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是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现在人们常用它来作珍惜资源、保护耕地的大幅宣传标语.可你知道吗?原来这名句中的"方寸地"不是指土地,而是指人心.<列子·仲尼>中说:"吾见子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这句俗语是将人心比作土地,要求每个人都要像重视土地一样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多积善德,为后代子孙作好榜样.中华民族自古对人之本身言行尤其是"人心"之表现给予高度的重视,<礼记·大学>中提出,一个人想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从"正心"开始下功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为何先要从"正心"做起?下面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看中华民族对"人心"之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两种文化"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钝 《科学》2003,55(4):55-57
1956年,英国人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按照剑桥大学知识史教授科里尼(S.Collini)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至少做成了三件事:发明了一个词汇或概念,阐述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词汇是"两种文化";问题是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即所谓"斯诺命题";争论就是围绕着"斯诺命题"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令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它的政治、经济乃至生态学内蕴在今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3.
卵生"鸟人"     
大自然真是绚丽多彩、扑朔迷离的.1990年美国<博荟>杂志中有则<卵生人>的报道,文章写道:德国人类学家劳·沃费兹博士和10名探险队员在印尼婆罗洲原始森林里,发现一群高4英尺、全身赤裸的、像鸟般说话的、只有一颗大牙从口中凸出来的"鸟人".  相似文献   

4.
今年8月,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下图)又一次地登上了"月球".只不过和1969年的那次登月不同,这一次他在<飞向月球>的三维立体动画片中为自己在影片中的卡通形象配音——故事讲的是3只喜欢冒险的苍蝇偷偷搭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飞船飞向月球的故事.不久前,<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奥尔德林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对话内容从<飞向月球>聊到了NASA50周年的庆典,包括NASA2010年停飞航天飞机和2020年重返月球等计划.  相似文献   

5.
<三十六计>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兵法奇书.它在我国的传习,已经相当的久远.全书集中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古今兵家视若制胜法宝,广为援用.其中不少计名,在我国的街巷坊间,妇孺皆知,吟诵如流.  相似文献   

6.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由央视<百家讲坛>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的清史专家阎崇年,因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身陷"悬赏门",他以"一字疏误视作羞、一句错断引为耻"自勉,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挑出一个错,奖金一千元".孰料山西大学副教授白平竟先后发现该书"错误"690处,要求获得奖金69万元.  相似文献   

7.
我出身于农家,村里许多人家都种植果树,我虽不怎么懂农活,却也有一点实际经验. 读了2000年第九期<科学24小时>"我的发明"栏目中的孔令首同学<思考让我力量无穷>的文章后,我觉得他发明的"喷雾杆"存在某些不足,但一时看不出在何处.  相似文献   

8.
劳伯勋教授是一位朴实的读书人,谈笑风生,很有感染力.劳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加入中国作协,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秦牧先生特别赞赏他"文学与科学‘联姻'"的特长,推荐他加入了中国作协.他擅长写科普文章,在<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及香港报刊上刊登过不少精彩的作品,在江苏出过专集.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马氏文通>中对"或"字的解释开始谈起,将<助字辨略>、<古汉语虚词字典>、<古汉语虚词通释>等书中对"或"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或"字意义和词性的研究和探讨,这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此字,对我们阅读有关书籍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有魔力的,能使人快乐或者忧伤.如果有人说音乐能使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却很难让人相信.生活中真的有"死亡音乐"吗?曾有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死亡音乐"在各大BBS、聊天室、QQ上广为流  相似文献   

11.
索兰朵是意大利南部一个靠海的小城.如果不是看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一生必游之地",也许这个太过陌生、有着意大利语之优雅婉转发音的词汇就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记忆中.<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介绍极具诱惑性:意大利的索兰朵有着世界上最美的小岛之一——卡普里,还有最美的海岸——阿玛菲海岸,可谓是欧洲的"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llbert,卞图)被人们称为"快乐教授",因为这位50岁的研究者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快乐本质的实验室.吉尔伯特所著的<撞上快乐>一书曾经是<纽约时报>评出的畅销书之一,上榜时间长达23周之久,该书还获得了2007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近期,记者对吉尔伯特教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3.
60多年前.美国的一家电台曾经播出过一部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描述火星飞船降临地球以后,经地球人带来巨大灾难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陈丹青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是将中国油画从"伤痕美术"中走出来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开创了"乡土情"和"生活流"的先河.<西藏组画>用客观的视角真实直观地塑造了藏族人民纯朴的人性美,是对人性的讴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作品,从纽约回国后,陈丹青的内心充满了中西方的碰撞与摩擦.这样他继而放弃了<西藏组画>,走近了董其昌等人的"山水"中,把它们如实地照搬到画布上.从表象上看,他是用油画再现中国的水墨山水,画的是"画中画",试图把中西方的艺术结合到一起,但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说,他的作品,既是写生,又是反写生:既是传统写实,又以此质疑传统写实--就像艺术革命,有时也是反艺术革命.  相似文献   

15.
公众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科学也能引起美感吗?"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凡物皆有可观",当然包括科学.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利电力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为潘家铮著的<春梦秋云录>的序中写道:"一位热爱文学的人,居然成为大坝专家,可见其经历之不寻常.潘家铮同志的成长道路,和我们很多同志大不相同……"让我们共同来解读这位传奇式人物不寻常的经历吧.  相似文献   

17.
在动物王国中,蜘蛛是人类最熟悉不过的了.在屋舍四隅,田野草丛,我们常可看到蜘蛛网幕纤络,精细奇巧,真有夺天公造化之美妙.相传战国时代的晋公子重耳乘车郊游,见蜘蛛结网捕虫而停车感叹:"咒乎人有智不能郭垂天之网,布络地之绳!"蜘蛛古代有许多称谓:<说文>中称为磐骜,<广雅>中称为网工,在晋代之后才称为蜘蛛.宋代王安石对蜘蛛的本意解释是"设一面之网,物触而后诛之,知道乎诛义者,故日蜘蛛".可知蜘蛛其名因以捕食昆虫而来.  相似文献   

18.
食品:<食品真相大揭秘> <食品真相大揭秘>的作者安部司,是"食品添加剂之神",在食品行业工作20余年,深知食品加工生产的台前幕后.他关于加工食品的主题演讲在日本场场爆满,并被迅速口耳相传.  相似文献   

19.
公民科学素质的本土化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立 《科学》2005,57(3):29-32
什么是科学素质,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国际上目前已有若干种典型的说法.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即"2061计划")、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印度的<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的米勒(J.Miller)教授等都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唐代诗人韩愈这首<芍药>诗,把芍药色、香、韵之美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扶助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对芍药也有诗赞美:"芍药争春炫彩霞,芙蓉秋尽却荣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