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云南元谋县的干热河谷引种了9个木麻黄种和1个无性系,并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肥木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好,粗枝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差.造林1年和2年后都以短枝木麻黄的保存率最高,轮生木麻黄的保存率最低.综合树高及保存率两个生长指标,短枝木麻黄可作为云南干热河谷造林树种进行进一步推广试验.木麻黄接种Frankia菌后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Frankia固氮菌后对木麻黄树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沙质海岸通过选择木麻黄惠安1号、广东701号两个无性系与木麻黄实生苗进行建立防护林比较.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其保存率、生长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的实生苗.因此,在滨海风积沙土上建立沿海防护林,必须选择适应性强、耐瘠薄、生长迅速的木麻黄无性系.种子育苗造林要严格选择木麻黄优良母树进行采集种子和培育苗木,否则将是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3.
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更新改造与降风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木麻黄基干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面积进行更新改造.结果表明三种不同面积(20m×20m、20m×30m、30m×30m)采用木麻黄惠安1号优良无性系、挖大穴、下客土拌磷肥、雨天造林等配套技术更新改造效果较佳.6年生时平均树高已达7.9m,超过木麻黄老林带平均5.8m的高度.但新林带受风害程度随采伐更新面积增大而加剧.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新林带20m×30m处理,明显比其它3种处理降低风速提高0.9%~2.5%.老林带更新不仅成功,而且都具有较好的降风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沿海沙荒风口和基干林带自然条件恶劣,由于适合的种植材料缺乏,造林难度大。采用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沙岸前沿造林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风口地段通过挖大穴整地、下客土、雨天深栽的技术措施造林,其保存率高达83.2%,年均高生长量超过60cm,而且受风害比较轻微:木麻黄无性系惠1^#应用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其保存率高达100%,年均高生长量1.8m,年均胸径生长量为1cm,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基千林带,实现防护效能早发挥。木麻黄无性系惠1^#是福建沿海沙质海岸造林困难地段优良的造林材料。  相似文献   

5.
林传凤 《海峡科学》2006,25(8):61-62
通过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交方式造林试验与观测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2种混交方式中的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有11.4%植株因得不到正常的光照而枯死;插花与块状混交中的湿地松也有8.95~1.52%的植株枯死.所以试验表明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49.7868 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观测还表明,5种林分由于营建的地点为沿海基干林带之后,在降低风速效能均达到88%~98%,常年的风速危害小,不构成经济损失;每年在抗强台风袭击中,平均仅有木麻黄2%~5%的断梢;而湿地松只在纯林中有9%的侧枝折断,由于有木麻黄的侧方保护,几乎没有造成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6.
李杏芬 《海峡科学》2007,25(4):72-73
通过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不同混交方式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行间与插花2种混交.湿地松呈被木麻黄挤压状态.分别有11.4%与8.95%檀株因得不到正常光照而死亡;块状混交中的湿地松仅有1.52%的植株枯死,因此要建立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应采用块状混交配置较佳,林分蓄积量可达149.7868 m3/hm2.仅次于木麻黄纯林.观测还表明,5种林分由于建立于基干林带后沿,降低风速均达到88%~98%,常年风速不构成经济损失.林分经10年台风袭击,木麻黄仅有5%~9%的植株断梢;而湿地松只有纯林9%的植株侧枝折断.几乎没有危害.因此.沿海沙地发展湿地松用材林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7.
曾昭澄 《海峡科学》2009,(5):21-22,27
2002年,在惠安县东桥镇香山村前沿沙地以一年生的木麻黄惠安1^#无性系容器苗采用不同栽植深度和客土量造林对比,并在前沿不同郁闭度的老林带内进行套种更新。试验结果表明,沿海前沿沙地造林木麻黄苗木入土深度为50%苗高,2年生幼林成活率、树高和地径与平栽相比分别提高了29.2%、70.6%和50%,7年生时增加了45%、38.3%和38.8%。造林时穴内放客土幼林成活率、保存率、高径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前沿老林带内木麻黄套种生长量随老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郭祥泉 《武夷科学》2022,(2):126-133
通过杉木耐瘠薄不同优良个体无性系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明杉6号、10号优良个体无性系造林1年幼树高与地径生长高于对照,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优良无性系幼树高、地径生长与对照比较达到极显著水平。除明杉13号,不同耐瘠薄优良个体无性系成活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表现良好的耐干旱效果。不同优良个体无性系造林2年幼树高、地径生长与对照比较都达到极显著差异,生长差异比1年生更明显。不同优良个体无性系2年生幼树高、地径生长与对照比较的遗传增益都在0.3以上,无性系明杉1号~4号、8号、11号、12号的幼树高生长遗传增益达0.7以上,无性系明杉1号、4号、8号、11号、12号幼树地径生长遗传增益都达到0.5以上。2年生优良个体无性系高于对照的生长表现出更好的遗传品质与耐瘠薄能力,不同无性系早期生长初步验证了不同优良个体遗传品质。  相似文献   

9.
郭清明 《海峡科学》2008,(3):71-72,83
为改变福建沿海防护林造林树种匮乏的局面,应用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在沿海沙地开展造林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三种相思造林6a保存率都在90%以上,生长量表现为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木麻黄: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6a生时防风效能分别为56.6%、71.6%和74.4%;三种相思6a生林分与同龄木麻黄相比,土壤肥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可作为沿海防护林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0.
沿海前沿林带更新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沿海木麻黄基干防护林大多已达40~50年,生长量及防护功能均下降,需要通过更新来保证防护林效益的持续发挥。而现有的防护林以木麻黄单一树种为主,林带结构简单,防护林生物多样性较差且生态景观单调。为此,我们结合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开展了不同树种造林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尾细桉、巨桉、粗皮桉和木麻黄无性系A13、平2在基干林带更新造林中保存率高、生长迅速,可作为前沿保留少量老林带下基干林带更新的树种。  相似文献   

11.
大叶山杨优良无性系选择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叶山杨无性系进行的苗期和林期测定,初步选择了11个优良无性系,其中最优无性系为2830#,其树高和胸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6.38%和18.85%.大叶山杨无性系采用多系混合并与针叶树混交造林,造林后修枝和病虫害防治是成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盆栽试验下8个木麻黄无性系在高和低2种磷水平下植株体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指标,以期为磷高效基因型木麻黄无性系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低磷下莆20的苗高比正常磷条件下减小了21.58%,差异显著,平2、湛1、A13、南山7的地径比正常磷条件下较低.  相似文献   

13.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先锋树种,而星天牛对木麻黄海防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选育抗性优良品种是控制星天牛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以福建惠安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中48个无性系为测定材料,2010—2012年通过对各木麻黄无性系抗虫能力的林间调查以及林间人工接虫鉴定其抗性的方法,以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羽化率及无性系生长情况等为指标,确定了惠13、惠76、惠83等3个无性系为抗虫优良无性系。这3个无性系林木上,星天牛林间幼虫虫口密度小于0.12头/株,有虫株率低于12%,成虫羽化率为0; 幼虫在被人工接种后能生存并到成虫的不超过20%。惠58、惠88等2个无性系为感星天牛的无性系,其虫口密度在1.0头/株以上,有虫株率超过了66%,成虫羽化率在35%以上; 幼虫在被人工接种后能完成生活史的高达60%以上。因此,筛选出的3个抗性无性系可做为抗星天牛的优良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8个木麻黄无性系在高低2种磷水平下植株体可溶性总糖含量、组织总含水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等,为磷高效基因型木麻黄无性系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01无性系小枝自由水与束缚水对低磷胁迫有较好的抗性;低磷胁迫对A13、南山7无性系小枝MDA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可溶性总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海岸风口沙地现状的观测和对该地段造林技术的综合分析表明风口沙地营建防护林的关键技术是采用培育具有抗性强又速生的木麻黄大苗、深穴整地、适时造林、放客土、施磷肥和建立有效的挡风屏障等综合配套技术,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8.3%;保存率可达90.0%以上,无需补植.研究还表明,海岸带风口沙地造林,其造林成本较高,资金投入约为13508.8元/hm2;而以往常规造林方法,资金投入约4535元/hm2,但造林保存率一般仅有10%~15%,需多次重造或补植,因此应用本项造林技术更节省经费,造林效果好、成林快,防护效能可提前发挥.  相似文献   

16.
在海南岛东林场和文昌林科所两个试验点通过观测树高、胸径、保存率、干形和抗风性,开展了24个木麻黄无性系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24个无性系在树高和胸径生长都有极显著差异,5年生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32 m、106 cm和0048 m3,最优无性系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达到152 m和130 cm,平均材积为10667 m3/hm2,年均材积生长量为2133m3/hm2,最优无性系年均材积生长量29.89 m3/hm2;通过6个性状的综合评价,在岛东试验点选出适合该地区的6个无性系分别为A1、F41、NS-8、A13、F40和ZaJiao;在文昌试验点选出适合低洼地的6个无性系分别为F71、701、A13、A8、F20、ZJ-001;根据无性系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曲线,发现造林后第2年无性系的生长速度最快,5年生木麻黄的无性系仍处于高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盆栽试验中的8个木麻黄无性系在高低2种磷水平下植株体在3个月内的SOD活性变化,为磷高效基因型木麻黄无性系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无性系的SOD活性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501、莆20的SOD活性随温度降低先急剧升高后缓慢下降;701、南山7的要OD活性表现出先急剧升高再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18.
干旱胁迫对不同小叶杨无性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小叶杨无性系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旱性,为青海省的造林建设选出最适宜栽植的小叶杨无性系,本试验以5个不同小叶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浇水对小叶杨进行干旱胁迫,根据测定5个小叶杨无性系在干旱胁迫下的土壤含水量以及不同土壤含水量阶段下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游离脯氨酸(Pro)3个指标的变化,最终筛选出抗旱性最强的小叶杨无性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而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则逐渐增加。因此,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5个不同小叶杨无性系的抗旱性强弱为:青海海西地区小叶杨无性系中国林科院杂交引进种小叶杨青海祁连县小叶杨无性系青海门源小叶杨无性系辽宁小叶杨无性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福建省大鹤林场不同年龄木麻黄各组织器官中分离与纯化得到65株内生真菌.研究木麻黄内生真菌在其器官构件内的分布规律,同时按水培和盆栽两种方式侵染无性系苗,测定接菌苗木的新梢长度,筛选出促生长的菌株.结果表明:木麻黄内生真菌主要分布于植株的鳞状叶小枝和根中,分别占筛选出菌株数量的40.0%和41.5%,且随着树龄的增大,内生真菌的数量减少;在水培苗浸泡菌液方式下的接菌处理能显著增加苗木的平均抽梢量,促进水培苗生长.其中,菌株18处理下苗木的平均抽梢量为54.85 cm,是对照苗木的7.62倍.  相似文献   

20.
闽南海岸沙荒木麻黄无性系惠安1号造林及降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惠安净峰大风地区为试验点,按照森林生态研究方法,围绕选育木麻黄壮苗这一关键技术及其在沙荒地段建立防护林等相关配套技术.结果表明在沙荒地段采用抗逆性强的1年生木麻黄1号壮苗营建的防护林,其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可以达到98.0%和92.5%;3年郁闭成林.试验还表明,应用木麻黄小径材与枝条建造的风障是一种成本低廉而且较为实用的防风固沙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