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2.
因果实现原则是心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钟磊借助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表明因果实现原则并不成立。根据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向上因果关系不符合缺席条件,而向下因果关系不符合出现条件,所以因果实现原则是错误的,进而因果排他性论证失效。本文所提出的殊型功能主义可以坚持在干预主义理论、心理多重可实现性成立的前提下,反驳钟磊的论证。此外,殊型功能主义可以衍推殊型同一论,并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3.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4.
埃克尔斯认为物理主义并非心灵自然化径路的科学范式,心脑同一论也只是基于认知理想的主观理论约定且缺乏必要的脑科学事实根据。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提出心元-树突丛结构、模块假说、微位假说等解释范畴和理论假说,构建"二元-交互作用论"理论模型,对心灵的本体论地位,心脑互动等传统二元论难题作出了新的阐释。"二元-交互作用论"在更新二元论理论形式和论证方式,构建二元论新模型的同时,也面临着脑科学多样解读性和新试验成果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坟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价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  相似文献   

6.
论功能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主义在当前有关心的哲学的讨论中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支持。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功能主义为心身问题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功能主义实际上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心身问题。尽管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和同一论存在重要的区别,但它在像行为主义和同一论一样不能说明心的本质。而且,功能主义失败的原因正在于重蹈了为行主义的覆辙。  相似文献   

7.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主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介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对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类对心理结构、本质与奥秘的认识,主观特性假说提出的新的难题不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它向新的境界迈进的契机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Jackson对知识论证的表征主义回应策略,认为表征主义能满足回应知识论证所要求的约束问题.但是由于Jackson没有阐明如何对表征特征(感觉)进行物理主义说明,导致其表征主义论证对学习命题的否定,其对玛丽走出房间之后状态的正面说明缺乏牢靠的论证基础,故尔达不到辩护物理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之下,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当前流行的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约翰.塞尔提出的生物自然主义为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提供了出路:他反对传统的观念二元论,避免二元论同物理主义对心-物概念的绝对区分,在坚持对心理状态的自然化解释的前提下,对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容纳的五个基本原则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消解了二元论同物理主义矛盾下蕴含的因果排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心脑同一论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脑同一论是当代国际哲学界颇有影响的了一种心灵理论,本文首先对具有物理主义和非物理主义特征的两种类型的心脑同一论进行了述评,然后结合当代脑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有力批判,最后结合大卫。  相似文献   

12.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年  相似文献   

13.
因果排除问题是非还原物理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不少学者借助干预主义因果论来消解这一问题,从而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辩护。然而不论是从干预主义因果定义本身,还是从借助干预主义因果论消解排除问题的两条论证思路(过度决定可接受论证和差异论证)来看,这条辩护策略都是失败的。干预主义因果论在为心理因果性辩护的同时,必须以损失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其他重要立场为代价,包括依随性、心理属性的因果自治,甚至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14.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5.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物理主义的框架中复兴和发展平行主义。我尝试论证,平行主义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解决排斥问题的一个最好进路。此外,我还表明,还原物理主义的一种最可行的版本—这种理论把心理属性等同于高阶物理属性而非基础物理属性—也会面临排斥问题的挑战,而还原物理主义也最好诉诸于平行主义来回应这一挑战。这就是说,还原主义与非还原主义在关于排斥问题上处于相同的境遇。那么,排斥问题不应再被视为支持还原物理主义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动物主义是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核心观点为人格的持存性条件即是作为动物的持存性条件。以奥尔森、斯诺登、布拉提等人为代表的动物主义者提供了思想的动物论证,胎儿问题论证,动物先祖论证等各种论证形式,它们遭到了来自于新洛克主义等多方质疑和批评。本文将考察各种论证与反驳的形式,并指出动物主义所面临的一般性问题是如何确定人格及动物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9.
在非还原物理主义下,金在权用排他性论证说明了目前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或不令人满意,或不稳固,他推断了其可能的坍塌方向,即副现象论或还原物理主义,但该论证本身又有缺陷,如做修正,则得到四种可能的立场,即还原物理主义,分别预设物理因果封闭律和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两种副现象论,和过决定论。文中的论证指出只有预设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副现象论为可取,且这一立场也能和当今的心理-生理学的经验科学研究相吻合,即心理-行为因果只是大脑为行为提供的解释,而不是真实的,物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主义提供了思考数学本体论问题的一个重要进路,比如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就是一个典范。但不可或缺性论证有很多缺陷,于是蒯因之后的很多自然主义者试图对数学本体论问题做出新的自然主义回答,其中就包括伯吉斯和罗森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和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然而,精细的分析表明,这两个论证也是有问题的:前者隐含了关于常识和数学专家意见的一些错误假设,后者则在论证过程中忽略了关于物理对象的一个关键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