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沿     
<正>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下简称"诺奖")由抗疟疾新疗法发现者屠呦呦与抗丝虫病新疗法发现者William C.Campbell及大村智共同分享,这是屠呦呦继2011年获得拉斯克-德贝基临床医学奖后,再次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的最具国际声誉的科学荣誉,也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在得悉获奖消息时,Campbell竟然不相信那是真的,他率性地冲着电话那头喊道:"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吧!"大村智似乎对自己获奖并不感到意外,但他还是以日本人惯用的恭敬口吻说道:"我谦卑地接受这个奖".在接受诺奖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如期而至时,中国终于等到了本土科学家喜获诺奖的日子。屠呦呦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与大村智、威廉·坎贝尔组合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贡献在于发现了针对极具破坏力的寄生虫疾病的革命性新疗法,以帮助解决困扰人类长达千年之久的医疗健康  相似文献   

4.
正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旨在表彰那些在人类疾病的理解、诊断、治疗或预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科学家,该奖也常常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2011年屠呦呦获得该奖项后,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9月10日,拉斯克基金会宣布了本年度5位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2019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表彰了两位开创现代免疫学进程的科学家:马克斯·库珀和雅克·米勒。他们确定了两类不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制了关键的抗疟药青蒿素。三位研制出抗寄生虫感染疗法的科学家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是:美国德鲁大学微生物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日本北里大学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家屠呦呦。  相似文献   

6.
<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东晋的古法,从2000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但做研究绝不止是"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因首次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后4年内,屠呦呦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度被认为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然而,她最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来,信息的畅通使得不同地方的重大疫情牵动着全球每个角落的人们: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埃博拉病毒(Ebola)、禽流感,还有一些人们已经熟悉的艾滋病(HIV)、乙肝病毒(HBV)等.人类社会怎么了,会变得更好吗?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些疫情?1目前的形势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另外两名来自日本、瑞典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防治重大疾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中的突出贡献.诺贝尔奖的颁布体现了科  相似文献   

8.
前沿     
<正>屠呦呦问鼎国家最高科技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2亿多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今又被授予  相似文献   

9.
俞强 《自然杂志》2015,37(6):405-410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面临着各种来自于环境的威胁,其中一种就是寄生于人体进行繁衍从而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寄生虫。全世界每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寄生虫病的威胁,每年有数百万的人死于寄生虫病。40年前,日本北里大学的教授大村智(Satoshiōmura)和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的研究员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发现的治疗淋巴丝虫病(象皮病)、盘尾丝虫病(河盲症)的阿维菌素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教授屠呦呦发现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彻底改变了那些饱受寄生虫病害痛苦的患者的命运。由于这三位科学家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问题所做出的贡献,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他们。  相似文献   

10.
<正>捷报传来,让国人耿耿于怀多年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桂冠终于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打破了中国多年来自然科学"零诺奖"的纪录。青蒿素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一个典范。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对疟疾病的治疗作出了不可磨  相似文献   

11.
关毅 《自然杂志》2015,37(6):461-469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 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 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 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 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 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以表彰 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这是 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 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 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世界上每年有约2亿人感染疟疾,在 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 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 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 救10万人的生命。对于屠呦呦因青蒿 素而获奖,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 与界面研究所所长、抗疟疾药物研 究专家彼得•泽贝格尔表示,这绝对 是“实至名归”。青蒿素的发现, 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特别是儿童 的生命,这项长期且艰难的基础性 研究显示出植物提取物在医药领域 的巨大潜力,将诺贝尔奖颁给这项 “对许多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伟 大研究”再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海外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疟疾等寄生虫病治疗研究方面的贡献,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疟疾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寄生虫病,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在疟疾治疗方面的应用,每年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并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举行首发仪式。《屠呦呦传》由屠呦呦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是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屠呦呦人生经历的传记,全书通过对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探访,收录了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为读者展现了—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全书分"呦呦初鸣""向医而行""矢志寻蒿""久久寻蒿""中国神药""享誉世界"六个部分,清晰披露了屠呦  相似文献   

14.
<正>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已经被刷屏了,这种热闹程度应该绝不亚于春节"抢红包"。今年85岁的屠呦呦出生于宁波鄞州,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同时也是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这位似乎是以"圈外人"身份走进大家视野的,令人感到陌生的女科学家,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也成为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唯一的女性。  相似文献   

15.
<正>从一株株貌不惊人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人类抗疟首选药,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华传统医学为全人类献上的一份礼物!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因为迄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拉斯克奖获得者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拉斯克奖也常被科学界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果不其然,因为青蒿素在世界卫生领域内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午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终于实现了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兴奋之余,黄花蒿作为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黄花蒿到底是一类什么植物?下面,我们特邀著名植物学家杨斧老师给大家解密。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月,本刊曾在开年第1期开设专栏《走近诺贝尔奖》,此后共连载15期,旨在介绍近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一些获奖情况,让广大读者朋友进一步了解科学、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2015年10月,当我们正在制作第12期专栏的时候,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们惊喜不已!似乎我们之前开设这个专栏都是为  相似文献   

18.
继9月12日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2011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后,9月24日,该基金会在美国纽约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自拉斯克奖设立65年以来,这次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拉斯克奖不仅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相似文献   

19.
文洪 《自然与人》2011,(6):57-59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相似文献   

20.
正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的"武器",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是中国医药科学家一项重大创造,也是维护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屠呦呦研究员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本土研究成果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全球华人为之欢欣鼓舞.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奖引发了广泛讨论,涉及国家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