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知识的转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的全面转型。科玄论战标志着国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观照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省与检讨,其旨在建构新的知识座架,并企图完成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然而由于游离了文化生成的历史语境,从而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双重误读,并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只要社会转型没有结束,对科玄论战解读就不会结束。今天中国人又一次走到了社会转型的分岔口,重新审视科玄论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家,他在科学认识上经历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科玄论战"的过程,最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科学的概念。借此,他反驳了当时实用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而建构起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这些完全反映出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认识的最高水平,并为当今社会主义科学认识论提供了历史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科玄论战"使科学的至尊地位进一步增强,传统儒学的地位日趋衰落。今天从"权力的转移"视角对论战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探析,可以为当代提供一些新的启迪和警示:权力可以促进知识生产,但真正的知识不是靠权力生产出来的;社会权力特别是政治权力不宜渗透到知识生产过程;知识与权力相互蕴含但不等同,混淆两者关系不仅会带来学术、权力腐败,而且会影响社会主流话语权的宣传,严重时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发端于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施加影响并引起积极的回应。从五四运动到"科玄论战",从改革开放到南巡谈话,这些特定时期的特定运动不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孤立事件,而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国化出场形态,是启蒙运动路线图的进一步延伸并与之构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科学,亦即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作为一种理性和实用文化的结合体,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在中国近代以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它曾作为一件重型的批判武器被国人使用,其锋芒所指,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五四”以来,特别是之后发生的“科玄论战”,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相似文献   

6.
“科学论战”中的皮尔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皮尔逊[1](KarlPearson,1857-1936)是英国著名的哲人科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有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1892)。皮尔逊的思想在本世纪初应运而来,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的介绍、科玄论战和《科学的规范》的翻译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本文着重论述在科言论战中,以丁文江[2]为首的科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引用。介绍、理解及引申,和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反诘、批评、误解与曲解,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这一独特的插曲作了某些探讨。作者从中看到:1.本世纪初叶,批判学派对中国科学界、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想像;2.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远远超过50-70年代的学人,在对科学文化意蕴的把握上乃至高于今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罗默研究的主题从"剥削"理论转向政治哲学,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理论的重构。基于创新的经济学-政治哲学的分析范式,罗默集中批判了罗尔斯和德沃金等思想家的平等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化的平等主义正义理论。罗默的新研究范式有力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但其正义理论框架也存在着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8.
学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并未参与一个世纪前那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实际上,康有为在1923年北上演讲中谈及相关论题,可以说间接而实质性地参与了那场论战。他通过“显微”思想强调科学之于人生观的意义,借助“电通”思想重诂儒学核心概念,利用现代天文知识发挥出见泰忘忧的“天游”思想。他推崇科学之于个人思想与国家发展的作用,但不承认科学的万能。他认为欧战的肇因不在科学与物质的发展,而在精神文明的缺位。这种不乏辩证思维的整全性立场与科学派和玄学派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提出保存国粹讲求物质的双重救国方案,体现了中西文明互补的世界主义立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也可以说康有为发了弥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调和唯科学与反科学两种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科学论战"是由"科学"引发并主战一方的学术论战乃至社会论战。梳理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两场"科学论战"——"人类起源之争"和"转基因食品大战",及其中中西方学界,科学与人文领域学者,科学家与大众等群体间的差异和对话,发现论战背后的"利益共同体""民族主义""对话机制"等问题及"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曲折发展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联导论证是不是独立的论证类型及其与"第三类论证"的关系,是非形式逻辑与论辩理论的前沿热点。首先,通过重构近年来联导论证的合法性论战,发现了其合法性的症结所在并提供了新的辩护路径。随后,藉由考察"演绎-归纳"二分法的相关争议,对"第三类论证"这一流行已久的概念提出批评。基于此,联导论证是独立的论证类型。而"第三类论证"这一概念暂时缺乏足够的理据支撑,尤其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1.
1948年年底,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国民党败局已定。在这天玄地黄的历史关键时期,何从何去成为摆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艰难选择。这时,远在美国的费正清夫妇给梁思成写信:"北平保不住了,共产党来了,看来台湾也不保险,还是把全家接到美国来吧。"梁思成轻松作答:"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技术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起步期,90年代缓慢发展期和21世纪初快速增长期。随着探讨的深入和发展,研究主题从关注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物质层面的价值拓展到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的转变;研究视角上从哲学认识论转向存在论或生成论,发展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逐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丰富内涵。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的有关讨论,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技术论的理论实质、基本内容及其学术影响和未来学术发展路向,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07-110
先肯定恩格斯与黑格尔的理论渊源,再通过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伯恩施坦如此作为的背后,是其对恩格斯情感的背叛和"批评教育"的不满,是其对资本主义"改良"和对马克思主义"修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希拉里.普特南为阐明其外在主义立场而设计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内在主义者和外在主义者争论的焦点。作为外在主义的辩护者,美国哲学家弗雷德.德雷斯基通过信息语义学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进行重构和解读,引发了他和内在主义代表人物福多之间的论战。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围绕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不断引入新的材料和理论,就心理内容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以及心理内容对行为是否产生因果作用等一些传统问题展开辩论,从而将这些问题的探讨拓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不断开拓新的生长点,充分彰显了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美国物理学家索克发表那篇著名的诈文后,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本文对这场论战的起因与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导致这场论战的认识论根源于后现代思想家夸大了科学实践的相对性,解决这场论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好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社会历史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告乡里文》:一则新发现的徐光启遗文及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有徐宗伯玄扈《告乡里文》一则,是关于徐光启和中国农史的重要史料,对于研究徐光启的生平事迹、农学思想的形成、传统农业对于灾害的应对,乃至农学知识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告乡里文》尚不见于《徐光启集》等文集之中,也不见有学者的引证和研究。文章首次将其揭橥学界,对其加以点读、释注,并结合其产生的背景进行初步的解读,期待国内外同好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描述了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自手稿发表以来,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出现了前苏联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研究范式、日本具体化的研究范式,西方否定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式。而我国学者在深受前苏联和西方学者的影响下,面临着一方面试图突破传统教科书框架的任务,另一方面力图回应西方学者所制造的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的差异,以维护二者一致性为目标来寻找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研究范式,出现了不同于既有解释的范式解读:即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问题意识与时代意义出发,力图恢复恩格斯自身的学术旨趣。对《自然辩证法》研究范式的总结与概括,能够更好地厘清国内外研究该文本的出发点,尤其是在面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明确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划时代的丰富与发展它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是"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唯物历观,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真谛."科学发展观"以一脉相承的创新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内在的本质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活跃于"前生态学"时期的马克思持有"反目的论"的生态学思想,这与"目的论"的生态学思想相对应,但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后者的扬弃不够充分;马克思提出的"代谢断裂"思想具有强大的生态学意蕴,但以往对其的应用具有局限性;马克思高扬技术地位的"普罗米修斯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私有制的自然"的特定语境下具有较充分的合理性和革命性,但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则较少从这一视角对此进行探讨。可以说,以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已经从理论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建构指明并扫除了部分障碍,但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体系仍是一个艰巨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