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静压桩在不同粘土中贯入的离心模型试验,对桩体贯入饱和粘土时的土体位移和初始超孔压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径向位移在水平方面具有对数递减的规律,而在竖向2/3桩长范围内呈线形增加分布,约在2/3桩长处增加到最大值,在其下范围内逐渐减小,直至桩尖以下约5 ̄10桩半径处衰减为零;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大部分桩长范围内,初始超孔压具有孔随计算点至桩轴水平距离的加大而呈对数减小、随深度的加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型试验的群桩沉桩挤土效应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静压群桩模型试验,运用扫描电镜获取了压桩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照片,并运用图象处理技术提取了群桩沉桩前后不同位置处土体微观结构参数,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沉桩前桩周土体结构疏松,孔隙形状不规则,群桩压入后桩群中土体孔隙明显减小,孔隙的方向性增强;群桩压入后,等效直径、平面孔隙率、孔隙周长在地表及一定深度内部有所减小:孔隙个数增多,有土体被挤密的现象,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这种挤密效果更加明显;压桩后土颗粒的圆度和形态比变大,颗粒在几何形态上向扁长方向发展,且孔隙定向性集中于一到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静压桩挤土效应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饱和软粘土中静力压桩会产生严重的挤土效应,它对桩周土体、周围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环境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早的研究始于50 年代,至今这一问题仍然是一研究热点- 由于该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基本问题,虽然已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 通过简要分析前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指出其局限所在,然后提出进一步开展该项研究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静压桩挤土效应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饱和软粘土中静力压桩会产生严重的挤土效应,它对桩周土体、周围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环境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早的研究始于50年代,至今这一问题仍然是一研究热点。由于该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基本问题,虽然已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通过简要分析前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指出其局限所在,然后提出进一步开展该项研究所应注意的问 相似文献
5.
成层地基中静压单桩挤土效应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成层地基中静压桩沉桩过程,对模型桩整个沉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模型试验对在均质不同软硬地基中静力压入单桩过程产生的位移场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浅层土体、桩身周围、桩端处土体不同的位移变化模式,并揭示了桩周不同位置特别是软硬土层交界处土体位移随水平和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均质地基挤土位移的最大值与压桩深度存在滞后效应;对于成层地基,最大径向、竖向位移均出现在软硬土层交界面处,由于软硬土层力学性质的差异,土体位移主要表现为,软层处位移变大,硬层处位移变小。试验获得的结果便于进一步明确静压桩沉桩过程中挤土效应的内在机理,对预估沉桩的施工影响和指导沉桩设计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锚杆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的实用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具有竖向荷载作用的锚杆静压桩桩周土体的简化受力模型,推导并给出了锚杆静压桩沉桩时产生的塑性区半径的实用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探讨了沉桩挤土规律。 相似文献
8.
静压预制桩挤土效应的现场监控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浙江省慈溪市某静压法沉桩施工现场所监测的地基土位移数据,定量分析比较了控制施工进度、设置应力释放和排水深孔等工程技术措施对减轻饱和软粘土地基沉桩挤土效应的有效性,并初步提出了现场地基土位移及其变化速率的监控标准.对防范类似施工场地周围建(构)筑物遭受沉桩施工的有害影响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群桩挤土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上海市江宁路551号大楼的打桩工程为实例,以有限元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对群桩地表的隆起、桩周土体的侧移、挤土产生的应力及其对周围桩体的影响等挤土效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龚文标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4):63-66,73
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和计算了不同剪胀角情况下的静压桩挤土效应,分析了土的剪胀性对沉桩挤土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影响,讨论了相关联流动法则(φ=Ψ)和非相关联流动法则(Ψ=0)在运用于沉桩挤土效应上的差异。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沉桩挤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影响范围随剪胀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纤维增强塑料管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管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试验.试件分三种类型:GFRP管直接受压;GFRP管不直接受压;GFRP管不直接受压,管内壁涂油脂.试验得到了混凝土纵向及环向应力-应变曲线,GFRP纵向应变和环向应变沿纵向的分布及泊松比曲线.试验可见,GFRP壳体测得的应变可代表核心混凝土的应变.纵向及环向应力-应变曲线可用曲线-线性强化模拟.达到非约束混凝土峰值应力前,三种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相当接近;GFRP不直接受压试件的第二斜率比直接受压试件的第二斜率大,但极限应力比后者小.核心混凝土达极限状态的标志是环向纤维达到极限拉应变.极限泊松比约为1.0~1.4.GFI蹬壳体与核心混凝土界面间存在粘结应力. 相似文献
12.
软土地基静力压桩的挤土效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软土地基中静压桩的挤土效应机理,依据圆孔扩张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推导出塑性区影响范围、桩对土体的挤压应力、孔隙水压力估算公式等.最后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防治或减轻挤土效应对周围工程环境影响的一些有效实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设计缩尺模型试验,通过改变桩间距、支部位置、支部数量的模型桩试验与等截面桩试验的对比分析,研究砂土中高承台支桩的群桩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含有支部结构的模型桩,其Q-s曲线多呈缓和形态,其具有优异的承载性能及抗沉降表现;桩间距对支群桩的影响不明显,支群桩的承载力随着支数、支层数的增加而增大,其沉降呈现减小的趋势,支层数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弹性阶段,支群桩的桩端阻力、支端阻力与支群桩的沉降位移呈线性正相关;支群桩的各桩桩侧的支部结构有效的分担部分荷载份额,其边桩优先比中桩发挥作用;支桩的群桩效应系数η基本接近于1,其各桩的承载力基本等同于单桩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拉拔试验和粱式试验得到GFRP筋与混凝上粘结性能试验结果的调查分析,探讨了GFRP筋的表面形状与表面处理方法,GFRP直径、GFRP埋入长度、混凝土强度等级与使用环境等因素对GFRP筋粘结强度的影响,指出了FRP筋的粘结滑移关系模型与粘结长度计算公式的特点与应用条件.分析表明:①粘结强度随着肋间距的增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三根采用不同纤维(CFRP、C/GFRP和GFRP)正截面加固的混凝土梁和一根对比梁的受弯破坏实验,对比研究了C/GFRP层间混杂形式纤维加固梁的受力特点、破坏形态、合理加固方式、梁体应交情况、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GFRP层间混杂形式纤维加固梁在受弯承载力显著提高的前提下表现出了较好的廷性,这种加固技术切实可行,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静压桩沉桩及其静载过程,对模型的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和荷载—沉降曲线。 相似文献
17.
GFRP锚杆锚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锚杆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试验,研究了GFRP锚杆的锚固特性.包括不同强度等级砂浆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和GFRP锚杆直径对锚杆拉拔性能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GFRP锚杆表面沿锚固长度方向的应力分布,获得了锚杆轴力和粘结应力沿杆长的分布规律.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GFRP筋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GFRP筋抗压试验方案,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柔度GFRP筋的抗压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FRP筋的抗压破坏可以划分为3种,即强度破坏、非弹性失稳破坏和弹性失稳破坏;GFRP筋极限抗压强度小于极限抗拉强度,约为极限抗拉强度的55%;GFRP筋抗压弹性模量比抗拉弹性模量大.在进行GFRP筋抗压力学性能试验时,为防止局部破坏,试件端部应有良好的约束;为确定极限抗压强度设计曲线,应进行试件柔度对临界应力的影响试验. 相似文献
19.
静压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明确桩长与沉桩和承载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砂土中不同桩长的模型桩沉桩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振弦式压力计、微型土压力盒和高精度位移计对沉桩时的压桩端阻力、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和桩体回弹量进行测量,揭示了桩长与单桩沉桩和承载力特性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利用端阻计有效测得沉桩过程中的压桩端阻力,在600mm深度范围压桩端阻力随沉桩深度和桩长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的特性。微型界面土压力盒对桩周土压力的测量揭示了随桩长的增大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逐渐趋近于被动土压力,但在某一深度位置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大而降低的变化规律。采用高精度位移计较准确测得卸载过程中的桩体回弹量,得到了桩体回弹主要发生在竖向与桩长有关,并且回弹量相对较小,约为桩长的0.35%。此外,桩体加载过程中沉降随加载变化的速率与桩长相关,桩体的极限承载力随桩长增大而非线性增大。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桩长对沉桩特性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特性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二级G-M制冷机为冷源建立了15~293K温区的应变测量系统.采用应变片法测量了材料低温收缩率,分析并修正了低温下卡玛箔应变片电阻和灵敏系数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测量304不锈钢收缩率并与标准值比较,验证了系统测量的准确性且得出灵敏系数的修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随后测量Al6061-T6的收缩率并与标准值对比,两者最大偏差为-4.8%,验证了修正系数的合理性.最后测量了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70%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横向和纵向的收缩率.结果表明:同一温度范围内GFRP横向应变值为纵向应变值的1.12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