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雷根的动物权利理论中,作为形式化正义原则基础的固有价值假定的内涵实际上就是生命主体标准。雷根对动物生命主体的证成是成功的。但以此为由,基于跨物种的平等原则而主张动物拥有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却是不合理的。人类拥有权利不是因为他们具备固有价值,而在于他们是人。物种主义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约翰·罗默的学术研究从剥削理论转向政治哲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分配正义、平等和民主等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罗默认为平等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正义的目标。罗默运用PUNE模型解释当今全球化时代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竞争、种族和移民等现实政治问题,试图找到最简洁的语言来完整地描述民主制度最主要的内容。虽然罗默的理论有一定缺陷,但认真汲取他对于当下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的政治信念,潜心研究变化着的资本主义现实,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动物权利视域,人们对动物是否拥有道德权利持有不同立场,但他们似乎都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存有一定程度的曲解与误读。重新认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厘清自然选择与"弱肉强食"、物种差异与物种歧视、道德能力与道德权利的逻辑关系,对深入探讨动物权利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本文不主张动物拥有实质性的道德权利,但认为动物权利论是人类对动物道德本分与道德责任的一种表达,是人类生命自我扬弃与进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克莱门茨创立的群落生态学的机体论学说,将气候因素视为群落发展的终极因素,并构建了群落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像有机个体发育一样的演替图景。因为群落相比于种群和物种是一种更新颖的研究对象,且机体论也不再局限于描述现象,而是转向探究群落的机制,所以机体论学说被视为生态学的第一个范式。虽然后来机体论在理论预测方面出现过失败,但经过改良后它更加精致化,它所引领的研究范式也依然在生态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Intrinsic value和inherent value有着重要的语义区分。在雷根的理论中,具有道德重要性的是inherent value,而非intrinsic value。这是因为,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与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会侵害个体的合法权益。内在价值是个体作为生命主体的必要条件,而生命主体标准又是固有价值(inherent value)的充分条件。然则,固有价值实际上不是主张生命主体的道德权利的充要条件。非人存在没有权利,人类拥有权利也不是因为他们是具备固有价值的生命主体,而在于他们是人。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是汉初道家哲学集大成之作,凝聚了丰富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其思想与今天西方的深层生态学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本文从《淮南子》哲学的本体论、自然观、价值观等方面入手,与深层生态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力求更好解读《淮南子》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乎全体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不是应该像某些西方激进生态学家们所鼓吹的那样,人类要用放弃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来换取与自然生态万物的平等相处呢?本文在此分析评价了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启发性的深生态学,指出奈斯深生态学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中,实现了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有其积极、有价值的一面;但同时,奈斯深生态学也受到不少质疑,具有局限性。作为奈斯深生态学理论基础的"自我实现"论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和宗教主义的色彩,最终倒向生态伦理的乌托邦。奈斯深生态学从纯"自然主义"的立场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拒绝承认人是认识、改造自然的主体,以致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造成人类主体性的缺失。对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辩证地扬弃奈斯深生态学思想,以科学把握、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设生态文明,既不能追求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追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00-104
关于生物物种的本体论地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另一种替代观点认为物种是没有本质的个体。传统观点的困难是本质主义与进化论不相容,但这并不能成为物种个体论的理由。混杂实在论和自我平衡属性簇理论主张自然类的一种非本质主义解释,物种仍然可以看做典型的自然类,但是这种进路同样面临不少困难。本文试图提出生物物种的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进路,也即把物种视作动力学系统状态空间中的吸引子,进而将这种进路扩展为自然类的一种新本质主义解释。  相似文献   

9.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的现实冲突主要有四种:认识论层面上是否信守自然与社会的二分法;方法论层面上是否赋予非人类一种能动性;研究进路上是否对社会结构与权力进行批判;价值论层面上赋予本体论政治的目标导向不同。而这二者的理论契合主要有两点: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进路,秉持对资本的严肃批判。针对ANT和传统政治生态学之间的现实冲突及内在契合,尝试建构一种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予以回应。通过罗宾斯、斯温格杜和沃特莫尔三人的各自案例分析,从自然、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共同体三个维度论证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是可行的,这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克服各自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创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深层生态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遭遇到理论、实践和政治三方面困难,其中二者思考维度不同等理论问题更为根本。齐默尔曼和奈斯分别对之有调和与包容两种策略,其为绿色环保理念辩护的借鉴纲领取向,制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利用,影响深层生态学在当代的纵深发展。中国环境伦理学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及传统生态文化的借鉴纲领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亟待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为非人类自然实体确立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关键议题之一。在环境整体主义框架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学说被认为是对此问题最有希望的两种解决方案。本文将具体分析克里考特从对自然主义内在价值论方法的整体批评出发,以"价值人类生成论"和量子物理学对主客二分的消弭这两种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立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同时澄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仅存在具体理论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不存在根本的理论动机和目标上的差异,因此不能视之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最后,通过论证克里考特内在价值学说无法通过"最后人类"问题的检验,揭示出其学说作为环境伦理学理论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奈斯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毅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3):82-87,96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当代西方激进环境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派,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环境意识形态和环境运动由浅层向深层的一个转折,有人甚至把它作为激进环境运动的一面旗帜,深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它的开创者阿伦.奈斯紧密联系着,他建构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系(生态智慧T)已成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来说,奈斯的思想如此地重要,以致于不弄清他的思想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  相似文献   

13.
物种是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分类学的核心概念,但是有关物种的本性和本体论地位问题引起巨大争议。按照传统的本质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但本质论的困难是它与进化论不相容。根据物种个体论,物种不是自然类而是个体,但个体论的困难是难以解释生物有机体与物种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多元实在论主张物种可以是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自然类,其问题是物种多元论与物种实在论不能结合。新本质主义(包括HPC和关系本质主义)认为物种可看成拥有新本质的自然类,其问题在于这些"新"本质缺乏传统本质的说明功能,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质主义。本文建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来解释物种和自然类,由此物种作为自然类的传统地位可以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学视角看,中国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的农业;在精耕细作的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耕作思想,体现为注重物质循环利用,生态施肥;掌握和利用物种关系,以提高产量;运用三才论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调控等。这些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奈斯的深生态学的自我实现论强调了实践智慧的内在善的维度,而通过对深生态学的批判与分析,可以发现深生态学对实践智慧的公共善的维度重视不足.所谓人的公共善的维度,就是人作为公民在社群中的"行动"的维度,引入阿伦特的实践哲学--当代语境下的"实践智慧"思想,作为对"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公平性"原则的深化和拓展,深生态学将具有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G.A.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了精心辩护,其辩护的思想动力可以归结为历史、方法论和情感三个方面.柯亨为马克思所做的辩护,从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或两种策略,其一是生产力的首要性,即所谓的"技术决定论"辩护;其二是平等的价值追求,即规范的政治哲学辩护.所阐述的关键思想是:生产力的首要性与平等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柯亨的辩护对于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贡献了比较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4,(20):58-59
<正>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发现一种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商业上非常有价值的大型鱼类一一巨骨舌鱼在当地的一些渔业社区附近几乎已近绝迹。该研究组对比了两大理论:一个是占据主流地位的所谓"生物经济理论",政策制定者们据此制定了相关的鱼类保护政策;另一个则是被称为"捕鱼灭绝理论",该理论预言那些体型较大,经济价值较高,易于捕捉的鱼类将会在渔业捕捞活动中最终灭绝。研究组的负责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助理教授里恩德罗·卡斯特罗表示:"生物经济学理论认为,若某种鱼类由于捕捞数量减少,那么渔民的捕捞成本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罗默研究的主题从"剥削"理论转向政治哲学,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理论的重构。基于创新的经济学-政治哲学的分析范式,罗默集中批判了罗尔斯和德沃金等思想家的平等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化的平等主义正义理论。罗默的新研究范式有力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但其正义理论框架也存在着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9.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是有其生态学的基础和社会机体论、哲学整体论的背景的。该理论所呈现出来的强的因果决定性、线性、单向进步性和稳定的顶极等,受到其他生态学家的质疑。20世纪40年代之前,质疑主要集中在群落演替理论的内部,包括演替的起因(动因)、路径(方式)、趋向(终点)等方面。这些质疑并未动摇该理论"机体论"范式,而是对该理论的完善。在此之后的50年代,马格列夫和奥德姆将演替研究扩展至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转变——"新克莱门茨主义"。紧接着,"新克莱门茨主义"受到其他学者的批判。这一批判涉及到生物能说原则、物种多样性结论以及演替进程有序性,动摇了机体论范式的核心,进而将演替研究引向了"个体论"。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深生态运动:生态危机的困惑和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生态运动企图通过经济途径,以价值的先在性,通过哲学来阐明某些基本假定。浅生态和深生态运动不同。浅生态认为,离开了人类的需要,自然是没有价值的。深生态坚持认为自然不依赖人类的利益,它有自己的权力和价值。深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哲理。在深生态中,提出了二个最终规范(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平等论)和八项基本原则。同时,对基本原则,作了简短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