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围绕着休谟是否承认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问题,当代西方休谟研究者形成了三种立场:实在论、反实在论与准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休谟是一位因果实在论者,休谟主张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因果力量和必然联系,对休谟的因果观作出了新的解释;反实在论者坚持传统的观点,从休谟的观念理论及其复现原则出发论证了休谟否认客观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准实在论者则试图调和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以投射论来说明休谟的因果观介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实在论、反实在论与准实在论都缺乏根本的说服力,但其探索和争论深化了人们对休谟因果观的研究和理解,推动了休谟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些学者将排他性论证中的因果关系解释为特定内涵,并以此消除排他性论证,我们将这种研究称作"因果释义"进路。本文分析了两种因果释义进路:反事实条件句的释义进路和INUS理论的释义进路。经分析,这两种方案都无法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因果释义进路的本质,讨论了它不能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排他性论证的排斥性并不来源于因果关系本身,所以对因果关系赋予特定解释不能消解排他性论证,因果释义并不是消除排他性论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休谟问题的真正核心在于:一是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流变性,这从休谟对实体的否认上体现出来;二是这双重世界之间因果作用的非超距性,这集中地体现在休谟探讨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必要条件的论述上,作者认为只有从这两大核心前提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休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休谟问题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关联,因果关系与概然性的内在交织,使得概然性与休谟问题、因果关系三者息息相关,这是休谟的概然性思想与洛克的概然性思想的最大区别,也是休谟论概然性的独特致思路径。在休谟哲学中,由休谟问题与因果关系所析出的概然性理论,是概率理论的原初状态,它实现了因果关系与概率的第一次联姻,也开辟了一条用概率来描述因果关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带来了因果与相关的显明观点,共鸣者众,争鸣者也不乏其数。因果与相关本来就是哲学上的老问题,老问题新讨论,大数据视域下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是对哲学或者大数据哲学的有益补充。相关关系可以细分为(决定论)因果、统计因果与非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包含了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必定是相关关系;统计因果找到了协调传统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与大数据方法论的中间桥梁,是大数据研究的一个中间驿站;大数据视域下通过统计因果相关可以推测集体的和个体的因果关系,但不能给出明确的证明依据;可以借助统计因果相关对因果与相关进行区别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张志林教授在《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中对因果关系概念有详实的探讨。但其中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尚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本作从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及事件与事态的区别出发,考察原因与结果的相互关系,并对张志林的因果关系定义作具体分析,进而对“同时因果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等概念作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8.
因果实现原则是心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钟磊借助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表明因果实现原则并不成立。根据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向上因果关系不符合缺席条件,而向下因果关系不符合出现条件,所以因果实现原则是错误的,进而因果排他性论证失效。本文所提出的殊型功能主义可以坚持在干预主义理论、心理多重可实现性成立的前提下,反驳钟磊的论证。此外,殊型功能主义可以衍推殊型同一论,并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9.
刘易斯的因果性反事实条件分析是新休谟主义进路的典型代表,它试图通过引入"反事实条件"的模态范畴来弥补传统律则性理论的不足。然而,这一分析进路又产生了诸如可能世界的相似性、反事实条件依赖的时间箭头等新问题;本奈特、豪斯曼和霍维奇等人揭示了刘易斯的理论在这些问题上的根本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彻底抛弃休谟主义的因果性研究进路,转向因果实在论和实验的、操作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10.
干预主义者所持有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单一标准的,他们认为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优于因果多元主义。但是,通过对因果多元主义的分类表明,伍德沃德通过批判形而上学的因果多元主义进而驳斥因果多元主义是有失偏颇的,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不仅和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相互融合,而且支持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介入主义与机制理论是当代两大主要的因果理论。MRL观点和ADT观点是自然律理论的两大阵营。在因果性和自然律理论上呈现的是围绕着休谟主义传统的争论。"新休谟主义"反对在因果与非因果、自然律与经验规律之间设置截然的区分。但基于神经科学实践的要求,"机制"概念不能不担负起诉诸实在本身的形而上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因果过度决定是心灵因果排除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之一,金在权与洛维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两人都认定了一个共同性的前提:当且仅当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过度决定才是有问题的;但他们对于心灵因果关系在形而上学层面的不同意见,使得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金在权认为心灵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所以过度决定是有问题的;洛维尔认为因果关系的产生型假说是错误的形而上学预设,因此过度决定是可以接受的。本文结合谢弗对人类自主行动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双重防御结构的分析,表明1.心灵因果关系不是产生型因果关系;2.产生型因果理论并不优于依赖型因果理论。因此,金在权对过度决定的反驳是不成立的,对于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而言,因果过度决定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梅勒的因果观是建构在其时空观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因果理念,它秉持着"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同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相区别"的做法,为解决因果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梅勒看来,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在结成因果关系之前是一种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关系,只有当相互发生作用时才会产生因果联系,二者之所以会发生作用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公共属性,而且这种公共属性通过研究是可以被发现的。当二者结成因果关系时,其中的"因与果"则既是同时的也是同地的。梅勒的这种新型因果理念不仅为解决"因果的本质性问题、因果的必然性问题、因果的可知性问题"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为诠释因果关系与时空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验推理问题是休谟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又分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休谟是从对因果问题的质疑入手的,从而把因果推理归结为恒常会合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进而得出结论;恒常会合“推理”其实只是人们的心理习惯,因果推理也是如此。休谟指出,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继续存在”像是人们感觉到的,其实只不过是人们出于思维方便而作出的一种假设。这样,休谟认识论的两块基石即经验和理性便被休谟本人摧毁了,而他却以心理主义或情感主义的自然主义态度泰然处之。  相似文献   

15.
基斯特勒继承和发展了费尔、萨尔蒙和徳欧等人的因果关系理论,并认为应该把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因果关系分为"因果关系"和"因果责任"两个部分。但是,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可以断言:只有放弃把因果关系还原为迁移的物理的联系,才能很好地解决基斯特勒的因果理论所遇到的难题,才能丰富和发展因果理论。  相似文献   

16.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要求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同时符合这两大趋势,根据这一因果理论,心理因果性是能够成立的。本文以干预主义因果论为基础,分析了因果排他性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多个不合理之处,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做辩护。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因果性的本体论和自然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关于因果性理论的作用学派,条件学派和概率学派三大流派的基本观战着重剖析了属于作用学派的邦格因果模型的估缺点。指出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不在于这用集合的概念描上互作用也不在于它承认存在时性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它没有区分相互作用,没有看到因果作用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没有对因果 关系作条件分析。针对这个缺点,本文作者从自然哲学上提出了三种相互作用的划分,并将作用学派和条件学派关于因果性的研究整合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定律中,概率式定律,尤其是概率式因果定律为自然定律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概率式因果定律是何以可能的?这个康德式问题成为自然定律学说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分析三种自然定律观——休谟主义、律则主义和形而上学必然主义对这个问题提供的回答,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倾向性属性观的形而上学必然主义的回答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19.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因果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因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题。诺顿(John D.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Julian Reiss)的实用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