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分析技术哲学进路由于难以充分描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成为在本体论上、继而延伸到伦理学领域的"难问题"。之所以是难以消解的,其原因在于两种"经验转向"的相互割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路为消解这一"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解决思路。一方面,梅洛-庞蒂对身体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使身体的"结构-功能"获得了稳定的一致性,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可看作是身体"结构-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技术物所"具有"的道德恰恰是由身体意向性所赋予的,对技术物道德地位的讨论因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身体知觉情境。身体现象学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弥合两种"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还原的科学批判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主张对科学进行现象学还原,而这种还原大体上与某种艺术性取向联系在一起.受胡塞尔晚期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影响,他对科学的客观主义始终保持警惕.在他看来,科学世界建立在实际经验世界基础之上,为了评价科学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应该首先唤醒知觉经验,而科学只不过是其派生的表达形式.我们始终面临着如何与受到操作性规则支配的世界维持一种原始关系的问题,"世界的肉"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可逆的本体论关系.  相似文献   

3.
梅洛-庞蒂的知觉观中包含着丰富的涉身性思想。批判传统实体二元论是梅洛-庞蒂涉身性思想的出发点。其涉身性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觉活动的主体不是内在心灵、而是活的身体;知觉的含混性是知觉的本质特征;知觉活动具有非表征的特征。梅洛-庞蒂的涉身性思想与当代涉身认知科学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5.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借助斯特拉顿实验对客观空间进行了现象学还原,揭示出了一种内在于原初知觉经验的现象空间。无论是实在论的客观空间,还是观念论的客观空间,其结构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解释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这种动力学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但是,现象空间的概念也面临着客观空间的现象学起源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之后的很多技术哲学家沿着海德格尔开启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现象学引进了技术哲学。但伊德同时也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对技术与知觉关系的认识。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知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现象学技术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伊德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用以说明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后现象学的倡导者费尔贝克则在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制品意向性的概念。技术制品不仅具有伊德所说的技术意向性,而且对人类存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起到相互塑造的作用。本文试着简要描述意向性概念的变迁,以及技术意向性的沿革,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8.
德雷福斯曾经提出:人工智能的问题既有科技属性,更有哲学属性。因为全部人工智能工作都依赖一个哲学假设:即人类世界是由可清晰表征的始基构成的,而智能就在某种独立的清晰元素之中。但从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哲学来看,上述理性主义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德雷福斯就以现象学为基础来构建他的人工智能批判。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大放异彩,而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完全克服了德雷福斯曾经提出的哲学批判。然而,在深入探查近些年来的人工智能工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进路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依旧没有放弃人工智能表征主义进路的哲学假设,因而仍然无法摆脱德雷福斯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9.
古尔维奇(1901-1973)是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运动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所创立的格式塔现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最终启发梅洛.庞蒂创建了身体现象学。为了解决意识的同一性问题,古尔维奇创造性地运用格式塔感知理论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了批判性改造,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胡塞尔感知现象学和意向相关项理论的批评和重构中。由于对格式塔结构的倚重,古尔维奇最终创建了一个没有先验自我概念的现象学,即格式塔现象学。  相似文献   

10.
立足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和神经科学解释,德雷福斯提出了"无表征智能"的设想。基于不同角度对德雷福斯设想的批判性审视,我们看到这一设想面临着诸多挑战:很难确定专家级别的熟练技能行为完全脱离表征;命题式表征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消除任何形式的表征;发挥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阐明一种建设性的纲领。  相似文献   

11.
在对熟练行为与专长的研究中,习惯主义者认为专家投入一种沉浸式应对,反思性介入会影响技能和专长发挥,而理智主义者认为心智的反思性控制对于提升技能和专长必不可少。经验研究表明这两种观点往往相互交织,并构成一个连续的谱系。“心智性反思控制”和“身体性的自动性”的二元论无法解决“动态界面问题”。在此二元对立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尚未充分发掘的领域,即习惯领域。立足于对习惯的有机主义和现象学解释,尤其是基于梅洛-庞蒂的心身辩证法,可以发展出一种奠基于身体自动性之上,但同时又具有内在智能性的习惯概念,这种习惯概念可以阐明熟练行为与专长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感性确定性"表明纯粹的直观是不存在的,作为它的真理而出现的"知觉"揭示出了什么是通常所说的感性对象。这个对象兼具直接性与间接性,它既是感性的,又是普遍的,这就是具有特性的物,黑格尔称之为感性普遍性。自然意识试图将物认识为自身一致的,但是知觉现象学表明,物的本质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即作为知性对象的力。就此而言,知觉是感性与知性的中介。因为这个中介,感性与知性不再是康德式的平行关系,而是构成一个线性关系,由感性到知性的运动是向根据的返回。  相似文献   

13.
含混的自然概念--梅洛-庞蒂对笛卡尔自然观的批判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笛卡尔的自然实际上出自于知性的构造,它是一种祛魅的、纯粹的、自在的自然,但这种思想中还包含有许多含混之处,有许多非思辨的成分.这意味着两种自然,即"自然之光"意义上的自然和"自然倾向"意义上的自然的共存,知性自然建立在感性自然基础之上.在康德那里,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消除了这种含混性.梅洛-庞蒂本人要求把知性自然还原为感性的、前客观的、野性的自然,让我们在自然面前始终保持惊异,这种立场超越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4.
表征主义者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完全由表征内容决定。伯劳克反对这一观点,坚持现象意识还包含表征内容无法解释的其它因素,因此并不随附于或等同于表征内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体运用注意力于某个视觉知觉对象会产生不同于未运用注意力于同一对象而产生的现象性。也就是说,诉诸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相同的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现象意识。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伯劳克分析了一个关于注意力转换的视觉认知实验,他论证表征主义通常用于回应内容与现象性不一致的两种策略——"内容区分"与"错觉"——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现象性的差异。本文将论证伯劳克对这一实验的解释不能成功驳倒表征主义。但表征主义者仍面临表征内容作为经验准确性条件的定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主义提供了思考数学本体论问题的一个重要进路,比如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就是一个典范。但不可或缺性论证有很多缺陷,于是蒯因之后的很多自然主义者试图对数学本体论问题做出新的自然主义回答,其中就包括伯吉斯和罗森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和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然而,精细的分析表明,这两个论证也是有问题的:前者隐含了关于常识和数学专家意见的一些错误假设,后者则在论证过程中忽略了关于物理对象的一个关键的区分。  相似文献   

16.
克里斯托弗·皮科克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中比较有影响的学者,他对非概念内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常常被视为非概念内容的代表。他从经验的细致性、经验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知觉经验等方面论证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他的观点受到约翰·麦克道威尔的反驳,麦克道威尔认为知觉经验的内容是概念的,因为主体只有掌握相应的概念才能处于一个特定内容的知觉状态,经验与信念也要依赖概念能力的运用。那么,知觉经验的内容究竟是概念的还是非概念的?文章试图分析和论证皮科克关于知觉经验的非概念内容主张,并把他的非概念内容观点和麦克道威尔做比较,试图为皮科克的观点提供辩护,以期阐明知觉经验具有非概念内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审美随附性概念最好地解释了审美属性对于非审美属性的依赖关系。审美随附性不仅可以为我们的审美判断和活动提供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依据,还可以为我们决定审美判断正确与否提供客观的认识论依据。然而,审美随附性概念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有关于审美判断成立条件的语境挑战、基础属性范围界定的滑坡论证的挑战和艺术作品原创性的挑战,这些挑战有可能动摇审美判断的客观基础。我们可以通过扩大随附性的基础属性的范围,诉诸审美属性和非审美属性的“共同可感知性”或“共同可分辨性”以及对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的区分来回应上述挑战,捍卫审美随附性概念和审美判断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知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知觉经验需要通过脑内关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内在表征来解释,而身体、头部、眼睛的运动对于知觉经验具有间接作用。但这种解释并不成功,未能解决"视觉经验之谜"。奥立根和诺伊的感觉运动可能性理论通过分析两种感觉运动可能性,说明了运动以及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必要性。克拉克、布洛克、凯利以及坎贝尔反对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作用。本文将在概览上述争议的基础上,根据关于眼动的最新经验研究,指出运动对于知觉经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解释排斥原则是金在权解释排斥论证中的关键前提。但作为该原则基础的解释实在论,因其外在的解释个体化方式容易招致多重解释问题的攻击。然而,金在权的事件本体论,尤其他对构成性属性和刻画性属性所作的区分,为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依据构成性属性建构的解释排斥原则,将更适合于排斥论证,但仍未能完全消除其解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神经现象学(Neurophenomenology)最初作为难问题的方法论上的补救措施由F.Varela提出。它是一种旨在将当代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的一个训练有素的(disciplined)研究进路嫁接在一起的探索。通过现象学和神经科学相互启发的增益循环,神经现象学旨在把因现象学方法所丰富的第一人称数据与神经科学的第三人称数据结合起来,以便从两个角度系统地探索人类经验的结构。作为一种研究纲领,神经现象学已经开展了许多基于现象学的意识经验描述的有价值的实验研究。神经现象学为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开创性的范式。但同所有现象学的自然化运动一样,神经现象学面临着对其方法论有效性的批判。其研究纲领是否能持续,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拓展,是一个仍待检验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