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重彻是日本著名的科学史家,对日本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翻译和撰写的书籍有20多部,发表的论文将近100篇。对他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当今日本科学史界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广重彻在物理学史和科学社会史两个方面的研究都较为卓著。尤其在科学社会史方面,他从体制化的视角出发研究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认为日本的科学体制与国家、产业的利益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科学史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国际上,对科学社会史的研究是近20年来科学史界最活跃的领域。为了推动我国科学社会史研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厦门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协助下,于11月10日至15日在厦门市召开了科学社会史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智识史与社会史是主流科学史中两大研究传统,这两大研究传统的历史演变构成了科学史学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智识史与社会史传统分离和纷争历史的系统疏理,指出两大传统的互补和融合是世纪之交科学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无疑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从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史的角度看,则更是划时代的事件。对此,我们认为是大长我们的志气,极大地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的事件,对于这一极其有价值的科学史题材,我们的科学史工作者却束手无策,无法进行详实的历史研究,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李迪先生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迪教授(1927.10.6—2006.10.30)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他从研究数学史开始,逐渐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科技史的众多方向上,对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和科学仪器史研究贡献显著,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在物理学史、地学史、医学史、机械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学通史等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李迪先生以博学著称于科学史界,不仅长于发掘古代科技史料,而且也善于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史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7.
科学史:走向新的综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史家们是否需要通过一场新的综合穿越内史与外史之间、思想史与社会史之间的种种壁垒,突破现行科学观与科学史观的限制,有意识地为二十一世纪科学史研究开拓出新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出此一问题是本文之宗旨。作者还从(广义的)科学编史学(包括科学史史、科学史哲学与狭义的科学编史学)角度就此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希藉此敦促同仁更多地关注此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访谈中,席文教授介绍了所受的教育和进入中国科学史和医学史研究的过程。与许多中国科学史研究者的重要区别是他试图用古人自己的话语来理解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把古人的工作翻译成现代内容。另一个区别是像其他西方学者一样,他广泛阅读多种外文文献并建立起他独特的中国、日本和欧洲研究。他还谈到了他与学术同行的密切联系,除了许多中国的科学史和医学史家外,还包括日本科技史家薮内清、中山茂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看来,他自己与李约瑟某些学术观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属于两代人。他认为人类学研究方法之于他的著作的重要性在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中是非常典型的。最后介绍了他当前与保健相关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来分析宗教和仪式治疗。  相似文献   

9.
18世纪,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为了思考自己所研究的科学问题而注意梳理学科的历史。到19世纪,历史学家为科学史研究增添了人文视角。俄罗斯科学院在1921年成立知识史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席维尔纳茨基将科学史看作一个独立科学领域,提出了科学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向,为俄罗斯科学技术史学科奠定了基础。1932年知识史委员会正式改为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实现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在苏联的建制化。俄罗斯(苏联)科学院的科学史研究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如在20世纪20年代“知识史”框架下探讨科学、哲学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史,为国际科学技术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史的研究自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领域。有关科学社会史的论著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压倒了传统的内部史研究成果,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科学史家库恩把这种倾向称之为“最新的运动”。最典型的代表是1980年《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  相似文献   

11.
陈首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4):50-56,73
分析海外现代中国研究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角色,将有助于启迪现代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思路,并检讨现代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进路。本文通过解读这一领域中的部分非科学史文献,指出海外中国学家在"科学-现代化"、"科学-文化"、"科学-政治"三种分析视角下,分别刻画出了作为现代化元素、异质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科学角色。但是,由于这许多研究仍将科学预设为理性、进步、正义的化身,并将其视作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单质性、不变性的动力,因此他们无法为我们呈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建制与科学威权在中国遭遇的历时性建构过程,也无法讲述一个脱离了西方文化场景的科学,在中国本土化、地方化、情景化的复杂故事。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史研究中必须区分四对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在科学史研究中对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一直没有进行过严格区分和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学史研究的混乱局面,并直接削弱了科学史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借鉴和解释功能。因此,在科学史中我们应当注意区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这四对范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在东亚乃至世界科学史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代表性人物是:三上义夫、林鹤一、藤原松三郎和小仓金之助。他们从事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数学史研究;从文化史或者社会史的视角研究数学史,在编史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会,于8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学者50名,包括著名的中国科学史专家、84岁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以及席文(美)、中山茂(日)、何丙郁(港)、伊东俊太郎(日)、钱存训(美)等。中国的科学史家钱临照、席泽宗、柯俊、王振铎、胡道静、曹天钦、薄树人、杜石然、潘古星等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严敦杰因病未能参加会议。周谷城、严济慈、夏鼐、卢嘉锡、张含英以及胡永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李迪先生的科学史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大科学史观。认为李迪先生的科学史研究一贯重视科学史理论与方法。李迪先生大科学史观包括三个方面:注重综合史、注重通史和不认同科学内史与外史的划分。李迪先生大科学史观对我们今天的科学史研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近年来《爱西斯》的《文献目录》的有关部分进行计量分析后认为:传统科学史虽不是科学史研究的主流,却是全球科学史事业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各文化背景的科学史方面,东亚科学史、古希腊和罗马科学史、西方中世纪科学史、阿拉伯-伊斯兰科学史和印度科学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主流,前三者是大热门;学科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的主体,在此方面,天文学史、医学史、数学史、思想史和技术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的主流,前二者是大热门;五大主流学科史也是各大文化背景科学史的主流;在非主流方面,通史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是局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科学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关于科学社会史科学,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一是把它作为知识体系,二是把它作为研究活动,三是把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此相应,科学史研究也应该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把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历史研究,形成了所谓“内部史”。18世纪诞生的“学科史”和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综合史”,都属于内部史。对综合史作出了宝贵贡献的大家们,如孔德(A.Comte,1798—1857,法)、  相似文献   

18.
一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2007年1月15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1988年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内外交流空前活跃。2005年7月“第廿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进一步走向国外。在全球科学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认识、规范和推广科技史名词术语,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便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9.
胡道静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必然会提到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因为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而研究沈括和<梦溪笔谈>必然要提到胡道静.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科技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科学技术史系、《科学文化评论》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的第三届西方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8年10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诚邀学术界的广大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特别鼓励西方科学史的史学研究和案例研究,同时欢迎围绕科学文化展开的跨学科交流。会议将采取主题报告、专题讨论、论文交流等形式,提交论文择优在《科学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