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去年,在国际艾滋病讨论会上,医生们报导他们发现了几个患有令人迷惑的类似艾滋病的疾病,但未从这些病人身上发现感染艾滋病的HIV病毒。这些报导引起人们的忧虑:即一种来路不明的病毒可以引起一种新的免疫系统疾病。这种疾病的特征是人体CD_4-阳性T淋巴细胞减少,该细胞是抗感染的白细胞,它也是HIV病毒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一种神秘的类艾滋病而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毫无结果。这种疾病具有艾滋病的特征,但患者并没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去年7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曾有大量关于这种类艾滋病的报告。之后,许多学者又会聚在美国亚特兰大疾病研究中心,他们讨论了几十位患者的资料,但仍未取得足够的证据,以支持存在一种  相似文献   

3.
美国、西欧的临床教学医院中观察到一种新的疾病。其症状和致病因素与艾滋病的情况相类似,可是在患者身上找不到这种病的传播媒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医学家们急于要找到这种新的艾滋病的病毒。  相似文献   

4.
曾经不可一世的天花今天已经彻底远离我们了。但是,天花在人类疾病史上确实是创下了“奇迹”的,那时它真的比今天的癌症和艾滋病还要可怕得多。导致这种病的元凶是一种痘病毒,这种病毒一旦侵入人体,一个病毒转眼就可以在DNA周围产生上千个新病毒,其复制速度之快令人胆寒。患者的症状先是发热,浑身出现红色丘疹,然后变成疱疹,最后变成脓胞,全身腐烂发出恶臭。这时候,病毒就会从腐烂的脓疱中蜂拥而出,感染其他细胞和周围的人。天花的传染性极强,只要有风就能循环传染。在未发现牛痘之前,大多数患者只有死路一条。由于它防不胜…  相似文献   

5.
美国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每年约40000人的速率发展——而这种疾病在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危害的人数更是大得惊人。再者,药物有其局限性,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多年用药还会造成副作用。目前这些药物正不断地被病毒所打败,因为病毒会发生变异而逃避药物的作用。美国疾病治疗行动小组抗病毒工程主任罗布·坎普(Rob Cam p)指出:“现行治疗方法正在达到它们的极限。”研究人员现在正在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反击。目前24种获准使用的艾滋病药物中有23种是在H IV(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的两个关键点上对之进行攻击——均在病毒已经钻入细胞并窃取细胞遗传密码进…  相似文献   

6.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杰伊·利维最近发现了一种能阻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称为cytokine的蛋白质,这个发现为人们找到一种对付艾滋病的自然疗法带来了希望。利维认为这种蛋白质是机体免疫系统对HIV病毒感染进行自然免疫反应的产物,由一族称为CD8的免疫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该蛋白质似乎可以阻止病毒在CD4细胞中的复制,而CD4细胞则是艾滋病毒HIV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的靶细胞,这种蛋白质在感染的潜伏期对抑制HIV病毒可能起着重要作用。cytokine是在那些感染了艾滋病毒HIV很长时间(10年左右)但未表现出症状的人体中发现的。利维认  相似文献   

7.
奇云 《世界科学》2005,(5):20-20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艾滋病病毒具有潜伏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形成这一观念的部分原因是,很多病人可能十多年之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然而,最近的两项研究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美国两个科学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立即对免疫系统内特定的免疫细胞——CD4T细胞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4年艾滋病报告.报告称,2003年,全世界有480万人染上艾滋病病毒,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年.截至2003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有3780万,去年有290万死于艾滋病.自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谈谈干扰素     
本世纪三十年代,有几位研究人员曾描述过病毒干扰现象,即一种病毒对动物的感染因某种原因似乎能保护该动物使其不会再受另一种病毒的感染。1957年,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病毒干扰因子。这是由接触到病毒的细胞释放出来的一种蛋白质,它给予其他细胞以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他们把这种蛋白质称为干扰素。这种蛋白质并不直接对抗某种病毒,而是保护细胞不受许多种病毒的侵犯。而且它还能作用于许多不同的细胞活动,这似乎表明它具有某些治疗能力。因为这是一种天然的细胞产物,所以只要用量适当,其安全性可能会超过大多数新的实验药物。但是细胞分泌的干扰素的量极少,并且极难纯化,所以多年来一直难以积累到足量的干扰素,以供有效的临床试验之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艾滋病的蔓延,出现了各种治疗药物。就目前已被批准为抗艾滋病的药物来说,都是等待病毒在细胞内发作后,才开始采取行动。现在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新药,可以像保安在门口阻止讨厌的不速之客那样,在病毒侵入细胞之前,就使它无法动弹。 16位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呈阳性,但没有任何艾滋病症状的成人,接受了这种还处于试验阶段的药物——T-20的静脉注射,每天两次,共两周。注射量最高的4位病人,其艾滋病病毒的浓度降低了99%,其效果与现在给艾滋病患者服用的组合药物一样。美国研究过敏症及传染病的专家认为,T-20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出乎人们预想的结果。但是人们对此项目的热诚,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新药,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法国科学家宣称在抗击艾滋病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有望为艾滋病治愈带来突破。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体外实验中成功摧毁了感染艾滋病(HIV)病毒的细胞。科学家通常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对抗艾滋病病毒,但是这些药物无法将病毒从体内清除。这种病毒会以具有高代谢活性的细胞为目标,并"劫持"它们的能量用于增殖。借助代谢活动抑制剂,研究人员设法在体外摧毁了这些受感染  相似文献   

12.
白白 《科学之友》2009,(11):52-52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  相似文献   

13.
概述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BPrusiner)的开拓性贡献使他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致病原种类一院病毒(Prion),并阐明了它们潜在的作用机制。斯坦利·普鲁西纳把院病毒列入了众所周知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内的感染原表中。院病毒通常以无毒细胞蛋白的形式存在,但它具有将其结构转化为高度稳定的构象的潜能,这种构象最终导致有毒颗粒的形成,成为人类和动物所患的几种致命痴呆型脑疾病的致病原。院病毒疾病可以是遗传性的、横向传染的或散发性的。脑病区呈多孔海绵状,这是神…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研究的新进展最近,巴黎巴斯德学院的研究小组分离出了一种叫CD26的酶。在艾滋病毒(HIV)侵入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细胞的过程中,这种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酶是细胞产生的复杂蛋白分子,其作用是启动特定的生化反应。科学家们早已知道,有一种病毒“受体”...  相似文献   

15.
尹琪  庄道明  蒋亚琴  赵传科  曾新  栗世铀 《科学通报》2009,54(24):3920-392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即艾滋病, 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 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人类免疫系统疾病. 从1983年, 法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从艾滋病病人体内分离出艾滋病病毒[1]至今, 已经过去26年了, 虽然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一直都在和艾滋病病毒进行着不懈地斗争, 但是时值今日, 艾滋病依然是人类无法战胜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7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菲尔考夫教授曾报告,发现了一种有可能使18岁少女复发白血病的物质,他说该物质类似于病毒,但未曾加以证实。而卡帕斯氏则首次证实了病毒与人的白血病有关。卡帕斯氏对白血病患者的细胞进行了组织培养,从中发现两种类似于病毒的粒子。然而这种粒子的产生,究竟是与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有关,还是人工培养的产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英文简名(AIDS)的音译。所谓“获得性”。是指这种“免疫缺损”既非遗传,也不是先天性因素造成。现在已经查明,健康人如果受到一种特殊病毒的袭击,就会产生“获得性”,并被摧毁其免疫系统。这种特殊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值得关注的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改变单个神经细胞传递信号的效率,可能是脑储存信息的方法之—。但怎样实现这种改变呢?最近,勃朗宁(Michael Browning)和他的同事们,介绍了一种在脑的海马回内间接控制细胞活动的酶。海马回一直被认为与记忆有关,现在这种酶的发现,使我们更了解学习和记忆的生化基础了。  相似文献   

19.
爱滋病(AIDS)的全名是后天免疫性缺损综合症,它是1981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第一个病例时所命名的。这种病是一种新的人类传染病,是由一种单一的新近发现的独特的病毒传染的。这种病毒称为人类T细胞亲淋巴病毒Ⅲ型淋巴结病有关的病毒和AIDS有关的后病毒(retrovirus),简称为AIDS病毒。AIDS病毒是一种亚科Lentivirinae的后病毒由AIDS病毒引起的病谱很广。在感染后几个星期,病毒通常引起类似于腺热的短期急性病,继之以无症状的时期(可能持续几个月或几年),然后可能有持续减重,间歇发烧,慢性腹泻,全身性淋巴结病,进行性脑病,粟粒性结核病,疟疾,细菌性肺炎或革兰氏阻性菌败血症,更不用说CDC定义的AIDS的复杂机会致病菌感染。AIDS病毒持续感染周围血液、淋巴节和脾中少量成熟的T助手淋巴细胞,亦持续感染全部脑细胞。AIDS病毒对于极少数淋巴细胞来说是致细胞病变的(杀伤细胞),在那些淋巴细胞中AIDS病毒在几个月至几年内可以重现并引起轻度或深刻的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美洲新艾滋病”的传染病在美洲蔓延。它会像艾滋病那样随着血液和体液交换而传播,并且潜伏与发病周期也与艾滋病相似。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锥虫,它们会寄生在人体血液中,并在心脏和肠中繁殖,导致心脏肥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