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历史系邀请,英国知名科学史学者罗布·艾利夫(Rob Iliffe)教授于2017年9月10日至23日来华讲学。艾利夫现为牛津大学科学史讲席教授,兼任牛津大学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中心(OCHSMT)主任,《科学年鉴》(Annals of Science)杂志共同主编(2006-)等职。艾利夫教授是目前国际科学史界顶级的牛顿研究专家,长期主持"牛顿项目"(The Newton Project),(1)且有多部著作问世。  相似文献   

2.
<正>《剑桥牛顿指南》第二版近期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主编为牛津大学科学史教授、"牛顿项目"负责人Rob Iliffe和塔夫茨大学哲学教授、第一版的第二主编George Smith。与十四年前出版的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内容变化颇大,因此有必要作一简要介绍。《剑桥牛顿指南》的编写计划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最初的任务落在著名牛顿研究者及传记作者Richard Westfall身上。Westfall于1996年去世后,I.Bernard Cohen和  相似文献   

3.
正波士顿大学哲学和物理学荣休教授、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中心的创建者罗伯特·科恩(Robert S.Cohen)于2017年6月19日上午在马萨诸塞州沃特敦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科恩教授,1923年2月18日生于纽约,1943年在卫斯理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48年在耶鲁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耶鲁期间他旁听过许多哲学课程,曾经随卡西尔(Ernst Cassirer)学习康德哲学。1949年至1957年,在卫斯理大学任哲学和物理学的助理教授。1957年转至波士顿大学任物理学副教授,1959年升任哲学和物理学教授,1959年至1973年任物  相似文献   

4.
卡约里(F.Cajori)是美国数学家和科学史家。1859年生于瑞士,1875年迁居美国,从1887年起,他先后任图伦内(Tulane)大学应用数学教授(1887—88),科罗拉多学院物理学教授(1889—98)、数学教授(1898—1918)、工程系主任(1903—18)、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史教授(1918—30)。他是美国数学学会、科学促进协会、科学史学会会员,美国文理学院研究员,国际科学史学会会员。1924—25年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付会长,1929年任国际科学史学会付会长。1930年去世。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史学会、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墨经》研讨会于1987年4月18日至20日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与会代表30余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安徽、陕西、辽宁、内蒙等地,他们各自的专业包括哲学、数学、物理、生物、工程技术以及专门的科学史工作者。中国科学史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钱临照教授参加会议,并作了很多重要发言。对《墨经》专门进行综合性讨论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正>孙小礼,女,1932年生于浙江杭州。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首任主任。孙小礼先生于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留校任教。1953—1955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任教,1955—1958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任教。1958—1960年在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学习,1961—197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组长。1972—1979年在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工作,1979—1986年任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教研室教授。1986年创立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并任首任主任、教授。  相似文献   

7.
日本著名科学史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薮内清先生于 2 0 0 0年 6月 2日在日本京都逝世 ,享年 94岁。薮内清先生于 1 90 6年 2月 1 2日生于日本神户 ,1 92 6年 4月入京都大学理学部宇宙物理学科 ,1 92 9年4月毕业留校工作。 1 937年 3月任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 94 5年 5月获京都大学理学博士 ,博士论文题目《隋唐法史の研究》。 1 94 8年 4月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 94 9年 4月任京都大学教授 ,1 967年 1 0月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1 969年 3月离职退休 ,同年 4月…  相似文献   

8.
库恩在中国     
2022年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100周年及库恩的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60周年,为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于2022年7月18日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办了“纪念库恩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其中线下约40人,线上近800人。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主任蒋澈博士主持,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范岱年先生、科学史家刘钝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等分别在会上致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王巍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创同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等分别作了《库恩与后库恩科学哲学》《规范与游戏规则——库恩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库恩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库恩与后库恩编史学》的主题报告。本刊从研讨会致辞和专家报告中选择三篇文章集中刊出,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9.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欧文·N.希伯特(ErwinN.Hiebert)教授于3月3日至19日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希伯特教授在自然科学史、科学和哲学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核物理发展史的研究卓有成效。由于他亲自参与过曼哈顿工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因而对美国的核物理发展情况有切身的经验和体会。他对世界科学史研究状况也了解得比较深入。  相似文献   

10.
夏佩尔的科学哲学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佩尔(Dudly Shapers,1928年5月27日—)是美国威克岛Forest大学哲学教授,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会”成员。在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任教。1966年—1975年,他曾担任全美科学基金会主持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规划”特别顾问;1970—1972年担任“科学概念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23日,日本科学史界在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举办汤浅光朝追思会,悼念日本科学史学会前会长、著名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先生.日本科学史学会现任会长伊东俊太郎教授、前会长菊池俊彦教授、汤浅先生长子汤浅光义等近百人参加了追思会.汤浅光朝于1月26日因患肺炎逝世,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12.
<正>牛津大学在科学史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2016-2019年,笔者在牛津攻读科学史博士学位,其间对牛津的科学史研究传统和现状有所体认和观察,印象最深的是其“三史合一”的进路。“三史”指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三大研究面向,其背后的推动者是科学史博物馆、科学史教授讲席、韦尔科姆医学史中心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教研单位。这些研究方向和教研单位的形成及其整合,是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学科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8月24日-27日,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在古都西安举办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s and Astronomy"(古代数学史与天文学史国际会议)。该中心是国内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基地,她的前身是李继闵(1938-1993)教授于1985年创建的自然科学史(数学史)研究室。本次会议是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物理学系科学史教授,研究开耳芬的主要权威贝龙(Enrico Bellon),曾写过一本《纸上的世界:关于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研究》。该书的英译本(A World on Paper,Studieson the Second Scientific Revolution)于1980年在美国由MIT出版。哈佛大学物理学和科学史教授杰拉尔德·霍耳顿认为:“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富有教益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数学史刊物,发表数学史文章的围地较少,只有两种科学史期刊和某些大学学报及个别杂志的极少版面。而数学史研究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论文量迅速增长。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近年来出版了几本数学史专题论文集,一些大学的学报还出了“数学史专辑”。《数学史研究文集》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该文集是由内蒙古师大科学史研究所编辑的不定期连续出版物,由李迪教授任主编,内蒙古大学  相似文献   

16.
《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初探》[美]L.劳丹著,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L.劳丹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目前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本书是他的成名作及代表作。自1977年问世以来,曾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德、法、日、西、俄等国文字。全书共七章。一、经验问题的作用、二、概念问题;三、从理论到研究传统;四、进步革命;五、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六、思想史;七、合理性与知识社会学。在书中,劳丹提出了一个足以概括所有学科的合理性模式。这个模式乍看比较简单,实则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于1986年5月16日至2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行。这次会议主要是由悉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东方学系组织的。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何丙郁教授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远东历史系主任王赓武教授担任主席,新堡大学历史系讲师,悉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席陈民熙先生担任秘书长,悉尼大学东方学系肖虹(女)博士担任副秘书长。会议主题是:中国的科学技术: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HPS/STS教学和研究的窗口──访问墨尔本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诸大建1994年9月至95年6月笔者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访问学习,在与该系前任系主任、现任墨大文学院院长霍默·拉·格兰特(HomerLeGrand)教授从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的赞助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研究室于1986年5月20日至5月25日在青岛召开了西方科学编史学,科学史方法论及科学史学史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9名中青年科学史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目前,在我国科学史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史工作者的人数也有很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史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在我国科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就是缺乏对于科学史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以来,牛顿研究在欧美国家的科学史领域中仍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光是已出版的各种牛顿传记就有十余部之多。但真正由科学史专家在数十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学术性传记著作,当推198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永不停息——伊萨克·牛顿传》(Never at Rest: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Cambridge U.P.,NewYork,1981)。作者威斯特弗(R.S.Westfall)是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科学史教授,是研究十七世纪西方科学史的专家,他足足花费了二十年时间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