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主要从哲学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现实应用,具有推进哲学研究领域拓展和内容深化的理论意义、引导人工智能相关科技伦理规范及人文约束的实践意义以及支持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历史意义。人工智能哲学研究需要重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等维度的问题,未来应当关注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评判人工智能引发的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奇点突破及其评价、人工智能在社会认识论中的应用建构、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运用与社会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运用系统思想、过程哲学和方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在世界范围研究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英国赫尔大学系统中心、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和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中环境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系统思想,过程哲学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改善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对科学的正当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人性欲望等提出诸多挑战。揭示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实践上的悖论特性,从哲学层面对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深入反思,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哲学命题。只有从技术、法制和伦理等多方位协同思考与共同应对,方可为化解基因编辑技术哲学疑难探寻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建构主义分析视角出发,认为技术标准的演化中包含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与权力渗透关系,其生成过程本质上是异质性行动者之间建立复杂的利益嵌入、转译和联盟关系的过程。本文在深入分析TS23.292标准生成过程的基础上指出,新标准并不具有"自然之镜"的品质。通过利益嵌入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目标的"实践共同体",进而选择成功的利益转译策略来构建强壮、稳健的利益同盟网络,是TS23.292标准顺利建构为事实标准的主要途径。摒弃近代以来技术与社会分离的二元论哲学,从微观上追踪新标准形成过程中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形塑、同构共生关系,探索标准的建构过程的多元性、建构时空的多维性以及建构内容的多重性,既是认识信息社会新技术演化路径的重要方法,也是厘定新标准实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数学文化研究是数学哲学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开辟了数学哲学研究的全新视角。本文从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以及数学哲学的后现代发展历程中梳理了数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验转向作为技术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有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自身的理论特质及体系架构。就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而言,它是技术哲学发展中的自我诉求与学科借鉴的结果;就其自身的理论特质而言,它内蕴多层次、多语义的转向;就其体系架构而言,它拥有与学科自身及社会体系相观照的特质。经验转向开启着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路向,由批判范式转向经验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展现出显著的实践特质,其价值指向被置于并展现在"技术-伦理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8.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科学观、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着截然对立的品质.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而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为理论基础.但是两者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都曾经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因此,可以把它们的哲学理念同实践上的应用分开,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二者的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9.
为技治主义辩护关涉技治主义与工业社会的关系、技治主义过时论的批判、技治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以及技治主义在后现代重建新的公共秩序的可能性等问题。技治主义不是以工业社会为条件的政治思想,它是人们基于技术化社会进程的不可逆性,对于理性化社会中科学技术、可靠性、高效率的意义和本体地位的哲学概括。时下流行的技治主义过时论未能切中技治主义的哲学前提和合法性基础。技治主义不仅不与民主相矛盾,而且是经由社会的工业化民主自身实现的一种新范式。面对后现代的公共舆论,技治主义可以通过民主机制的转变与公共领域的转型重塑后现代公共领域,重建一种后现代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奖励评价范式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这种新的哲学理念,它着眼于"社会中的科学",注重科学知识评价的社会性、建构性、过程性、语境性、文化性与协商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设性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8):102-107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欧陆"进路不同于传统科学哲学对社会科学之"规律问题、本体论组成,理论结构"探讨的钟情,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当代大陆哲学着眼于社会科学的后现代哲学语境的考察,着重讨论海德格尔存在论之后,"理性空间"的"弱化"与后现代社会科学文化共同语言的建构,分析社会科学主体与对象在弱化诠释学语境中的角色,探讨社会科学"真理"的后现代特征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生物进化论强调生物的进化以竞争为主,强调个体选择、利己、自私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了社会发展动力,败坏了社会伦理道德。除了竞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合作与共生,合作和共生是道德的基础。利他行为的产生是利于群体的整体行为。合作具有最优的协同效应。"道德优越者"以其协同获益的优势体现了公正伦理原则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田野哲学并不只是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更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范式。它兴起于当代西方哲学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强调哲学的社会参与及影响;具有主张"多学科"或"后学科"的研究方式、以非哲学家群体为受众、寻求制度化和以替代计量学为评价方法等规定性;倡导构建一种由学科哲学家、田野哲学家和哲学家官僚组成的富有弹性的哲学生态系统。它为哲学实践争取与学科哲学相同的地位,并为哲学在商业社会里寻找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5):35-35,77
过程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是当今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为了使中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能较系统了解当代西方过程哲学以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由广西师范大学、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将于今年7月18日在桂林举办。  相似文献   

15.
西方工程哲学研究初具雏形,但目前学者对工程哲学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尚持怀疑的态度。西方工程哲学孕育于技术哲学但又不等同于技术哲学,作为对技术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工程实践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和解的场域;工程人造物是两个传统交融的结合点;工程哲学在理论层面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环境哲学在当前发展中遭遇了学科属性不确定性的挑战,这种挑战实质上是环境哲学自我迷失的结果。环境哲学作为一门标准的哲学是由哲学的任务决定的。哲学的任务指示了环境哲学应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一个完善的价值评价体系及行动原则方面做出贡献,这也是其参与社会行动的基本方式。环境哲学的出现并不是为哲学增添了一个普通的分支学科,而是作为一个基础的评价性哲学出现在哲学中,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且居于核心地位的角色,它填补了哲学在这方面的严重缺乏。环境哲学的应运而生开启了它作为评价性哲学及其社会实践的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17.
论和平范畴内的军事技术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的理念已经深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军事技术作为暴力的工具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于赢得战争获取和平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大科学特性日益明显,现代军事技术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重大影响,科学合理规划应用军事技术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富足的结构和平。军事技术的发展使用不能仅遵循其自身逻辑,还要通过确立建构性的研发观念、探索合理的使用方法以及国际社会监督制约等途径形成人道主义的军事技术理念,促进文化和平。  相似文献   

18.
在工程与哲学之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评析工程师和哲学家对工程与哲学交叉领域的代表性观点,表明工程师完全有能力通过思考工程哲学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程,更好地建构工程/塑造社会;哲学家们应该切入工程实践塑造出来的社会现实,重建自我认同以赢得社会的承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三结合"传统仍然是促进"工程走向哲学"和"哲学走向工程"的现实依托.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5):115-119
实践的缺失导致了生物个体性问题的解释困境,而已有的依存性与敏感性理论仍然不能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科学实践哲学作为理论背景,从实践维度中的理论解释过度到实践解释,认为生物个体性生成于情境化的实践过程中,具有地方性的特征。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中,生物个体性问题补充了其以往的实践缺失,满足生物作为一个个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情境化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性是具有动态维度的情境化产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社会一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后现代的转向。就现代主义科学哲学而言,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这是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第一次转向。逻辑主义着眼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其代表为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及其学派可以看作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过渡和中介。历史主义超越了传统的科学哲学作为“科学的逻辑”的定位,认为单靠逻辑的解剖刀必定歪曲科学,因而把焦点聚集在对科学的社会一历史考察上,更多地关注科学的实际发展,试图建立历史的模型,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