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然杂志》科普撷英丛书最近十多年来,《自然杂志》编辑部组织到了很多优秀科普文章.或由大家写就、视野开阔,或对科技热点进行深度解析,或观点独到令人耳目—新。今天看来,这样的文章也是弥足珍贵的。这些文章散落于各期杂志,不易为读者所注意。因此我刊将部分精品文章编选成册,以便读者鸟瞰式地了解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进展。这套《自然杂志》科普撷英丛书,首先推出《院士解读科学前沿》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D05—2015)》两种,今后可黻照不同主题选编相关文章出版其他科普图书。科普撷英丛  相似文献   

2.
<正>本书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他因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之称,还因创造了生源论(biogenesis,认为一切细胞皆起源于其他细胞)以及无生源论(abiogenesis,认为生命来自于无生命物质)的概念而广为人知。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1893年至1894年出版了九卷论说文集,展示他在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他的思想。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出版了该文集的第一卷,严复翻译出版的《天演论》出自该文集的第九卷《进化论与伦理学》。2015年4月25日,李克强总理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宇宙的好奇无意中成就了我们最伟大的事业——科学。当我们反观历史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在历史上的任何阶段人类都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宇宙图志》用上百幅精美壮丽的图片证明,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作者选取的图片按照时间顺序,表现了从古老的神话猜想、地心说与日心说论战、天文现象的观测与理解、宇宙大爆炸的发现,一直到如今的深空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4.
正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小宇宙"——大脑,虽然它只有三磅(约1.36kg)重,却和浩瀚无垠的宇宙一样复杂,一样神秘。因此,许多科学家将人类的大脑戏称为"三磅宇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感叹说:"作为人类,我们能够确认数光年外的星系,我们能研究比原子还小的粒子,但我们仍无法揭示两耳间三磅重的物质的奥秘。"探寻人类心智是如何从这个"三磅宇宙"中诞生出来的,这个问题被视为现代认知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中,女主人的微笑为什么时隐时现?清明上河图上的拱桥为什么一面坡度长,一面坡度短?莫奈的画为什么会给人波光粼粼的动感?《画中有话——解读名画中的科学元素》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引领读者在观赏世界名画的同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发现名画的别样美,从而获得不一样的独特感受,令人耳目—新。  相似文献   

6.
<正>《基因:探究、思辨与创新》一书系统地介绍了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和进展前沿。通过此书可以了解,一百多年来,遗传学是如何发展,并形成各个分支的;科学家又是如何执着探索,或修正,或发展,或扬弃,或更新,一次次升华基因的概念,并且加深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的。全书分九个章节。先是以基因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讲述了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主要内容;再以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为例,系统地引入近代遗传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接下来从遗传物质的损伤、修复和突变,基因功能表达的调控,基因组的表观遗传修饰,哺乳动物体细胞遗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意味着极高的荣誉,是国家和学术界、科学界对科研人员的最大肯定。在国人心中,两院院士是民族的脊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3月出版了一套《共和国院士回忆录》,共2册,近70万字,由80多位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两院院士亲笔撰写。院士们以牢固的国学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用朴实的文字诠释了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相似文献   

8.
图书推荐     
<正>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舰长菲茨·罗伊邀请达尔文作为本舰的博物学者—起去远航。这次远征的目标除了环球远航,还有勘测巴塔哥尼亚、火地岛.以及智利、秘鲁的海岸线和太平洋的一些海岛。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达尔文随"贝格尔号"展开为时五年科  相似文献   

9.
图书推荐     
<正>对于自然科学类的图书,我始终保持着一种热爱,可是真正学术的书往往过于深奥,内容浅的书又读着无味。最近,我终于读到了一本不错的书,即华东师范大学马炜梁先生的新著——《植物的智慧:一个植物学家的探索手记》。探索是一种治学态度。该书是由作者野外探索植物数十年积累的素材汇集而成,其中的图片均为作者不畏艰辛亲历高山、谷地、海滨等植物生境而拍摄的,作者深厚的植物分类学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量子物理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但是,由于抽象的理论和艰深的数学使绝大部分想了解它的人对此视作畏途……不要着急,《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会带您穿越历史长河的时光隧道,去逐一领略物理学的刀光剑影以及华彩篇章。仔细翻阅整本书,竟没有一句行文是枯燥晦涩的。难得的是,作者曹天元不仅通透整个物理时代中各方自圆其说的学派  相似文献   

11.
图书推荐     
正本书全面综述了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首先,对外泌体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包括定义、形成和分泌。其次,对外泌体的纯化方式、内容物和心血管中的功能性作用进行了总结。再次,总结了基于外泌体的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反应预测中的作用。此外,也系统分析了外泌体的治疗效应以及致病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宋晓兰、唐孝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意识现象,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指与个体当前正在从事的事情无直接关系并且不是由个体有意发起的意识体验,这种意识体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智游移并不是意识系统的"随机噪声",而是具有可被解析的规律。研究心智游移现象对理解人类个体意识系统和心智活动有重要意义。本书是关于心智游移的一本专著,介绍和评述心智游移的现有研究成果,也包括本书作者在这个领域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6):46-47
<正>推荐书目:《生活中的化学》推荐理由:意大利化学家、科普作家西尔瓦诺·富索以一个普通人的24小时为时间轴,揭示了化学如何构筑我们的生活。从家庭烹饪到工业造纸,从胶片到数码设备,再到人体内部……我们的生活就在化学的发展中得以完善,并绵延向前。  相似文献   

14.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5):44-45
<正>推荐书目:《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推荐理由:这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近10年的人文科普随笔合集,首次出版,共收录46篇,内容涉及黑洞、引力波、大爆炸的量子引力与时间的诞生,以及空间、三维球面、确定性与全球变暖等。作者引领我们了解我们所栖居世界的真相,解答困扰哲学家、诗人、艺术家的亘古难题。  相似文献   

15.
推荐线路     
《科学之友》2005,(1):73
面对喀纳斯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当然是屡看不腻。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福气,于是我们选择短暂的停留。一般来说,大多数旅行社去喀纳斯的路线的起点有两个选择,一是北京,二是成都。所以,下面介绍的旅游路线还不包括成都和北京的路费和食宿费用。  相似文献   

16.
正蕨类植物是陆地上最早的维管植物,曾经在古生代、中生代盛极一时并作为恐龙的食物,如今以古老、神秘的状态静静地分布在世界各地.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生境的消失,许多珍稀濒危的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越来越少见。这些拥有独特的演化地位、生态作用和文化价值的蕨类植物近年来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此,针对中国有多少蕨类植物、分布在哪里、生存状态如何、如何保护等一些基本问题,上海辰山植物园  相似文献   

17.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2):44-45
<正>推荐书目:《上帝掷骰子吗》推荐理由:此书将带领读者开启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物理发展的道路,亲身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拓土。其间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有来自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9):49-50
<正>推荐书目:《一路风尘歌满天:中国地质大学登山科考历程》推荐理由:这本书以中国地质大学开展的登山运动和地质科学考察过程为线索,展现了7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轨迹。特别适合登山爱好者阅读。  相似文献   

19.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4):48-49
<正>推荐书目:《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推荐理由:这本书是乔治·伽莫夫的科普代表作品之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开篇由基础数学知识漫谈入手,阐明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讲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四维世界结构,并全面讨论了人类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这是一本现象级的科普著作,被译成10多种语言,畅销70余年,广受大众喜爱。  相似文献   

20.
推荐语     
正科学与艺术尽管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然而两者的融合不仅是一件非常有趣、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恐怕也是十分可行的。究其原因,我觉得首先在于两者的起源皆与人类的思考和社会的现实密不可分;其次,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又都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精神气质。相信读者能够从林凤生对科学与绘画艺术的思考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