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2010年国内爆发的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争论事件,考察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反对主粮商业化的声音,并认为中国公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精尖"特性造成了公众与科学的隔离;公众对专家的知识依赖遭遇到专家"利益私化"的尴尬,从而导致了专家与公众的分离;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实而产生的公众对政府公共性信仰的丧失更加深了公众与政府的隔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公众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学者们越来越关心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知识的特性决定了高度个人化和情景化的隐含知识不易在个体之间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从隐含知识的外化、知识共同体情景的构建方面探讨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机制.最后,提出了知识转移和扩散的组织文化要求.并强调了科技文化在知识转移与扩散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3.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流和知识产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首先从知识载体之间和知识载体内部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技术转移中的复杂知识流,指出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知识流的两种形态嬗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转移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由知识流的组织专属性的嬗变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权力的部分让渡,和由知识流从公共知识向私人知识的转化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利益的重新分配。论文最后从知识产权的规制和管理方面给出了促进技术转移、加速知识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入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概念,讨论了知识转移在科学合作研究中的作用。随着科研合作的开展,知识转移与科研合作逐渐相互渗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它是一个科研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知识转移的层次、过程和障碍因素,对科研组织及科研人员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彰显科学实用价值的同时,却加速了对科学求真价值的消解,究其实质是科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导致对科学评价的失调。人们对科学的需求从求真层面上升到应用层面,从而产生了技术(知识)势差的矛盾。技术转移弥补了这一矛盾使单向度的知识嵌入了生产实践,带来了知识的均衡,实现了科学求真和实用价值的统一。这一统一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然而技术转移的路径依赖决定着科学评价。只有完善技术转移的机制才能使求真与创新相统一,才能实现科学之"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7.
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科学、经济和政治三个公共场域交互作用的产物,科技决策相关知识应当是一种"公共知识",兼具科学合理性、经济公有性和政治合法性等三重公共性。为化解科学不确定性和知识经济化引发的公共知识的公共性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科学家真理代言人模式"到"专家与技术官僚共谋模式",再到"公众参与模式"的演变。我国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轨迹,当前"官僚主导-专家论证"的生产模式已陷入公共性危机,应同时提升专家理性和扩大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8.
当前,技术转移一直是科技界的热点话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贸易.在2010年11月中意创新论坛举行期间,中国、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了建立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协议,协议中的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将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2011年年初,由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致力于为跨国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相似文献   

9.
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麦克尼尔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把R&D联盟治理机制划分为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两种方式。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构建了R&D联盟企业间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影响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均对R&D联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存在正向影响,且两种治理机制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即同时采取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往往比采取单一治理机制更有利于促进R&D联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本研究结论揭示了R&D联盟治理机制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内在规律,并对R&D联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当今,由于商业化浪潮的冲击,讲求"经济效益"或"经济回报"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就算一直被国人视为神圣殿堂的学术界亦是如此.学术期刊中所推行的各种"创收"行为便是由此而来,尤其是交版面费发表论文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潜性规则到明文规则,如今已成为流行的做法,成为学术界的惯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推进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可能会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如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和社会规制的不确定性等。中国可通过调整社会规制原则、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和加强咨询性研究和替代性研究等来有效应对这些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科玄论战"使科学的至尊地位进一步增强,传统儒学的地位日趋衰落。今天从"权力的转移"视角对论战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探析,可以为当代提供一些新的启迪和警示:权力可以促进知识生产,但真正的知识不是靠权力生产出来的;社会权力特别是政治权力不宜渗透到知识生产过程;知识与权力相互蕴含但不等同,混淆两者关系不仅会带来学术、权力腐败,而且会影响社会主流话语权的宣传,严重时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生产模式的逻辑演进中,模式3知识生产已初见端倪。"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模式3知识生产提供了适应性情境。"五重螺旋"是由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自然环境五大螺旋体构成的新型创新生态系统,并遵循高等教育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环境、基于媒体和文化公众(公民社会)、政治系统的逻辑顺序实现其循环式运行机理,为诸多"社会大挑战"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对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科学地域建构表明:文艺、哲学、教育三因素是基础性因素具有"启蒙"作用;经济、技术和科学三者结合性强,经济对于科学的发展可能是刚性的;政治因素对科学发展具有"刺激"或"保障"作用。科学活动的地域建构,最好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效应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科技园建构和发展过程中,非常强调大学的技术研发在科技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大学的技术转移是科技园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然而国内外的数据表明大学对科技园的技术创新贡献并不高,也因而在近年内引发了新的讨论。本文在创新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将对科技园区与大学的功能差别、技术创新的多重影响因素和大学的专长属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大学之于科技园作用进行再认识。而后,通过笔者对英国剑桥大学科技园的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大学之于科技园作用的新认识。大学通过技术转移对科技园的技术创新贡献不佳的原因在于:发明与创新之间存在巨大的跨度,大学的技术研发不会自动地线性推动技术产品的商业化。大学在决定科技园技术创新的关键三要素中,并不擅于提供市场信息和资本支持,而是擅长于培育及提供人才资源。大学是必要因素,但并非能扮演主导性角色,包含消费者需求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因素才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知识创新的特点的新世纪,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收入贫困,人类贫困以知识贫困三种贫困表现中,知识贫困成为最大的贫困和贫困的根源,做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追逐知识发展这一”移动目标”的过程中,知识贫困愈显严重,本文对我国知识贫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曾欢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5):39-42,82
无论是培根的知识统一、笛卡尔的普遍数学,还是霍布斯的物理主义,都源于一种对绝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试图用一种“科学方法”使知识成为普遍的和永恒的绝对真理,于是,“科学方法”被赋予某种向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转移的能力,甚至获得了某种可以支配其他事物的地位,这是科学主义在17世纪萌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变迁与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我国学者称其为"仰韶温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其发生和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文明中心,依次分别是晋南的陶寺,豫西的洛阳,豫北的安阳和陕西的西安,每个文明中心持续不超过300年。这些文明中心是不断转移的,其转移周期大约是200年。生态环境恶化是文明中心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转移呈现出平缓期—高峰期—平缓期交替进行的发展过程。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管理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因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高,对过去一直贯穿和渗透于农业经济(或劳力经济)和工业经济(或资源经济)中的知识的作用就凸显得日益充分,知识和信息逐步成为与人力、资金并列的企业第三大"战略资源".因而,企业知识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将成为管理科学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