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工作测定了5—磺基水杨酸和它与镧离子络合物在不同pH 值下各碳原子的~(13)CNMR 化学位移,从曲线的拐点的位置决定了5—磺基水杨酸第二、三级的电离常数和络合物M(HL)的电离常数,结果与过去的工作相吻合.同时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络合物中镧离子的位置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偶氮氯膦Ⅲ-镧(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机理.研究发现,随着BSA量的增加,偶氮氯膦Ⅲ-镧(Ⅲ)配合物在669nm波长处吸收峰呈线性下降且发生了红移,由此推测发生了结合反应.探讨了pH值、不同干扰离子、离子强度等对该结合反应的影响.BSA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偶氮氯膦Ⅲ-镧(Ⅲ)的作用机理相类似.得出了一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Dy^3+在苯甲酸镧中的光致发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均相沉淀在水溶液中合成了镝掺杂的苯甲酸镧发光物质,确定了它们的组成,研究了它们的光强度与合成酸度和Dy^3 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步交换法制得铝聚合离子柱层状镧钛酸盐,通过在空气中焙烧得到了氧化铝柱层状镧钛酸盐.采用XRD和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合成条件对产物的层间距、热稳定性及比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镧系离子配合物的水溶液中,镧系离子对配体核的核磁共振弛豫速率具有诱导效应。这种被诱导出的弛豫速率与核及离子之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由此可确定镧系离子在其配合物中的位置。本文测定了La~(3 )和Pr~(3 )在其烟酸配合物中与各个质子核间的相对距离,发现它们处在烟酸中羧基的角平分线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测定了镧系离子-甘氨酸配合物中的13C的化学位移,算得甘氨酸中各碳原子的接触位移和假接触位移,从而得到了两种不同pH值情况下的镧系离子-甘氨酸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载镧壳聚糖去除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去除水中氟离子,减少高氟水对人体的危害,壳聚糖与镧反应制备得到新型除氟吸附剂.用间歇吸附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温度和接触时间下新型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镧改性能显著提高壳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容量.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llin-Radushkevich(D-R)方程分别用来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常温下最大吸附量为4 008mg·kg-1.吸附动力学过程用一级、二级及粒内扩散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为准二级动力学;粒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过程的唯一步骤.吸附热力学函数则进一步揭示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为自发、吸热、熵增过程;D-R自由能E为13~17 kJ·mol-1.据此推测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8.
本利用核磁共振测定了镧系离子-甘氨酸配合物中的^13C的化学位移,算得甘氨酸中各碳原子的接触位移和假接触位移,从面临 是到了两种不同PH值情况下的镧系离子-甘氨酸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镧系(Ⅲ)离子与1-氨基乙酸及2,2′-联吡啶反应所形成的固态三元配合物,通式为 Ln(Gly)_3(dip)_2Cl_3·H_2O(Ln 代表镧系离子,Gly 代表1-氨基乙酸,dip 为2,2′-联吡啶).考察了这些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荧光谱光、热谱,比较了 x-射线粉末衍射及元素分析数据,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乙醇-水介质中氟-铝配合-沉淀电位滴定体系进行了研究。用该体系进行铝的配合-沉淀电位滴定,电位突跃明显,有确定的氟/铝计量比6:1,并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准确度。在研究涉及的化学平衡中,测定了氟-铝各级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计算了沉淀的溶度积。在研究pH对平衡的影响中,测定了F~-离子在水中及在不同浓度的乙醇介质中的加质子常数。通过标准回收及标样分析,对该体系用于氟-铝电位滴定的可行性进行了方法检验,其回收率达100±0.6%。对标准试样分析的相对误差小于1%。并进行了试样分析,与其他方法对照,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溴酚蓝(BPB)·亚甲蓝(MB)等色染料离子对在萃取光度法中测定Fe、Co、Ni、Zn、Cd、Cu及Hg的应用。将二价金属离子和邻二氮菲及溴酚蓝形成三元络合物Me(phen)3·BPB〔1〕,并用二氯乙烷萃取分离,把有机相中的三元络合物用酸解析并反萃入水相,加入与溴酚蓝等色的亚甲蓝溶液继续萃取,萃入有机相的等色染料离子对因双显色协同作用和增敏效应而提高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所测Fe、Co、Ni、Zn、Cd、Hg的摩尔吸光系数均在105L/mol·cm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利用溴酚蓝(BPB)与亚甲蓝(MB)所形成的等色染料离子对萃取测定银的方法。用酸将1.2-二氯乙烷中的Ag(phen)_2(BPB)解析后,向其中加入与溴酚蓝颜色相近的亚甲蓝,利用1.2-二氯乙烷中溴酚蓝、亚甲蓝的染料离子对提高了测定银的灵敏度,其摩尔吸光系数ε=1.13×10 ̄5L/mol/cm,银量在0~6×10 ̄(-6)mol/L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用于定影液中银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用pH=5.5的醋酸与醋酸钠缓冲溶液,解析溴铟酸与罗丹明6G(R6G)形成的三元络合物R6G.InBr4,加入四溴荧光素(TBF)与游离出的R6G形成等色染料离子对R6G.TBF,离子对同时被甲苯浮选,将浮选物溶于丙酮.由于2种染料颜色相近,同时参与铟的测定,使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灵敏度较R6G.InBr4萃取光度法测定铟提高5倍.摩尔吸光系数ε=2.0×105L/(mol.cm),铟的质量浓度在0~0.5 mg/L内遵从比耳定律,用于粗铜中微量铟的测定,回收率为98.5%~102.3%,6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6%~3.2%,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溴酚蓝和醌亚胺类染料离子的缔合性质,取代基对缔合物的稳定性、可萃性的影响。二者随取代基的碱性和亲水性的增大而降低,取代基还影响染料缔合物的光学性质,其中溴酚蓝-亚甲蓝体系的灵敏度最高(ε=1.3×10 5L/mol/cm),稳定性最大(Ksp=8.3×10-15),可用于双显色剂协同增敏萃取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曲克芦丁镧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及配位作用机理,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反应条件对曲克芦丁镧配合物的紫外吸收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和液相色谱仪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曲克芦丁结构中的氧与镧离子发生配位作用,推测曲克芦丁结构中4位上的羰基氧和5位上的羟基氧参与配位反应形成配合物;制备曲克芦丁镧配合物的适宜条件为:曲克芦丁与镧的物质的量比为2∶1、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5℃和反应体系pH值为7.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四溴荧光素·丁基罗丹明B等色吸光效应在萃取光度法中测定铁的应用。灵敏度为ε=1.14×105,水样中铁的含量在0~3.6×10-6mol/L服从比耳定律,变异系数为6.4%。  相似文献   

17.
在压水堆核电站蒸发器的泄漏率试验时,为了测定水中的痕量硼,先使水中的硼酸在酸性条件下与氢氟酸作用,生成四氮硼酸,再让四氟硼酸与亚甲基蓝作用生成氟此使可获知水中的浓度,从而进一步得到蒸发器的泄漏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酸性染料溴酚蓝和碱性染料亚甲蓝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指出了等色染料离子对在光度分析中的优越性。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基于Lab颜色空间的彩色等差线提取新技术,即针对白光光源的彩色等差线条纹图特点,将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到Lab颜色空间a通道,实现对彩色等差线条纹的精确提取.  相似文献   

20.
罗丹明6G·四溴荧光素等色染料离子对浮选光度法测定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等色染料离子对浮选光度法。向罗丹明6G(R6G)和AuBr-4的甲苯萃取物R6GAuBr4中,加入pH=55的(NH4Ac-HAc)缓冲溶液,使R6G离子进入水相,并向其中加入与R6G颜色相同的四溴荧光素(TBF),形成等色染料离子对R6G+·TBF-被甲苯浮选。将浮选物溶于丙酮,于530nm处光度测定。由于2个染料分子(Au∶R6G∶TBF=1∶1∶1)同时吸光,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ε=20×105L·mol-1·cm-1;金含量在0~036mg/L服从比耳定律,相对标准偏差为29%,方法应用于粗铜中金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