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四、遣隋使的航海工具、航海术以及来往的交通路线遣隋使所乘船只与航海技术,中日古籍均无记载,如我们从远在其后的明代胡宗宪所编的《筹海图编》来推测,是相当幼稚的。该书说,日本船与中国船结构不同,船材铆  相似文献   

2.
中日文化交流虽始于先秦时代,但直至公元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携带几十名僧侣来学佛法,才首开日本人来华留学的先河。十年后唐朝代隋而兴。亟欲效法大唐的日本于公元630年首次派出了遣唐使,开始了唐日间的官方交往。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统计,日本从公元630年到894年间共向中国派遣了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12次,带来日本留学学生26名,僧徒92名(本文将留学学生与留学僧徒统称为留学生)。  相似文献   

3.
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而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隋朝的时候,中国的箸食制度通过日本遣隋使传入日本,可以说以箸进食,是中日两国共同的进食方法.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日筷箸虽同出一源,却发展迥异.形成了各自的筷箸文化.文章通过两国筷箸历史的考证、筷箸的外形、材质及使用方法的比较来考察两国箸文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中日古籍资料,对“遣隋使”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盛举,作了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正>自圣德太子时代以来,日本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保守中开放"或曰"坚守中开放",即:引入外来文化强化自身。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时,则表现为"与强者为伍",为此可以"适应强者"乃至"以他者为中心",其对象在明治维新之前是中国、明治维新开始后是德国与英国、二战时期是德国、二战后是美国。圣德太子似乎扮演了"日本周公"的角色,他制定了冠位十二阶与宪法十七条、撰写《三经义疏》、与苏我马子合编《天皇记》《国记》等史书、派遣遣隋使与留学生。通过这些措施,圣德太子广泛摄纳儒道法思想、力倡佛教以抑制氏姓贵族、强化天皇权威,从而为大化改新奠定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内部的"礼仪之争",最初是从文化层面展开的,它表明的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如何相互理解、相互阐释的沟通问题.但随着罗马教廷和康熙皇帝的先后介入,"礼仪之争"成为他们争夺中国教会控制权和受教信徒的工具."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了康熙晚年的禁教.  相似文献   

7.
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国家发展的过程,就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日本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对隋唐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大量的引进和吸收,相依相伴的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三大社会变革,即大化革新、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从而实现了国家的长足发展.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引进和移植,并没有使日本走向全盘外来化的道路,而是做到了合理的吸收和再创,国家获得了一次次的飞跃,个中成功经验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期作者访问了日本一些企业和团体组织,深深地体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回国后写了这篇阐述日本企业文化与传化企业文化的共同之处的文章,指出正是“社会责任感、共同体、团队协作、以人为本、拼搏进取、学习创新”这些关键词拴注的优秀企业文化才遣就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代在华外国“法律人“包括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商人、领事法官和“洋顾问“、“洋幕宾“.他们在华期间译书著书、创办教学机构和文化机构、向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进谏“、参与变法修律、领事审判等活动,传播西方法律文化,推动了在近代中国法制变革和法制转型.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东南亚留学生来华的留学期望的现状.采用自行修订的《东南亚留学生留学期望》问卷,测查267名东南亚留学生.研究发现东南亚留学生来华主要的期望是学习中国的文化;越南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文化的期望值显著高于老挝留学生;东南亚留学生男性受到的留学资助显著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前后几年留日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日本人,其中日本女子占很大比重,并且类型多样,个性特征丰富,美好与丑恶并存。小说中日本女子与中国男子存在爱恋、婚姻和一般交往三种关系形态。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的某些方面,曲折地表现了留日作家复杂矛盾的日本观,折射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属于"支那史"、"东洋史"的分支;冈仓天心的中国美术研究较明显地带有军国主义思想的印记;即使比较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大村西崖等采取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将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准确地判断中国美术品的价值和地理分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为日本掠夺中国珍贵文物资源奠定了基础。由此,从日本的中国美术研究亦可窥见日本侵华的图谋。  相似文献   

15.
日本武术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弘扬现状是日本民族强劲尚武精神最直接的写照。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王涛赴日采访调查日记,对日本武术文化的遗存现象及发展启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武术与中国武术有着休戚相干的关系,日本的空手道、太极拳、相扑等武术运动的源头直接可追溯到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武术足迹;缘于日本民族对尚武的重视及发展措施的得当,其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传统武术的校园传播、世界传播及K-1赛事的品牌特色、开展理念、定位独到等方面的成长路径及成功经验为中国武术实现更快发展、增强辐射面、创造更好发展轨道提供了一定的可考之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日本文化中“拿来的”与“日本化”两个特征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化成功和现代经济腾飞的原因;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化缓慢的原因将有所启示,这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介入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充当了引介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中国从日本大量引进日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汲取日本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日本引入,使唯物史观和大量带有日本色彩史学术语移植到中国,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建,在此背景下最终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发。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的“汉诗” ,是中日文化交流所孕育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诗歌外传影响的重要表现。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可惜至今无论在日本或中国 ,对其都未予应有的重视 ,研究甚少。他的汉诗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艺术造诣很高 ,卓然独立 ,自有风貌 ,颇可与中国诗歌并读。其中禹域咏史之作 ,亦不乏佳构 ,具有史料、思想、艺术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近六年来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提高,日本越来越关注中国军队的海洋活动、海外派兵以及中国的军事高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的"中国威胁论"促使日本对中国的关注点更加细致和全面,对中国的安全战略和政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鼓浪屿景区旅游文本的基础上,参照汉英译文,研究旅游文本的汉日翻译。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与语言上的历史渊源,译者往往在日语译文中直接沿用汉语文化词的汉字,这种翻译方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分使用,也会妨碍翻译目标的实现。因此,旅游文本中文化词的汉日翻译应充分考虑中日两国的文化异同与日本人的异文化接受能力,并参考汉英翻译策略,除直接使用对应的日语汉字外,还应综合运用增添解释性文字、适当删减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