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混用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最后从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并且从"范式"的认识论意义和纲领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将大数据作为与小数据不同的科学范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着自然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对人类思维品质的冲击更甚。思维品质可归结为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四个方面。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大数据技术对人类思维品质造成重大影响,导致思维灵活性从开放性走向了封闭性,思维创造性从价值理性走向了工具理性,思维深刻性从因果性走向了相关性,思维批判性从自主性走向了依从性。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分析视角,挖掘人类思维品质异化的根源,由此寻求人类思维品质兼容并蓄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与数据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更早且具有深度。作为网络社会质量可测量性的基础,大数据革命重构了科学的研究方式,产生了以数据密集型为研究方法的"第四范式"。通过对小数据时代与大数据时代分别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网络社会演进,同时探讨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进行发展的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数据技术与作为其前提的科学与技术基础互为因果。而作为大数据技术的更深层次应用,人工智能代表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程度,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对此的反应尚不明了,因此其对社会及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未可知。  相似文献   

4.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立法后评估制度存在评估主体单一、数据遗漏、数据失真以及评估报告形式窠臼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评估数据类型变化及大数据发展理念与成效为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传统立法后评估制度提供了可行性。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技术、可视化技术、共享技术在评估活动中有着巨大优势,可以帮助解决传统评估活动的困境,并加以优化。大数据技术作为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技术性支持,需要搭建包含"评估数据挖掘与分析"、"信息协同共享与公开"和"评估数据清洗与应用"三大信息数据处理平台。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孕育于生态世界之中,从生态维度对大数据本质特征进行审视可以找到其中的必然联系。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大数据爆发的可能,这是大数据的生态依托,大数据爆发的同时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生态展现揭示了人的生态、社会的生态、自然的生态。人-数据洪流-计算机技术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态圈。大数据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改变了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对大数据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大数据逐渐消解了人类的生态位,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物理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大数据技术以数据驱动取代了理论驱动的科学认知模型,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系统多领域、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科学认知;大数据技术为当代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本体论立场定位,促使社会物理学研究由局域-个体化思维向整体-社会化思维转变,并且推动了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认知"统一性"建构;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物理学研究所坚持的非精确性思维原则是一种认识论层面上的有效策略,它拓展了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空间和范围;大数据技术的相关性分析为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它为社会科学预测功能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以数字记录客观事物,通过数学结构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数据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大数据"。大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整体关系的认知。大数据将改写人类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力量。人类社会因为大数据而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体指的是存在或存在之存在,又可称之为是或是之所是。数据作为给定的、已完成的事实是大数据技术"是之所是"的基本质料。技术让作为大数据技术"是之所是"基本质料的数据说话,是大数据技术"是之所是"的形式、动力和目的。关系才是大数据技术的"是之所是"。关系作为大数据技术的"是之所是"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这就满足了本体论配置的可寻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创见、缺乏哲学家的时代,立足于"我造物故我在"世界4理论无疑具有创新意义,但这并不是一个无条件的完美命题,应系统、辩证的理解.本文通过解构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全面审视了这一命题,以"建构"和"解构"为标准把"世界4"划分为"世界4C"和"世界4D",把工程死亡、工程伦理、工程代价等命题作为世界4D的专门研究对象纳入工程哲学的视野.为此,面向世界4D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作为知识论形态出现的所与论与融贯论陷入了经验内容是否是概念性的,以及经验与信念之间是否具有理性关系的争论中,成为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为了走出这种摆荡,麦克道尔在《心灵与世界》中对"经验"概念做了重新阐释,指出经验本身已经具有概念性内容,属于自发性的能力已经在经验中发挥作用,并由此解决了经验知识的证成问题。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当前心灵哲学以及知识论中的焦点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高度重视大数据思维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认真对待其存在的局限性:全数据模式的错识、量化思维的焦虑和相关性的过度崇拜;需从整体兼顾部分、量化整合质化、因果强调相关的互补中实现大数据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崔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00-101,113
从"实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现象世界"的实在性以及主体与"实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费耶阿本德后期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13.
云计算与大数据提供了人类认识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新思维、新手段,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科研价值。有效地组织和使用云计算与大数据,将对社会经济、科学研究、国家治理等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重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革命给传统科学认识论既提出了新挑战,又提供了新机遇。大数据使科学从仅追求因果性走向了重视相关性;通过"让数据发声"提出了"科学始于数据"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增添了科学发现的逻辑新通道;通过数据规律补充了因果规律,拓宽了科学规律的范围。大数据给传统科学认识论带来了新发展,并由此形成了大数据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数据偏见已经成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伦理反思的重要难题和关键问题。日常对数据偏见形成一种比较明确的观念:需要控制并消除偏见。这一观念也影响到了数据偏见问题的哲学思考中。从认识论的"偏见—认识"框架看,作为错误的歧视行为,数据偏见是可以消除的;从解释学的"偏见—理解"框架看,作为在先的行动或者理解的前提,数据偏见是无法消除的,甚至是会成为智能体行动和决策的先决条件。嵌入智能系统中的道德观念是一种独特的偏见,无法消除,而且它们构成了智能体伦理行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AI在实践中正深刻地"模仿"自然人类世界,并以虚拟数据建造成了一个类似自然人类的"机器人类世界",为满足自然人类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带来了诸多福音。但是AI在全面解放自然人类自由的道路上一定程度引起了人与社会劳动、人与现代科技、人与现实社会等的技术、伦理、法律和安全隐忧,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诸如AI模仿自然人类的机器世界一定程度存在缺失如"人"一样理性价值智能。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赋予AI灵活、能动的应变能力,以及对自身行为进行预测、控制,甚至审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重构人类及AI的伦理道德系统,让所有智能终端必备伦理道德系统,让真善美数据训练机器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化系统,使AI在实际应用中执行最严格的备案制度,建立AI数据国家级监控中心,从而促进仿自然人类世界的"机器人类世界"智能级向更高层次理性价值智能发展,且能从中反观自然人类伦理及伦理建设,助推自然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4,(1):62-63
正1993年,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曾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如今,这部电影又被转制成3D版,让我们在大银幕上与立体恐龙"重逢"。《侏罗纪公园》讲述亿万富翁哈蒙德博士手下的科学家们,利用琥珀中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克隆出恐龙,并建起侏罗纪公园,结果却引发了一系列恐怖事件。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恐龙热潮。侏罗纪讲述的故事真的可以实现吗?《侏罗纪公园》:琥珀保存了恐龙  相似文献   

18.
信息身体的提出,是"从人的身体角度去关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转向人的身体"的双向合力。信息身体的理论发展是从技术身体到信息身体再到数据身体的逻辑演进;人的信息身体理论来源是哲学对世界本原本质和人的存在状况的终极探索;人的信息身体的价值归属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再向信息人的升级和融合。现时代理解"人的信息身体",要从信息身体的大数据时代维度、信息身体的哲学维度和信息身体的信息人维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育大数据通过量化与计算,从而对教育活动中主体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规范性预测。但是,教育大数据技术不仅将作为教育主体的人转化为可读的数据和信息,而且不断引导、指示、推动人的行动。核心问题在于: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性让位于技术系统本身,即技术主体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其根源在于作为确定性追求的教育大数据技术系统本身遮蔽了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从而导致主体的隐匿并引发主体客体化、主体间交往的降格、主体责任的缺失以及主体成己的悖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提升主体的数据素养、增强算法的透明性、确保数据与算法决策的情境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知识的重要手段,大数据算法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大数据算法的负面效应——歧视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先从文化、技术哲学和心理学等角度阐述了大数据算法的歧视内涵,并从三个不同层面讨论了大数据算法存在歧视性的内在必然性,最后给出缓解歧视性的三个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