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中,大众传媒领域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和表现。大众传媒将女性刻板泛化为观赏的对象,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他者”角色。社会性别的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因而,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进行反省,同时需要女性积极行动为自身呐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构建平等社会性别意识,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中,大众传媒领域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和表现。大众传媒将女性刻板泛化为观赏的对象,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他者”角色。社会性别的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因而,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进行反省,同时需要女性积极行动为自身呐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构建平等社会性别意识,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3.
性别是文化生活的核心。性别价值观从一系列社会结构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和推动,而正确性别价值观的确立对于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并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杰克·伦敦小说在描写微妙的性别平衡中展现了鲜明和尖锐的性别话语特色,这与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杰克.伦敦在二十世纪初的文学活动时期正是美国社会新女性试图主导社会的关键变化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了美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才能理解伦敦小说中的性别话语,才能真正领悟隐藏其中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CCTV10的《百家讲坛》是央视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调整栏目运作机制,逐渐成为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与文化素养的大众传媒平台。通过对《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的考察,明确高雅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了边缘化困境,但在市场文化占据主导的消费社会,以学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可以投入到市场的商业化运作之中,为大众提高与普及文化显现独特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构建中找到话语平台,拓展话语空间,以此寻求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对跨性别交际失误现象进行社会语言学分析,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造成男女两性话语风格的不同,进而影响彼此的交流。在对《老友记》部分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社会的变化导致两性差异的缩小,两性话语风格随之变化,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与以往相反的趋势。两性话语风格的趋同将有助于减少跨性别交际中的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7.
蔡瑜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8):100-101,107
曲解是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话语因素只是给曲解提供了可能性,导致话语曲解的最终因素是听话人的心理根源(包含普通心理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本文探讨了隐藏于社会心理背后的社会因素之一的性别与曲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性别文化与性别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两性在化特征上存在着差别,性别化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见.性别化中性别偏见主要表现在大众语言、大众传媒以及教育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舆论逼视"是近年来大众传媒运作中出现的一种不良倾向,其实质是媒体对议程设置功能的滥用和传媒社会角色的越位,同时又带有强烈的媒体话语霸权的色彩。"舆论逼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该现象会对媒体本身、事件当事人、社会大众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负面表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是将其固定在传统角色中,并突出了女性的可视性与观赏性,将女性对象化和商品化,这样的女性形象将严重影响女性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识,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阻隔了男女平等关系的形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媒在运作机制上日益商业化以及传媒工作者性别意识不强,社会缺少对大众传媒的监督等,因而有必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引导大众传媒在宣传男女平等观念、促进妇女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些大众传媒将女性生物性别的美客体化、对象化、物化、商品化的文化现象,揭示了“女性意识”这一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性别观念误区拨乱反正中所作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由其局限——对女性美的误导引发出运用“社会性别”这一重要学术概念,重新审视女性美标准的必要性。指出真正使女性获得主体价值,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和主体地位的,是女性社会性别的美。  相似文献   

12.
视觉女性与女性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已成为大众话题,更是媒介关注的热点,然而媒介的女性观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女性观。媒介的社会意识性别也是男性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差异性别。女性成为一个商业话语,然而却有不少女性乐此不疲,消费并被消费着。  相似文献   

13.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是考察性别在话语交际中实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方式。性别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意义潜势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他们在传递信息时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社会角色的分配。  相似文献   

14.
包亚楠 《科技信息》2011,(31):450-450,441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当代最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女性作家之一,《新夏娃的激情》是卡特极具代表性和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作品中,在西方话语中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女性形象成为主体,而小说中出现的男女性别的交换则表现了卡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她追求和渴望男性和女性之间如同雌雄同体般的和谐平衡,并且坚信女性只有在心灵和身体话语上解放自己,超越生理和社会性别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完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霍元甲》的经典形象是民族意识和男性话语的历史产物。2007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对这一文化经典的重新演绎,虽然已经意识到以往完全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和性别符号,然而在突出呈现文化英雄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仍然落入父权主义和男权话语的历史叙事模式。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通过深入解读影片中的性别形象内涵,从而揭示出在民族英雄的历史叙事中被传统父权话语所遮蔽的性别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性别研究角度看,投影在文学艺术中的有男权话语也有女权话语,还有两种性别话语彼此扭结、共存其中的“性别复调话语”。透视历史上的“凰求凤”、“人神恋”文本,对于研究者从深层次上把握作为文字叙事模式的“性别复调”,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儿童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及同辈群体等方而的影响.小学教师要能真正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就必须关注到这些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性别再社会化才能更好地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8.
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主要对“霸王别姬“故事中虞姬的身份建构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对文本与历史--文化的互文指涉来分析虞姬身份建构及身份自我认同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虞姬的性别身份是特定文化制度下意识形态与话语实践之间共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郭红伟 《科技信息》2009,(13):382-383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性别区分,跨性别交际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和采用的交际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许多研究表明,尽管总体而言,两性在同样的家庭中长大成人,接受同样的教育,共同组成家庭,在同样的公司和办公室一起工作,属于同样的职业或社会群体,但是,他们在社会交际中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作者从性别原型论入手,从话语打断和疑问句使用的角度分析了性别原型论在跨性别交际中的反映,进而对跨性别交际的策略做了试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