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11-115
以"自然"拒斥"自由",是"自然中心主义"生态思潮的一个偏颇,这种观点否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根据与人学意义。"自然中心主义"以"自然"拒斥"自由",是对现代性文明所内蕴的"自由"殖民"自然"特性的一种激进批判和矫枉过正;科技、工业、资本、市场等,是现代性文明"殖民"自然的最主要的引擎和推进器。古典思想会通"自由"与"自然",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追求和实现"自然自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愿景;这种"自然自由"体现为自然的自由性与自由的自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迄今人类对文明模式的最新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直面更加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思考其根源和总结经验教训.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两个层面)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两大思想流派。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分析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等同性,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的价值在于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二者分歧在于,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西方二元论与东方单元论。他们都仍执著于人类、自然组成的对象世界,而未意识到所有对象世界都是意识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都不可避免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意识人类应根据现有的实践认识水平,认真地去修正、完善已被显现、设定、建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去显现、设定、建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将任何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对化、固定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围绕人类中心主义是否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建立什么样的新生态价值观等问题,当代西方各种绿色思潮存在颇多争论,观点各异。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讨论的中国诠释,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阐释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环境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新型生态价值诉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期盼日益迫切,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24-128
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作用下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在采集天然物的"蒙昧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依附—臣服";在自然物增殖的"野蛮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向自然物增殖的转变;在自然物加工的"文明时代",自然成为人类奴役的对象;在自然物控制的"垄断时代","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生产方式不但直接制约着自然史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变革"旧"的生产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当下人类化解生态危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旨向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维纳斯和布伯关于生态伦理的分歧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又一形态。为了化解主客模式对自然的客体化和工具化,布伯主张超越主客关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列维纳斯批判布伯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列维纳斯对布伯的质疑,主要以非对等的非对称关系为前提。通过对此质疑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以平等的非对称关系为前提能够建立一种以人的责任为中心来回应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7.
施密特、俞吾金教授等所论证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自然观的对立并不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概念都具有外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种意涵。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外在自然的承认,有助于告诫我们不要走入或者说必须走出强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能够敬畏自然;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化自然的强调,有助于告诫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在这种内在关系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保护和完善自然;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生态文明双重内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思维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107-111
习近平"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期间对于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习近平"两山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论基础之上,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最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追求。从思维能力的角度分析"两山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创新、辩证、历史、底线思维,通过对"两山理论"中蕴含的思维能力的分析,最终落脚在"两山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用上。  相似文献   

11.
奈斯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毅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3):82-87,96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当代西方激进环境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派,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环境意识形态和环境运动由浅层向深层的一个转折,有人甚至把它作为激进环境运动的一面旗帜,深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它的开创者阿伦.奈斯紧密联系着,他建构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系(生态智慧T)已成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来说,奈斯的思想如此地重要,以致于不弄清他的思想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  相似文献   

12.
肖显静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4):98-100,104
科学的新发展表明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自然具有有机整体性、自然的某些方面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这些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自然内在价值的确立以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伦理价值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奈斯的深生态学的自我实现论强调了实践智慧的内在善的维度,而通过对深生态学的批判与分析,可以发现深生态学对实践智慧的公共善的维度重视不足.所谓人的公共善的维度,就是人作为公民在社群中的"行动"的维度,引入阿伦特的实践哲学--当代语境下的"实践智慧"思想,作为对"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公平性"原则的深化和拓展,深生态学将具有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女性主义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应用灵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人们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索取满足自己急剧膨胀的欲望所需要的一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灵性根源,认为地球和自然是女性的,地球孕育了我们,并且主张从"自然灵性"出发注重整体性,关注自然界的整体利益.尽管生态女性主义还有其理论上的缺陷,但其思想本身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6.
对王夫之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当代中国生态学主体性的建设,也深化、丰富并发展了儒家生态学的内容。王夫之被誉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峰",其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王夫之带有自然属性的"太虚"概念为其生态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本体支撑,他从"万物一源"的生态共同体出发,以"延天祐人"的生态目的为导向,通过"正己临物"的生态路径实现了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统一,并最终达到"以人合天"的生态境界。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彻底生态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的批判,对生态帝国主义和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的挑战和对惜物主义的倡导上,而且体现在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中,更体现在它运用有机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和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上。在西式现代化理论越来越暴露出弊端的今天,有机马克思主义无疑有助于我们规避西式现代化的陷阱,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段论,为我们从根本上厘清和界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思维范式。本文以唯物史观和自然史观为指导,从"人类纪元"范畴出发,提出了与习近平总书记三段论相印证的"人类纪元—人类世—生态纪"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史观维度,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进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在机械自然观基础上,以事实与价值的割裂为前提,把人类利益的幸福追求作为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面对生态危机及其根本解决,人类中心主义无法走出自然保护的两难困境。只有根本意义上的生态伦理,才能使人类道德观念的转变达到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质内容。它主要包括:人们应从实践角度出发,用辩证思维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应致力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马克思的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增强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文明意识,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