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词"向"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动作方向的介词"向"是由动词"向"虚化而来,这个过程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从句法环境、句法意义等方面来考察,两汉、魏晋时期的"向 N V"与先秦时的"向 N 而 V"在历时的发展上有着连贯性,此时的"向"处于"动一介"转化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V( N1) 向 N2"格式来源于"向"构成的单动式.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向",是由表方向的用法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2.
先秦至魏晋时期,"由"所在的句子结构日益复杂,涵盖的信息量加大,"由+N"由二连动、三连动关系中的一项向修饰关系的转化,导致"由"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由它套合的结构不仅可以作施事主语,还可以作类似于紧缩句内的成分,或者复句的一个分句;"由+N"语序的由前至后,直接关系到表述者的语言心理、语义意图;"由"介引的N语义概念可表抽象意义的场所,或表示人物、官职、地位的起点,或表示范围、状态,这些都是方所类用法的隐喻或引申. 相似文献
3.
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以"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方所、动作行为的起点、终点以及动作的方向,相对于其他方所介词的同类用法,"以"的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且所在句子的核心动词也比较有限;另外"以"还可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方面或范围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这两类用法是其方所用法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4.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6.
介词为了和为着同属于因事介词,在语义与句法表现上有联结也有分工与侧重。二者在句法表现上的不同分工侧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的语义处在从目的范畴到因果范畴的连续统之中,侧重于表达目的范畴,而为着则处在从因果范畴到目的范畴的连续统之中,侧重于表达事件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马贝加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1):39-42
近代汉语介词"经"是从表示"经由(某处)"的运行动词"经"发展而来的。介词"经"有四种功能,可以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范围等。"经"是首先获得表示处所的功能,然后陆续获得其他三种功能的。近代汉语介词"经"的诸功能均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8.
"论"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表单位或类别的介词,为"依据、依照"义,由"评议、衡量"义发展而来,其由动词演变为介词的质变因素为构式、N1和V2的次类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进行”和“加以”都是最典型的形式动词,两者在很多句法环境中可以互换。但是,两个词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有着不同路径,历时演变的迥异导致了共时语义和句法功能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两者对宾语和修饰语的限制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N1和N2V”格式有四种不同的情形。本文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手段探造成“N1和N2V”复杂情形的原因,最后指出N1和N2的关系,“和”的性质也是形成“N1和N2V”复杂情形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康庆业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5,(1):82-83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语言的词汇化,另一方面是语言的语法化。近年来,词汇化和语法化作为语言演进的两个主要方面,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就当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N1+N2+V"结构是组成名词短语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基于搜狗日志语料,对搜索引擎日志中的"N1+N2+V"型名词短语进行研究.针对语料自身的特点,从句法特征、短语的层次切分与拆分、句法功能和语义关系4方面,对这类短语进行了考察,着重分析了N1与N2、N2与V的语义关系.文中对搜狗日志的查询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证,... 相似文献
13.
14.
古汉语中"见V"结构中的"见"无论是在受事主语句系统中.还是在施事主语句系统中,都没有完全虚化成为语法标记,被动意义的产生是由句子内施受成分的隐现决定的.施事主语句系统中"见"是动词中的一个小类,表施加. 相似文献
15.
16.
"非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言单位,它既不属于副词家族的典型成员,同时它的意义、性质和语法功能也都不单一。在词性和词义上,"非常"经过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演变过程;并在共时层面上探讨"非常+N"中的N的语法功能及"非常+N"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18.
马贝加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19.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1”、“等1”、“跟1”、“替1”和“捉1”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给予句式“N1XN2VN3”和“N1V1N3XN2V2P”,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地位决定了五个介词不占竞争优势而处于消亡阶段。五个介词语义、语法功能的产生有三种模式:“替1”、“帮1”和“跟1”源于句式的重新分析;“等1”的虚化历程为“等待”→“容让”、“听任”→“给予”;“捉1”源于“把1”的词义渗透。 相似文献
20.
搜索引擎用短语词典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信息检索的性能,"V+N1+N2"型结构是一种常见汉语短语结构.本文基于搜狗语料,分别从各组成要素特点、语义特征以及句法功能,对"V+N1+N2"型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数据处理.针对不同语义关系,在不改变原语义的条件下,提出了相应的转换模式,为搜索引擎用短语词典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