者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结合五位玩家的游戏日记,以及研究者在游戏世界中长达一年的游戏生活,尝试从美德伦理学视角揭示网络游戏"教授"玩家道德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游戏在培养适度、协商以及模仿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些方面对促进玩家的道德发展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奥斯汀在具体的"声称"与事实问题上的论述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他在"为真"问题上所持的符合论却不能令人信服;相反,尽管斯特劳森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但是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共同体中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扩展的主张是不成立的,因为该主张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生态伦理学把人看成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因此认为人应当把只属于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然而,事实是当把人作为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时,此时的人便仅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物种概念,遵从的也仅仅是自然规定性,因而不存在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因此,生态伦理学要坚持道德扩展的主张,就必须放弃人是自然共同体中普通一员这个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环境伦理学以现代规则伦理学为理论资源,将道德关怀拓展到人类物种之外,为自然的道德地位极力辩护。这种以规则伦理为向度的环境伦理学以自然的固有价值或自然的权利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加上规则伦理学本身的"等级式"和"整全式"的理论结构特征,使得规则伦理学视角下的环境伦理学走入了发展的困境。完整的环境伦理学应当包含环境规则伦理学和环境美德伦理学两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04-109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现代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其所引发的众多新的伦理问题也令人深思、亟待解决。然而,这仅仅是第一代信息伦理学的任务。弗洛里迪试图构建第二代信息伦理学,对ICTs引发的伦理学难题背后的哲学框架和概念基础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信息哲学的研究视角构建一种原创性的信息伦理学框架,以填补概念上的“真空”和澄清一些概念上的困惑。我们尝试厘清弗洛里迪信息伦理学基本概念上的疑惑,并讨论该伦理学与当代机器道德实践研究的关系,最后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相关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是一种承认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真实存在的道德实在论。它反对将道德性质、道德事实还原为自然性质、自然事实,也反对将道德语言重新定义为自然语言。它不是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中批评的那种自然主义,是异于直觉主义和自然主义还原论的特殊理论。  相似文献   

20.
自主性问题是道德哲学和伦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传统的自主理论研究往往采取一种先验的研究视角,因围绕心理诚实性展开而表现出内在主义倾向,实际上把个体自主性问题归结为人的心理层面的问题。从个体所处的社会事实来考察个体自主性,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进路,它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倾向、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考察研究对象,而不是仅仅依靠神秘的先验直觉或既定的逻辑结构。这种具有外在主义倾向的视角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状态(人的生理条件等)以及社会化状况(自主性实现的外部条件)来理解个体自主性,并且它实现的关键在于一个双向的控制:对内满足(1)个体具备各种相关能力;对外满足(2)确保各种能力的行使。通过考察人作为自然状态存在的自主性的实现,总结出基于自我反思的认知能力、理性、过程独立这三个实现自主的基本要素;通过分析可能会对这三者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提出确保个体自主实现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