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在不同时代提出了各自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两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了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科技的社会功能方面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具体看,两人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在逻辑元点、观察视角和理论意旨方面完全不同,凸现出两种科技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的不同内涵.认识这些不同,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认识当代技术文明的负效应,对坚持具有人文内涵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杜威和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加以分析对比,考察他们在技术之本质问题,即技术的概念和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追问技术之本质的渊源、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的意义三个维度,分析导致两种技术观点之对峙的深层原因。最后从突破形而上和人道主义视角,归纳两种技术思想对当下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发作用,为当代技术困境的解决提供的多元化出路。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10-115
马克思的自然观破除了旧哲学自然观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克服了传统旧哲学在观念范围内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限,探讨了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根源。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的观念建构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根源;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错位的认识论根源;资本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为破解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导引。  相似文献   

4.
杜威早期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心理学的机能主义等形成了他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中后期又基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来对哲学进行改造,其哲学的最终指向是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模式转化为一般性的探究模式,从而指导道德、社会、教育、宗教等广泛的社会人文领域,杜威对于科学的哲学讨论对于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在国际技术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技术哲学的形成有杰出的贡献,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是技术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国际技术本体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价值论等领域的诸多研究者莫不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给予一定的关注,有如此影响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值得我国学者对它进行较以往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研究,其中,当务之急应该是从细节上解读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非常关注自然科学及其技术运用取得的成就,并深刻反思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片面理解。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根源于人类实践,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展现了人类本质力量,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具有双向四重的辩证关系,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人民的力量,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16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会议室举行了博士生教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鸢克思主义》出版座谈会。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国屏教授主持。参会人员中有来自京内外的学者和研究会常务理事、教学与普及委员会成员、本教材作者及出版社等方面的代表共20多人。教育部社科司陈睿同志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刘孝廷、张明国教授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17-123
科学是近代哲学的研究对象,普遍确定性的知识何以可能是认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作为现当代思想家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将新科学的萌芽视作思想滋长的土壤,认同科学与哲学的互动互释关系,并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观照了科学。他们都重视数学所具有的作为抽象思维方法的普适性与形式化表达,在物理科学的整体性背景下、生物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阐发了唯物史观和有机宇宙论,形成了基于科学逻辑的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和机体思维。并通过批判其所处时代流行的科学认知方式,构建了实践哲学与过程哲学。一方面体现出对旧有科学思维和自然观的反思,另一方面彰显了追求和谐的社会文明与宇宙文明、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怀特海立足现实世界分别构建了体现唯物史观的"社会共同体"和关照自然存在的"宇宙共同体"。二者共同体思想都是总体性辩证法、过程-关系思维和机体理论的表达,在新主体性原则下彰显了寻求和谐共生、生态正义等价值向度。同时依循各自的哲学观和理论旨趣,围绕实现"真正共同体""平和的共同体"文明目标,他们的共同体范畴在构成要素、终极形态、实现路径上又存在不可忽视的诸多差异。对上述两种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与殊异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和怀特海哲学的深层对话,也必将为探讨"两个共同体"思想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技术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3):44-48,96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但他以实践为基点的哲学思考,却使技术与社会历史紧密地关联起来,从主题上说,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技术的社会批判,它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事实为逻辑的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上的历史批判;二是由技术异化方式所反映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两种技术的思考方式是与他对历史的哲学思考相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其方法论的背景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范畴限制在社会领域,否认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否认马克思主义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的思想是马尔库塞自然辩证观的错误所在,而强调劳动的中介性、人的主体性、实践性等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批判马尔库塞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缺陷时不能否认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直接关注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哲学家,杜威关于技术现象的有关论述极其丰富,主要有:基于经验自然主义对作为揭露和实现"关系"的技术本质的阐述;关于科学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的思想;关于"知"和"行"相统一的技术探究思想;关于技术作为社会变化的最伟大力量的思想;关于技术人文化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13.
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依据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社会时空的本质,并进而对倍受忽视的社会时空与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时空因素对于科学技术和人的自由的重要意义作了阐释。从社会时空角度反思现代科技的合理性,实质上是对现代科技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意义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与社会批判、实践批判是相互贯通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的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内在地就具有对人控制的特点,据此,马克思认为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海德格尔则认为出路在于“思”与“诗”,在于对技术的“泰然任之”。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伦理关切——科学技术与伦理学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技术引发的伦理学思考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刊陆续收到这方面的大量来稿。只是有新意和深度、论据扎实、陈述系统的文稿不多。本着对读者负责 ,为作者着想 ,期待思想争鸣和学术讨论的目的 ,编辑部特从来稿中选取摘发一部分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今后 ,本刊在严格刊用标准的同时 ,将继续支持这方面的讨论 ,也希望作者们不断提供更有力度和份量的佳作 ,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究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对科学哲学,尤其是对生物学哲学的重要性。在对生物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新近历史做出一个简要的回顾之后,我提出,杜威的作品在四个方面上是有帮助的:它们所确认的一般科学哲学的使命是,为部分特殊的科学提供一种分析工具;它们引导我们将科学嵌入社会决策之中;它们指明了科学(尤其是进化论)对理解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它们重新提供了一种关于哲学事业的激进概念。  相似文献   

17.
18.
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传统的科学技术观是片面的,并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论交织在一起.而"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和对抗"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并成为"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19.
雅克·莫诺(Jacques Monod,1910—1976)不是一个专业哲学家,而是一个实验科学家,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实验科学家。他不满足于已知的具体的科学知识,而经常思索探寻,试图从总体上解释一些自然哲学和认识论问题。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就是这样一本著作。此书一出版,莫诺立即遐迩闻名。各国竞相翻译。美、英、苏等国的科学哲学家纷纷发表文  相似文献   

20.
弗里德曼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于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本文从实证科学的目的与“仿佛”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了弗里德曼对科学哲学与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