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似真推理是一种以事物的表象为基础的认知推理,它给予人们表面理由去相信某个命题似然为真。然而,似真推理并不是无根基的,命题的似真性通常有可靠的和稳定的来源所支持。世界模型的方法能够用于解释命题如何从知识或信念确信过程中获得似真性。由于似真性与概然性不同,因而似真推理不能等同于概率推理。似真推理不只是可废止推理,它适用于解释任意推理形式并且要求结论或至少一个前提是似真的。似真推理本质上并不是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并列的第三种推理,而是一种独立的新推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矛盾问题是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基于矛盾的认识论解释表明了,矛盾是由矛盾信息的共存所致,因此解决矛盾的理想方法便是分析矛盾信息,从中推理命题的有效证据。而一些逻辑学家提出的标注逻辑正是对矛盾信息的分析,该逻辑通过对矛盾信息中有利证据与不利证据的标注,推理出证据的确定度与矛盾度,进而求解命题真正的证据度,以解释命题的意义。基于标注逻辑对矛盾问题的解决,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可计算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开拓了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条件依赖关系来定义因果性的研究进路。然而,该进路面临着可能世界相似性标准存在理论困境、因果性定义不恰当等问题。朱亚迪·珀尔将因果性的反事实条件分析运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因果推理,提出了因果模型理论,该理论在应对“回溯性”和“共伴性”及多元联结问题上具有相对于刘易斯理论的独特优势。但因果模型理论在刻画假设性思考之选择机制上存在不足。借鉴交互信念可计算理论等新成果,可为因果模型论提供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者认为心理事物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还原为物理事物或属性.将心理内容、意义、意向性还原到物理被称为语义内容的自然化.德雷斯基试图以信息内容作为语义内容的自然化的起点,但其理论在自然化上有着循环的嫌疑.罗伊、科恩和明斯基分别提出了两种与之不同的信息内容的反事实理论,并认为该理论有着自然化优势.通过分析信息内容的反事实...  相似文献   

5.
达米特认为形而上学陈述是关于实在图像刻画的"争论的陈述类"(Disputed class of statements),所以提供一种支配这些陈述的逻辑规律的意义理论就成为必要;而选择合适的语义理论作为基础,乃是构建这种意义理论的第一步.他在<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中,提出了一种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文章通过指称和涵义来论证达米特在对弗雷格一塔斯基经典语义理论的批判并提出"直觉主义的内在解释"时,已经开始拒斥实在论,所以达米特作为意义理论基础的"语义理论"需要在反实在论的前提下来理解;这和"真"的直觉主义理解以及直觉主义逻辑规律的自我辩护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绿蓝问题与简单性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蓝问题是假说选择问题的一种范型.科学假说精确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假说适用的情景和敏感因子.简单性标准是广为接受的一种假说选择标准,在运用到解决绿蓝问题时,提出了简单性的句法理论和语义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遭遇了对表达系统和概念框架的相对性,不能处理某些绿蓝型问题,甚至会陷入反直观境地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概率与因果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现代归纳逻辑应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朴素概率因果理论的兴起基于这样一种直观,即原因增加其结果发生的概率,但这种直观面临诸多反例与质疑。近来不少学者从过程连接和概率增加以及将这两种视角综合起来回应这些质疑,然而,这些新方案本身也面临问题,且不同程度地忽略因果远距作用和不在场因果等情形。我们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比较研究现有的解决路径,建构出一种新概念"构成正生发"作为断定因果的本质要素,并利用"E-lwl"来刻画因果路径的结构特征,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刻画方式。这种新方式不仅能处理朴素直观面临的问题,而且能为那些被忽视的因果情形提供一种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最佳说明的推理旨在解决归纳推理的描述性问题和确证性问题,可概括为归纳推理的说明论辩护。说明论基于"说明优先于推理"和"认识上的双重过滤"两个前提,在解决描述性问题和确证性问题方面兼具启发性。然而,批评者从前提、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说明论辩护提出了挑战。面对指责,需要明确"说明优先于推理"的含义,表明对说明论的评价不应限于语义约定,说明论的确证功能不应仅限于事实层面,以及反例不会使说明论的辩护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9.
最小网络理论是一种解释反事实条件句的语义理论,方法是借助于贝叶斯网络和结构方程构造一个因果模型来解释反事实条件句.按照最小网络理论,原子语句的真值是由其他原子语句决定的,这可以刻画因果关系的依赖性,同时对语境中的特定反事实条件句做出了更清晰和准确的预测.作为可能世界进路的替代理论,最小网络理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针对...  相似文献   

10.
在21世纪初"反运气"的大潮中,基于知识与运气的不相容性假设,安全性理论(基于安全性的知识解释)诉诸可能世界语义学来拒斥引发盖梯尔问题的认知运气,主张知识必须是安全的、不能轻易出错。安全性理论能够很好地排除真理性运气,解决由其导致的盖梯尔反例,但是无法直接去除反思性运气,而是需要结合内在主义辩护。对安全性理论可作强、弱两种不同程度的解读,两者都会导致得出与人类直觉相悖的结论,难以处理"彩票命题"和"普通命题";中级安全性理论作为对强、弱安全性理论的调和而被提出,但是由于其表述的模糊性从而依然不能完全摆脱理论困境。尽管如此,安全性理论仍然在可能世界视阈内将对知识成立条件的探索推进到全新高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明晰线索。  相似文献   

11.
证言知识可否还原为源于感知、记忆与推理的知识,这是证言知识论的核心话题。格雷科认为还原主义和反还原主义使得证言知识过强或过弱,并且都没有注意到证言信息流中有着信念分配与信念获取的区分。格雷科的工作属于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可以克服其理论缺陷。聆听者的证言信念度反映了聆听者对于言说者的信任程度。完全信任与完全不信任都无法导致证言知识。证言度概念要求聆听者是一位推理者,进而支持了还原论。基于证言度的证言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反对轻信与彰显理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 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亨佩尔开始,人们就把解释和Why一问题紧密的联系起来,其实解释不能简单地看成对Why—问题的回答,Why—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阐释。我们尝试对Why—问题的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命题理论和对照理论进行阐释和评论。揭示两种方法的同并之处。基于学术界普遍认为对照理论优于命题理论的状况,本文着力反驳了对照理论,得出了对照理论未必优于命题理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语义知识库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许多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语义知识库主要面向常识知识,特定领域的语义知识库则很少。文章将知网(HowNet)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表示方法扩展至航空领域,提出了一个航空领域术语语义知识库——ATHowNet,并介绍了构建过程。该知识库包含3700个概念、3959个概念关系和3864个术语。在航空术语相似度计算及词类比任务上应用与验证了ATHowNet,结果证实了其在航空领域概念语义描述及基于概念关系推理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质直观与形式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分形式直观与本质直观是分析现象学的首要任务,这一区分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原则:如果一种直观在一个命题蕴涵关系中表达的是前肢与后肢的谓词之间(它们的主词相同)的关系,那么,该直观是本质直观;如果其在一个命题蕴涵关系中表达是前肢与后肢的主词之间(它们的谓词相同)的关系,那么,它就是形式直观。具有蕴涵关系的两个本质之间具有本质必然性关系,而有本质的形式中的诸元素与该本质之间具有普遍必然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弗雷格-计奇难题关涉如何合理解析复合型道德断言的语义以及如何论证道德假言推理的有效性。传统道德表达论通常主张道德断言仅表达言者态度而不表达命题,而这种一元论立场证明无以破解这一难题。相反,道德混合表达论试图构建一种二元论框架,兼容道德断言既可表达非认知态度又可表达表征性信念的双重特性,为该难题的消解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混合表达论者一方面将道德术语类比作轻蔑语,以确保同一道德谓词在简单或复合断言中均表达相同的道德态度,另一方面通过阐明道德假言推理的深层逻辑结构,论证假言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介绍威廉姆森反透明性系列论证的基础上,对其论证的过程进行细致的剖析,发现他的反透明性论证和反KK原则论证统一于他的"容错边界"理论。然后通过"廓清认知途径"的方法来否证他的反KK论证,通过对"容错边界"的质疑来质疑他的反透明性论证,最后指出:无论在威廉姆森的知识概念上,还是他的反透明性系列论证的过程中,都存在双重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可设想性论证在当代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可设想性论证有:(1)克里普克(S.Kripke)的模态论证;(2)查莫斯(D.Chalmers)的僵尸论证;(3)法兰克西(K.Frankish)的反僵尸论证。这三个论证都以查莫斯版本的CP论题?——"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原则——为工作前提。本文考察了查莫斯的可设想性理论并推导出它的两个理论后果:一、所有的必然命题都是先天命题。在命题的维度,后天必然性不再是融贯的概念。再者,所有的物理主义承诺都是必然命题,因此,它们全都是先天命题。这样一来,后天物理主义无法成立;二、我们无法利用可设想性论证判断一个先天命题是否可能为真。由于这个局限性,我们无法利用可设想性论证判断先天物理主义正确或失败。  相似文献   

20.
可操控性理论和机制论是社会科学哲学中关于因果关系问题讨论的两个主要理论,而这两个理论之间的争论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即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模型来表征的。因此,近年来兴起的语义模型研究及其所遭遇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对推进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研究是有启发性的,同时可操控性理论对机制论的批判也对克服语义模型研究所遇到的困难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