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24-128
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作用下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在采集天然物的"蒙昧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依附—臣服";在自然物增殖的"野蛮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向自然物增殖的转变;在自然物加工的"文明时代",自然成为人类奴役的对象;在自然物控制的"垄断时代","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生产方式不但直接制约着自然史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变革"旧"的生产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当下人类化解生态危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旨向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围绕人类中心主义是否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建立什么样的新生态价值观等问题,当代西方各种绿色思潮存在颇多争论,观点各异。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讨论的中国诠释,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阐释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环境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新型生态价值诉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期盼日益迫切,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自然伦理的本质决定了自然伦理的辩证法:人与伦理法则的契合是这一辩证法的逻辑开端,它必然扬弃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伦理,从而实现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各自在对方中完成自身.  相似文献   

4.
产业与生态内在地统一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生态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建构是通过产业实现的。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不断改变与重构。新兴产业的诞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一方面它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关系,另一方面它又重构着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就在这种不断改变与重构中演变。因此,不能脱离产业谈生态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生产,是生态建设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自然的内在价值,实质上就是自然的"生生"价值和生命个体的生命自利性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似性和密切关系,因此,人类才会将同情的对象扩展至自然万物。情感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架起了桥梁,但情感还需理性的支撑与导向,以避免自身的自利性偏向。人凭借理性和情感的共同作用,才能把自身内在价值的实现与自然内在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6.
文明自觉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于时代、国情和人与自然和解的现实条件。文明自觉发展的生态路径需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现实手段,以实现人与人的和解。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个特殊中心,应当协调好环境与发展、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协调好整体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发展绿色科技,改变消费模式与理念,从更高层次上推进文明自觉发展的生态路径转型。  相似文献   

7.
技术同时作为环境问题来源与解决手段的矛盾现象即"技术-环境悖论"的存在与技术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而技术特性的辩证运动又提供了超越这一"悖论"的可能。一种以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理念、环境友好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及与之契合与互动的环境友好社会技术为支撑的新绿色技术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则把"技术-环境悖论"超越的可能变为现实。不仅如此,在"悖论"的超越中,绿色技术系统还将为我们"形塑"一幅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深刻、最科学的揭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人要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要慎行,不要妄作,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相似文献   

9.
和谐就是力量--兼评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谐--无论是结构状态的分布有序还是功能状态的进化有道,都蕴涵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自我和谐是个人身心微观和谐发展的调适力,人我和谐是社会中观和谐发展的协和力,物我和谐是人与自然宏观和谐发展的自然力,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是发展之源,和谐就是力量;反之,自我失衡是身心微观灾变之端,人我失衡是社会中观模糊或畸形运作之始,物我失衡是一场没有胜利的逆变,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失衡是畸变之兆,失衡就是耗散."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工具理性张扬的命题,而"和谐就是力量"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合理升华,是东方智慧的集大成.通过物理学与伦理学的二维证明我们发现,"和谐就是力量"不仅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物理学定律,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和谐伦理命题.  相似文献   

10.
从词源看来,"和"最初所代表的酒器与乐器正是原始技术制品;"和"之"调"的功能又与技术的调试行为不谋而合;"和"的连接、结合之义,又与技术的编织、聚集、连接的本源意义相通.从原始技术来看,技术起源于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这使技术从产生之初就负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使命,原始技术制品(装饰品或实用器皿)的形状、色泽等又都充分展示出先民的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博弈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一般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认为,只有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讲,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与人的协调发展这两者当中,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是更为根本的。正是从这个根本入手,本文引入重复囚犯困境博弈,深入分析了实现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以及最终解决全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2):109-113
通过对19世纪科学及生命哲学的总结与反思,柏格森提出了创造进化论。以创造主体是否具有绵延与道德,创造进化论将世界分割成生命与物质。人的生命具有道德属性,自由意识是道德生命的本质,只有具备自由意识的生命才拥有生命冲动,它占据了绵延;占据了绵延的生命冲动过程造就了道德生命的绵延过程。由此,柏格森建立了生命与伦理道德的关联,认为道德生命发展是在自然演进基础上的漫长过程,人类实现"自我"的努力就是与自然界相联系的自我的实现。这启示后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以道德情感基础的整体观、扩大其道德责任、扩充其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3.
绿色社会技术是绿色政策共同体以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理念、环境友好为价值取向,针对一定的"问题情势",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边界"和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因果转化中所存在的"可能性空间",通过"搜寻"、"设计"、"评估"、"抉择"、"合法化"等过程所建构的一种规制人的环境行为的规制系统。这一与自然技术生成的比较研究,对于揭示绿色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的作用机理、促进彼此良性互动、提高绿色绩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自然观蕴含着建基于实践之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立足于纵向的历史维度,恩格斯勘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由原初的天然同一演变为"主客二分"尖锐对立的动态历程,并揭示了二者终将走向和谐一致的共生之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诉求必将在人的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解放中通达"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相似文献   

15.
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可简称为"自然规范",与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相对应。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提出并深入研究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而且急迫的意义。自然规范的合理性可分解为自然规范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自然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含义是:具备相应的经验和技能的操作者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得到规范所要求的结果,其实质是规范的合规律性。自然规范的有效性即是合目的性,其表层含义是达到创设规范的直接的技术性目的,从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其深层含义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与调整这一根本目的和效益。自然规范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往往显示为广泛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休闲本身就是生态的。休闲的生态本质能促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休闲不仅关系到个体人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休闲有助于维护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促进人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满足人的精神系统的需要。休闲可以通过丰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全面平衡发展,最终促使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在休闲体验中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从而使人与自然共同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深层次上其实是人与人的关系,故要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道德原则,就首先要为人与人的关系确立道德原则.通过尝试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诠释和推理,认为"仁"作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可以推衍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孔子仁学思想对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其限制.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多重问题的困扰,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循环经济"犹如露出水面的荷花,开始在一些区域崭露头角,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机械论自然观是基于某种实体来解释这整个自然界,"实体思维"构成以往机械论自然观的内在症结,此种抽象的实体思维造成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终将割裂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怀特海同样批判了抽象概念的认识论滥用以及抽象的实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可能带来的影响。马克思立足人类感性的实践活动终结机械论自然观,以此来统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发展的自然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是处于中心的与必要的部分;怀特海从"机体实在论"的立场出发,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完整的经验背景当中,以美学与价值论来重构机械论自然观。在怀特海的著作中,有一个宇宙的积累价值体系,或者可以说是上帝。虽然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体系不同,但二者都运用"机体思维"向我们诠释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个体与整体辩证关系的过程原理,并且让我们能够根据各个机体所在的处境来摄取对自然环境生动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乎全体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不是应该像某些西方激进生态学家们所鼓吹的那样,人类要用放弃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来换取与自然生态万物的平等相处呢?本文在此分析评价了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启发性的深生态学,指出奈斯深生态学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中,实现了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有其积极、有价值的一面;但同时,奈斯深生态学也受到不少质疑,具有局限性。作为奈斯深生态学理论基础的"自我实现"论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和宗教主义的色彩,最终倒向生态伦理的乌托邦。奈斯深生态学从纯"自然主义"的立场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拒绝承认人是认识、改造自然的主体,以致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造成人类主体性的缺失。对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辩证地扬弃奈斯深生态学思想,以科学把握、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设生态文明,既不能追求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追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