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气候学方法延长洱海流域气候资料序列,对1901-2005年洱海流域气温及冷暖变化、降雨量及旱涝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洱海流域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有关部门实施洱海管理与水资源分析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洱海蒸发量计算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蒸发量及相关的多种气象资料,对E601蒸发量资料进行了多因子延长订正,得到了E601完整的历年各月、年序列值.应用洱海数字化测量的水位与水面面积关系及历年各月实测水位,计算出洱海历年各月、年蒸发量,并对洱海蒸发量的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洱海流域降雨量及旱涝变化对洱海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洱海流域降雨量时空分布规律,重点对流域内降雨量和旱涝气候变化及其对洱海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提供有关部门实施洱海管理、水资源调度运行和水环境保护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质水量相关法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降雨径流是形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根据监测资料建立了水质水量相关关系,将年径流量分割为地表径流与枯季径流,并将水质不量相关关系应用于地表径流,从而提出了有限资料条件下估算降雨径流污染年负荷量的水质水量相关法。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降雨变化对流域水量平衡的直接及间接影响,该文基于Eagleson的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建立了植被盖度降雨响应模型,用归因分析法区分了由降雨变化直接引起的水量平衡变化以及植被响应降雨变化对水量平衡产生的间接影响,并在科尔沁地区西拉木伦-老哈河流域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和降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受到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的影响。降雨量增加主要增加了蒸散发和非生长季土壤水分蓄变量的占比。降雨量增加对水量平衡各项变化的直接贡献都是正向的,而植被响应降雨后对水量平衡变化产生的间接贡献对除了蒸散发以外的各项均为负向的。蒸发系数和降雨之间的关系受到植被对降雨变化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方程迭代法, 研究并开发了实测资料非线性多族对应关系的多曲线计算机回归分析程序; 对宁夏青铜峡灌区实测水量资料进行了回归计算, 所得成果与手工整编成果吻合很好, 为灌区水量资料整编工作全面电算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量平衡的方法是定量研究古湖泊存亡的有效途径.采用1919-1970年汾河流域近50年器测的水文、气象数据,作为替代资料,应用水量平衡的方法,从湖面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和湖面蒸发量等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段,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水量平衡进行了估算,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湖泊出湖水量的情况下,研究时段昭余古湖水量都处于盈余的状态,所以能够维持存在;如果不考虑入湖径流量,只有先秦时期,水量处于盈余的状态,其余时段均处于亏欠的状态.因此入湖径流量是昭余古湖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它的消亡与汾河改道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分区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控制站法和分区评价法2种流域天然径流量计算方法的差别与关系.利用相关延长法得到黄河流域干流区间1951-1998年天然径流量系列,并对黄河流域进行水资源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各分区天然径流量代际变化趋势类似,且近20年来,黄河流域大多数分区的天然径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同时干流河道水量输移中的净损失逐渐增大.分区天然径流量与干流河道水量净损失综合影响导致黄河流域控制站天然径流量大幅度下降,而且分区天然径流量衰减是黄河流域控制站天然径流量剧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蒸腾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下蜀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采用曲线积分的方法对林分蒸腾量作了估测。结果表明影响蒸腾强度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净辐射;其次是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热流通量;风速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很小。次生栎林1996年总蒸腾量为428.88mm;总蒸发散量为858.68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8.8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次生栎林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辐射传输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日本GMS-5静止气象卫星新增水汽探测通道的特点,分析了水汽云图所包含的气象信息.用红外窗区资料减去水汽资料,得到参数DT,并结合红外窗区云图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讨论了DT与局地降雨过程及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表明,DT与降雨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水质计算模型以及太湖流域废水负荷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1995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道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太湖流域河网区各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入湖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直湖港最大,主要输送无锡地区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对洱海缓冲带中和溪、莫残溪、茫涌溪三条典型入湖河流进行了水体的采集,并对其进行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正磷酸盐(S R P)的测定,分析了三条溪磷形态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三条溪磷形态沿程变化各不相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洱海缓冲带入湖河流水体的磷形态贡献率不同:洱海缓冲结构合理性不足,有待改进。该研究选择洱海缓冲带的中和溪、莫残溪、茫涌溪3条典型入湖河流水体中的磷形态进行测定和分析,以期为修复洱海生态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思想,在分析、计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揭示了矿井涌水量、钻孔涌水量或水位埋深与大气降水量、河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将这一关系的表示公式化,使以往为查清水体之间关系进行的繁杂分析试验等过程得以简化,且为水量或水位预报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解析沙颍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硝酸盐通量过程,构建了SWAT,MODFLOW和MT3DMS耦合模型,利用2007-2012年水量水质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验.校验结果表明,地表水流量决定系数R~2大于0.68,地下水水位和地表水水质R~2均大于0.9,地下水水质相对误差Re在15%以内,符合模型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沙颍河流域探究了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和硝酸盐通量过程.结果表明,沙颍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年均净补给水量约3.18×10~8 m~3.年际表现为丰水年大,达15.2×10~8 m~3,枯水年小,仅为0.26×10~8 m~3;年内表现为汛期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空间上表现为流域中上游(沙河、颍河中上游和汾泉河)地区大,年均值可达2.53×10~8 m~3.流域地下水对地表水年均硝酸盐净补给量0.38万吨,表现为,年内秋冬季净贡献量大,占总净贡献量的81.6%;空间上表现为流域上游地区净贡献量大,占总净贡献量的87.4%.流域中下游地区净贡献量小,占总净贡献量的12.6%.  相似文献   

15.
辛安泉是山西省第二岩溶大泉,泉域面积为10950km^2,泉水多年平均流量为9.64m^3/s,是长治市的主要供水水源。监测资料显示,泉水流量总体上呈逐年减小的趋势。在对泉域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降雨量等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泉流量与降雨量间的相关关系,阐明了降雨量的变化是影响泉水流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多年对太原盆地井灌区地下水开采量和降雨量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井灌区54a降雨量的特征,利用典型井计算原理统计了井灌区的地下水开采量,论述了不同水平年地下水开采量的特征,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井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年开采量与年降雨量关系显著,年开采量随年降雨量的减小而增大;年开采量与4、9月份降雨量相关性最为显著;通过年开采量、年降雨量与基准年的比值分析表明,开采量比值和降雨量比值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对原理的水资源补偿特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对分析可以从微观层次上,揭示出水文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和不确定性.本文采用集对原理对天津市境内北三河系各流域的降雨量、入境径流量、入海水量等水资源特征量,进行了丰枯补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北三河系各流域间的降雨量丰枯遭遇的机会较多,不存在补偿特性;但由于上游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的调节,部分流域的入境水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同步特性,如北运河与潮白河之间、北运河与蓟运河之间,即入境洪水之间存在补偿特性;各流域入境水同境内降雨呈现一定程度的同步特性,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和对立性,这都说明北三河系的洪水资源化还是有一定的条件;此外,入海水量存在一定的丰枯同步特性.因此,为了减轻永定新河的防洪压力,增大其冲淤能力,在北三河系进行洪水资源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洱海水面蒸发量资料和大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洱海水面蒸发量的变化及影响洱海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直接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洱海水面蒸发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减少的趋势,洱海水面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洱海水面蒸发随着总云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增大而增大。而引起洱海水面蒸发量逐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总云量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通过调节运行参数对热源塔内凝水量进行控制的可行性,在建立逆流热源塔内溶液与空气间热质传递数学模型并对其验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乙二醇水溶液为工作介质热源塔的入塔空气湿度和入塔溶液温度对塔内凝水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热源塔入塔空气含湿量从4.9 g/kg减小至2.2 g/kg时,塔内凝水量从1.98 g/s减小至-0.40 g/s;当入塔溶液温度从-5℃升高到-1℃时,塔内凝水量由0.56 g/s减小至-0.07 g/s.通过降低入塔空气湿度或者提高入塔溶液温度,可减少热源塔内凝水量,甚至实现溶液浓度再生,从而为减少系统溶液再生需求,高效解决热源塔热泵的溶液再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4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湖区水质监测资料,以CODMn、NH3-N、TP、TN为主要污染指标,阐述入太湖各湖区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配,评估环太湖主要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湖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分析,考虑污染负荷量的历史长序列变化规律,定量了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等相关因素对太湖水体污染负荷量贡献率,分析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对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成效,说明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负荷输入的重要途径,为制定和实施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限排总量意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