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7年博医会建立的研究委员会在中国开展医学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中国的寄生虫病和中国人的身体生理数据的调查展开。研究委员会对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部分传教士医生的职业倾向也由医疗转向研究,这也影响到中国的西医学界,使得医学研究成为这个职业的一种职业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方流星、彗星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华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案例,由此可以观察到晚明来华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模式和中国学者对西学的接收模式。通过梳理和解析相关著述文献,可以发现,西方流星、彗星观念最初是作为气象学知识被引入中国的,但第谷大彗星的发现使得西方天文界对彗星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教士们的传播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明末学者熊明遇等人在融合中西传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接受了作为气象学知识的西方古典流星、彗星观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解释自然的方式;而重归天文学领域的西方彗星观念却并未在中国学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最早把西方的数学带到了中国,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交融的纪元,给中国传统数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让西方教学文明在东方闪耀;他用数学赢得了民心,影响了一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推动了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数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阻碍西方科学技术东渐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叙述了17-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东渐的过程及影响,认为历法为主的中国古代天文体系,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传教士科技活动的二重性等是影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西医护理学(1880-19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护理学伴随西方医学由传教士带到中国。传教士通过建立诊所、医院和护士学校,开始在中国传播西医护理学。主要回顾了1880—1930年的50年间,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做的工作,重点介绍了沃安娜(1890-?)和盖奇(1883-1946)两位传教士护士的工作,以及中华护士会的建立和作用,并简要分析了影响西医护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16世纪末,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附带传入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方生物学知识最初见于中文著作中的是《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其中第5至第7章介绍了各地草木、禽兽等生物学内容。虽然传教士本身并没有带入多少生物学知识,但是这一工作却意味着中西科学技术合流的开端,它促使中国与世界生物学汇成一体。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同时,大批传教士纷至沓来,也夹带了一些包括生物学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洋务派,奏设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聘请西方人士大量翻译出版科技书籍,开始了西方自然科学在近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水晶球宇宙体系是明末西方传教士最早介绍入华的宇宙结构学说,与天主教义紧密相关.文章全面梳理了明末传华的这一理论及其西方来源,以及在明清之际所造成的反响.利玛窦根据丁先生<(天球论)注解>所译介的水晶球宇宙体系最为系统,影响也最大.水晶球宇宙体系虽是当时欧洲正在被淘汰的理论,但因它较早传入中国,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是在西方天文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后,对那些追求宇宙真实结构的人而言,依然深有波及.水晶球宇宙体系对明清之际中国人宇宙观的塑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光学知识在十九世纪中叶后大量地传入到中国。除了近代西方光学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西方光学仪器的相关知识。显微镜是西方光学理论中重点介绍的光学仪器。显微镜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西译中述"方式进行传播,其内容主要涉及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傅兰雅撰写的《显微镜说》一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这本著作向中国人传授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显微镜在中国的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像康有为这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论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学堂教育、留学生、译书出版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学传播的受众,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学制的确立从制度上确保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时期,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翻译发展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受聘于江南制造总局,主管翻译馆事务,负责科技文本的引进和翻译工作。其化学术语翻译最具代表性,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创造性、稳定性和发展性。这三个特点的形成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西方学科的学术规范和傅兰雅个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此后,这些化学术语融入中国社会文化中,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话语意识,促进了术语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1.
王徵与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新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明末学者王徵与传教士邓玉函根据多种西方书籍,共同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专门介绍西方静力学、各种简单机械及数十种较复杂的专用机械,其中一些内容对中国人来说属于新知识。这部书也反映了东西方技术和技术观的差异。但技术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当时限制了这部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重要人物之一。艾约瑟能够成功地在中国和西方进行这些跨文化传播活动,与他所采取的传播策略有很大关系。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主动适应本土文化、淡化传教主题、与本土学者合作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景象,再次说明了铁路在现代运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实,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1825年在当时最发达的大英帝国开始投入营运。铁路出现不久,关于铁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随着西方商人、传教士在19世纪30年代末传入中国。然而,铁路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却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甚至是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铁路的修建可以说是西方近代文明对传统中国社会冲击的一个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介绍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所研究,但他们更关注于起源问题,且受到考古学、人种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等研究领域的影响,从而得出源于本土、巴比伦、印度或其他文明等不同观点。本文依据艾约瑟、湛约翰和艾德等人在1884-1888年间发表于《中国评论》上的相关论文,回溯他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巴比伦起源的争论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以外,中国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中国风"为例,500年前,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回国后他们向欧洲人传播了中国文化。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欧洲又掀起了一场"中国风",既包含了  相似文献   

16.
血压知识和血压计的使用是近代西方医学传入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中国医学界及医药界等采用多种途径传播血压及相关医疗知识。社会大众在对血压知识及相关的医疗实践,大体经历了模糊认知到基本认知的发展过程,又兼有即接受西方的诊病方式和医疗仪器,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复杂面相。同时血压知识的传播又丰富了近代中国社会大众的专业医学词汇。本文以血压、血压计、血压病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血压知识及医疗实践具有的现实工具性及深层价值性,探究技术进步、社会大众观念及医疗实践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鸦片始传中国的时间学术界一般以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大秦遣使献底也迦为据.底也迦只是含有鸦片的合方,含有鸦片的类似合方在隋唐以前流行于印度和西亚,似有在底也迦之前传入中国之可能,其中印度的眼科医术或许起了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传教士开始将西方科技介绍到中国。1723年雍正帝下令驱逐传教士,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又发禁海令,实行闭关锁国。从此至19世纪中期,正是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迅速发展的时期。鸦片战争后,近代科技又逐渐传入中国,其规模是空前的。这一传入过程十分复杂,各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遇到了一些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原因何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论著甚多。本文仅就中国社会接受近代机械工程技术作初步的探讨。这里笔者所理解的机械工程技术包括机械理论、设计方案、工艺方法、技能、技巧、经验,以及工具、仪器、机械设备、机械材料等。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长期为欧美医学传教士主导。1915年中华医学会的创立,是中国人自主传播、发展西医的标志。本文旨在分析、探讨中华医学会产生的社会时空背景条件,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对西医的接纳与认同、本土西医人才群体的崛起、西医权威人物的出现以及中国博医会的中介与示范作用,共同促成了中华医学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接踵来华。他们的目的是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语言礼俗都与欧洲不同。传教士要对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传教,困难是很多的。利玛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争取士大夫直到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支持,合儒补儒,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