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72年夏,美国海军展开了冷战期间最大胆、最诡秘、最危险的行动。此前几个月签署的《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导弹数量做出了限制。在该条约令世人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一艘美国潜艇潜伏到了距苏联领土几公里的海底。在鄂霍次克海的角落,"比目鱼"号潜艇监听着苏联人的机密通信。在克里姆林宫浑然不知的  相似文献   

2.
<正>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充分地展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实际上,美国人在登月10年前就曾将月球当作展示实力的广告平台,只是他们当时盘算的是在月球上搞核爆。苏联技术领先美国拟在月球上搞核爆冷战期间,美苏争霸是两国在各领域进行的全方位竞争,这种竞争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美国先是在原子弹研制方面取得领先,但苏联在1949年迎头赶上。此后,苏联在航天领域一直力压美国,让华盛顿的战略决策者饱受压力。  相似文献   

3.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从1958年开始,美、苏超级大国为了争夺空间霸权和开展冷战对抗的需要,在月球探测与载人登月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1958年,美国先后发射了“先驱者”号系列的4个月球探测器,苏联发射了“月球”号系列的3个探测器,但全部失败了.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曾针对苏联的海底通讯电缆展开冷战期间最大胆、最诡秘、最危险的间谍行动,由此获得的情报令华盛顿在与莫斯科的核裁军谈判中占据优势。如今,水下窃听技术似已过时,但鉴于海底电缆的战略价值,美军很可能并未放松对它的监听。1972年夏,美国海军展开了冷战期间最大胆、最诡秘、最危险的行动。此前几个月签署的《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对美苏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那个时代美苏太空竞争的一个缩影,为了压对方一头,也为了创造出更有效果的宣传价值,双方为各种"第一次"较劲,而苏联一度占据上风。冷战期间曾有这样一幅图片:赫鲁晓夫高举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和保持着在太空停留时间纪录的宇航员瓦莱里·别克维斯基的手。这是那个时代美苏太空竞争的一个缩影,为了压对方一头,也为了创造出更有效果的宣传价值,双方为各种"第一次"较劲,而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建立军事热线是各国间加强军事互信,减少军事误判的重要手段。美苏在冷战期间建立了首条国家首脑间"即时联系"的军事热线,它多次将两个超级大国从核大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相似文献   

7.
也许用不了多久,提炼武器级核原料就像提炼地沟油一样简单,制造核弹将像制造化学牛奶一样容易。到那时,即使没有人想挑起核战争,世界也不会安全。在冷战时期,美苏用核弹互相瞄准,多次差点误发。美国的核政策是"相互确保摧毁",即,虽然美国不能  相似文献   

8.
文智 《科学大观园》2014,(22):38-39
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美国和俄罗斯进入"新冷战",莫斯科市中心的冷战博物馆因此宾客盈门。来这里的游客们目的五花八门,有人想让子女受受教育,有人想娱乐一下,有人想要怀旧……但无论冷战博物馆多么受欢迎,俄罗斯人都不愿回到美苏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冷战博物馆宾客盈门昏暗的地堡内,红色警报灯不断闪烁,空袭警报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人类活动已经从地球走向月球,奔向了宇宙,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名词的产生,如航天、外空、空间、太空、深空等。如何规范和使用现有的名词,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讨论。现就立法中应使用哪一个名词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专家们表示,区域性核战争能够引发"程度空前的气候变化"。根据美国政府的电脑模型,即使一场区域性核战争也能在降低全球温度和减少降水量方面产生"空前"影响,这种影响将持续多年,并造成大规模饥荒和疾病灾难的发生。根据预测,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核战争能导致地球进入所谓的"核冬季"、。人们多年来一直担心美苏两国之间爆发核战争。数百枚带有核辐射的核弹在引爆时,产生的烟幕、尘埃和灰烬将遮住太阳数周,并且使很多人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而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只有美国,核冬季只能在噩梦中出现,但核战争仍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为了揭示区域性核战争对气候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人类活动已经从地球走向月球,奔向了宇宙,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名词的产生,如航天、外空、空间、太空、深空等。如何规范和使用现有的名词,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讨论。现就立法中应使用哪一个名词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20多年来,全球性核战争的噩梦逐渐远去,取而代之成为核安全议题热门内容的,是核武器扩散乃至落入恐怖组织之手的危险。对苏联核武器失控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只要有一枚核弹落入"流氓政权"或恐怖分子手里,就足以制造惊天之变。而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有不少传言称,苏联的部分核武器遭到"贱卖"或是不知下落。好在从目前能够掌握的情况看,这种说法距事实相去甚远。好莱坞的剧本迄今没有成为现实,公众对此的恐惧也就只是在美国电影《碟中谍4》中再度得到体现。但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美俄联手遏制核扩散的努力。流言频传吓坏西方公众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不时传出苏联核武器被倒卖的消息。2005年1月28日,一家韩国媒体  相似文献   

13.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引发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就制订了详尽的太空殖民计划,企图实现雅利安人对世界及宇宙的统治。近来,德国国家电视台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1,(21):42-43
毫无防备的美国市民在不知不觉中突然遭遇放射性武器和生化武器的袭击。美国情报机构雇佣“通灵者”组成“超感军队”.“幻影武器”引发了美苏武器装备竞赛,美国政客在弗吉尼亚地下建造“秘密地下城”。  相似文献   

15.
李荫  李伟 《科学大观园》2006,(15):38-39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航天局正在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在200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背面,到2020年以前在月球上建立太空站。据美国媒体披露,五角大楼40多年前就制定过类似的计划,要在月球背面建立永久性的军事基地。登月大战一开始就带着火药味人类登月是在美苏的军事政治竞争中拉开序幕的。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飞抵月球之后,美国惊呼为“第二珍珠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发誓,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美国人耗费巨资,终于抢在苏联之前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8号载人绕…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最激烈的年代,一群向往和平的美苏学者令两国民众的“视频聊天”成为可能.尽管参与者归宿各异,但他们以新技术推动“公民外交”的努力不失为一段佳话. “他们鼓吹国家至高无上、宣扬国家对个体的万能、并预言它将最终统治人类,他们就是现代世界的邪恶中心……”1983年3月8日,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在福音教派全国联合会发表演讲,谴责苏联是“邪恶帝国”,主张对其实施超强硬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王璐  曾华锋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5):89-94,127,128
科技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科技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本文以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出台始末为例,在援引皮尔克的"堕胎政治"和"龙卷风政治"等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深入考察,指出国防科技政策的政治化集中体现在科研成果的解读权让位于政治、国防科技"需求"来源于政治需要,以及国防科技政策脱胎于现有的"国家战略"三个方面。得出结论:就美国而言,任何国防科技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属性,但是,究竟遵循科技优先还是政治优先的原则,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政治情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科学家在美国的核武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作为代表参加政治谈判。美国的核科学家们通过这一过程被纳入到政治范畴。在政治斗争中,他们也会利用自身的专门知识占据优势地位。这些科学家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反过来,政治决策活动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家的职业发展。冷战后,美国科学家参与到核电发展之中,经济因素与核安全文化因素直接影响核电公司的运行与技术操作,进而影响到核电科学家的职业行为。科学家表现出追求功利以及社会责任与道德认识多元化等倾向。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多元性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张伟 《科学大观园》2007,(13):42-43
冷战爆发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为了在军事打击能力方面赶超美国,苏联不惜耗费巨资研制先进武器,甚至曾秘密研制地震武器。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未来战争的胜利者将是拥有心灵感应和特异功能电子武器技术的国家。美苏两国于是展开"精神空间"领域的竞争,企图研制出"精神特工"窥视对方的机密。美国曾想用特异功能打败前苏联,并有人幻想制造超空间核榴弹炮等终极武器。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美国"鹦鹉螺"号下水,法国杂志发表了《美国海军在核潜艇上运用超感官知觉!》一文,文中说"鹦鹉螺"号在北冰洋底航行时,收到了来自美国马里兰州某实验中心的心灵感应信息。后来证明, 这是一个设计好的骗局。但是有关的报道资料已被搜集起来送到了前苏联,前苏联在各地成立了20多个超常现象研究所。前苏联秘密进行"精神特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