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是影响同行评议公正性与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从布尔迪厄科学场域理论看,学术同行评议活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作模式。科学场域自主性的弱化、学术性科学资本结构的失衡、评议专家的惯习潜沉等是催生利益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为规避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利益冲突,应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以提升科学场域的自主性;设计良性的制度来调整学者间学术资源的分配格局;培养学者的学术品格以克服同行评议中的不良惯习依赖。  相似文献   

2.
科学知识社会学寻求从理论上说明社会因素对科学内容的影响或作用,这种说明破坏了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并导致了其理论的相对主义。布尔迪厄和拉图尔都试图发展一种科学社会学以超越相对主义。布尔迪厄的科学场理论强调科学的自主性,拉图尔的联合社会学理论则强调联合。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持有相反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假定。布尔迪厄关于在相对自主的科学场中产生的知识是"超历史的"的主张仍然是一种认识论断言,而拉图尔关于知识是通过联合生成的主张,则未能捕捉到帮助我们建立可信任的资源、区别和边界。当然,这两种理论对科学应该如何被组织的问题给出了答案,有利于我们研究和回答科学如何嵌入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天平这一形象化的比喻对西方哲学思想中理性的概念化产生了影响。天平的隐喻与西方思想中的两个不同的理性概念相符合,莱布尼兹对发展这两种理性观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种对理性的解释同时存在于莱布尼兹的作品中,然而二者实际上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其中一种解释被称作“公制的”或“运算法则的”,导向了“硬”理性概念,另一种被称为“辩证的”,导向了“软”理性概念。莱布尼兹作为“温和”的理性主义者的一面,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莱布尼兹思想的这一面可以发现他为理性辩护的策略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能够较好地应对过去和现在理性所遭受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中的数学观念革命--兼评科恩的科学革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29-31,36
科学革命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观念转变的学说是革命过程的数学是表述科学的最高形式.数学化和达尔文式的非数学化、几率思想、工具互补等这些数学观念的突破,是科学革命中深层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理论的理性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6.
尽管认为传统中国因自身的价值标准而未产生出科学,但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冯友兰先生特别指出汉代人具有科学精神。首先,汉代人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观念将形而上的哲学观念转变为具有实际内容的科学观念;进而,他们以阴阳五行科学观念为基础,建构出囊括人与自然界的"五行相生相胜"与"天人感应"学说,形成了系统化的、科学的世界图式,即汉代人赖以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观。但是,汉代的科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因为这种科学观建立在主观联想的基础上,而主观联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曲解,并非真实有效的科学反映。所以,汉代人在依此科学观解释和改造世界时便具有不可言说的神秘主义成分。这种神秘性在冯先生看来主要受到巫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星拱对科学的阐发,对哲学的议论,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理解,代表了 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哲学高度,在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王星拱的科学观,深入分析其科学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认为不能简单轻率地将王星拱的科学观归为唯科学主义阵营,或是仅从经验论科学主义的维度来理解,更要看到他科学观中充满张力和...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解读《物理学》、《工具论》、《形而上学》等著作,梳理出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划界观。这既是对劳丹观点的深化和修正,也是我们试图揭示有关科学划界问题在其认识发展史上既存的某种“神圣的思想链条”之一环。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文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真理观,效率观和批判精神的统一。本文基于“培育”意义上的文化视角,分析了蕴涵在科学体制或科学资源配置方式中的科学文化效率观,指出这种效率观的核心是建立投入与产出分析基础上的权力分散化机制和时间观念,是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卡尔纳普的科学人文主义致力于在新时代理性重建启蒙的人文理想,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通过批判神学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理性重建肯定人性自律的科学世界概念;(2)通过清除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残余,理性重建科学自治的主张;(3)通过消解传统习俗中的道德偏见,理性重建倡导生活自主的科学人生观.卡尔纳普的科学人文主义捍卫了人性的自律,推进了人类心智的启蒙,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对话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雅斯贝尔斯批判了现代“科学哲学”倾向和“总体知识”冲动,揭示了科学的概念、范围和界限。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既不能是同一个东西,又不能互相反对。唯当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地加以区别开来以后,才能纯粹地保持二者之间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才能达到二者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13.
论三种独特的科学理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方法的诸多门类中,思辨方法、历史方法、诠释方法是较少论及的三种独特的科学方法,它们属于理性方法的范畴。本文就它们的内涵、意义、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等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一方面重视科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强调科学的从属地位."良知自我坎陷产生科学"是他的科学观的关键论点之一,即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牟宗三(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既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又有严重的缺失和偏颇.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一词内涵极其丰富,既有形上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也有形中层面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还有形下层面的科学结果、技术成就。梁启超侧重于从形上、形中层面阐释科学,重科学精神轻科学结果,明确区分"学"与"术",构成五四期间科学启蒙、思想文化启蒙、现代性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后期,他高举人文大旗,反对科学一层论,有利于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谐。晚年梁启超的科学观常受人诟病,被视为科学的反对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讴歌科学,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维护科学权威,在科学史研究、引导子女走科学研究之路方面,践行着自己对科学的信仰,是今人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科学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经验科学、过渡时期和超验科学。每一时期的科学虽然是弥补之前时期的不足,但同时自身也会暴露出新的问题。这三个时期的科学在特征上既要发掘它们的不同,更要注重它们的内在逻辑关联。从各个时期科学的特征,来分析科学为什么是这样发展的,以及科学以这种形式发展是否存在着历史必然性。除此之外还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对休谟问题做更深层次的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墨家科学理性的形成及其中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墨家的科学理性及其形成,人们往往采取认识论的途径,直接诉之于其经验、逻辑或生活实用的说明.本文根据价值理性的定向与统摄作用,认为其形成主要是因为墨家的宗教意识撑开了其人文关怀与经验认知之间的张力,而其中绝则是传统的现实关怀及其收摄作用所致.因而,只有在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才能成为双方相互促进乃至各自独立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科学革命的重要特征是信仰上的改变。信仰改变跟“经验“与“体验”的比较密切相关。关注信仰改变,对科学革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性与转换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是具有科学价值的信仰改变的重要朝向。  相似文献   

20.
崔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00-101,113
从"实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现象世界"的实在性以及主体与"实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费耶阿本德后期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