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化肥施用对黑龙江省黑土区近50年粮食产量的贡献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及其典型市县为代表,分析了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近50年农田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化肥施用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粮食总产还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其总的变化趋势是不断增加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从南到北(即由双城—海伦—克东)逐渐递减,据粗略统计,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后,其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以前平均增加为:黑龙江省104%,双城市242%,海伦市126%,克东县105%。近30年,黑龙江省和海伦市化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也是递增的,化肥的施用能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但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是逐渐下降的,黑龙江省每千克化肥生产的粮食数量平均由20世纪70年代的15.7 kg下降到目前的9.3 kg,海伦市由70年代的34.7kg下降到目前的8.4k。图3,参5。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吉林省近5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0年来粮食总产量呈"波动式"迅速增加;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大豆、玉米、谷子和高粱四大作物"四足鼎立"的结构模式演变为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的"玉米型"经济。分析了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粮食作物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图3,参10。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粮食平衡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及9个地市1989—200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压力指数、粮食平衡系数作动态变化分析,及对粮食生产的综合条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贵州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从1989年的708.25万t增加至2005年的1288万t,通过主成分分析,贵州的粮食产量与投入粮食生产的资本、技术和劳动与粮食产出密切相关。②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突出。人口数量呈直线型增长,从1989年的3134.94万人增加至3931.12万人,16a间增加了800万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1989年的185.38万hm^2减少至175.35万hm^2。③耕地压力指数下降,从1989年的1.77降至2005年的1.22,主要原因是耕地综合生产力提高的结果,粮食平衡系数相应提高,但仍低于临界水平1,区域粮食生产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未能自给。④各个地区的耕地压力减小,遵义市耕地压力系数最小,近年来小于1;粮食平衡系数上升,除遵义市外,其他地区仍小于1,人均粮食占有量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各地区之间的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存在差异性。图4,表1,参16。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点多年田间试验,对黑龙江省化肥现状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目前农业使用化肥氮磷比例为1:1,全省平均施肥量145.53kg/hm^2,平均化肥增产6.6kg/kg粮豆,要实现本世纪末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3250万t目标,需化肥131.65万t,施肥量197.5kg/hm^2;实现下世纪2010年粮食总产达5000万t目标,需化肥184.65万t,施肥量277kg/hm^2;化肥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1-2007年沈阳市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沈阳市近17 a来粮食生产的变化特征,选取影响沈阳市粮食生产的11个主要因素,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的粮食产量呈波动式的上升趋势;从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看,沈阳市粮食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的波动取决于玉米、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变化;从灰色关联分析来看,单产与粮食总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居各因素之首,其次是播种面积;机耕面积、农业实有劳动力和化肥用量等农业投入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作物生长季的自然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关联系数变化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为今后沈阳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宜昌市耕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模型GM(1,1)对宜昌市未来15a内耕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2020年时,全市耕地面积将分别减少到333 270 hm2和294 530 hm2,粮食平均单产量分别为4 902.90 kg/hm2和5 064.14kg/hm2,复种指数分别为150.5%和151.2%。以温饱型粮食消费水平计,宜昌市耕地—人口承载率可达到97.66%~99.58%;若以宽裕型粮食消费水平计,承载率为85.45%~87.13%,缺口粮食21.79万t/a~25.34万t/a;若以小康型粮食消费水平计,承载率为75.96%~77.45%,缺口粮食42.96万t/a~47.11万t/a。因此,耕地的供应与粮食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最后还概述了提高耕地—人口承载率应采取的措施。表5,参7。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的方法,分为3个10 a作为不同影响阶段,分别选取了10或者9个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比了各阶段的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稳定一定规模的粮食面积和从业劳动力对提高河南农业生产具有必要性。此外,亟待加大农业科技费用投入,加快河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密切关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与粮食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力资本的质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人力资本和粮食产量的关系,有利于揭示粮食增产的规律、指导粮食生产,且有利于揭示教育对农民增产增收的影响,从而合理规划教育投入。通过对历年的粮食作物总产量及人力资本质量的建模,分析人力资本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及其变动的规律,以期为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表3,参7。  相似文献   

9.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分析表明:生态退耕将减少粮食产量近30×104t,按1999年该区农业总人口665×104计算,人均减少粮食45kg。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粮食需求预测显示,2010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达693 92×104t,在人均400kg、420kg、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475 54×104t、499 32×104t和535 01×104t,粮食总需求均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生态退耕不会对该区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也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图1,表3,参9。  相似文献   

10.
结合梅河口市商品粮基地1980—2007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近30a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梅河口市粮食生产的各类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粮食总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平均单产的波动。1980—1995年,在粮食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和玉米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玉米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年以后玉米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占了50%以上;单产的波动也较大,各种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玉米增幅最大,达到41.21%,其次为水稻,为39.78%,大豆为34.93%。同时通过对近30a的粮食单产量与当年4—9月的平均降雨、积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的消耗量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梅河口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因子是4—9月份的积温、化肥的消耗量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图6,表3,参16。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产粮大省,也是畜牧大省,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事业,是黑龙江省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重大举措。种植青贮玉米对品种选择比较严格,不仅要求品种的生物产量高,还需抗病性强、病叶少,并能在乳熟期收储、品质好。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区引进了高油115等8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生物产量、成熟期、抗病性、品质等多项指标,经综合评价,筛选出较好的青贮饲料玉米品种主要有高油115、龙辐208,此品种适合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表4,参2。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省商品粮生产的基本特征、近年粮食生产向单一化和区域化生产发展新趋势,以及粮食生产出现的新问题.指出实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是不断增加种粮农民经济收入.提出了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前提下,增加种粮农民经济收入的具体新对策.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引种抗干旱耐盐碱作物新品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春旱严重,干旱盐碱是限制区域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培育和引种抗干旱耐盐碱作物及其品种,对该地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引进的作物新品种“长寿香谷”进行了不同播量试验,并与当地品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引进作物新品种“长寿香谷”,与当地对照品种相比,株高低矮、抗倒伏能力强;分蘖多、产量调节能力大;耐盐碱、抗干旱;穗大、产量高;在特大干旱年份条件下,比对照品种增产11.1%~70.9%。适合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轻沙碱地种植。图1,表1,参5。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粮食单产的灰色-Markov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预测与Markov预测这两种方法在时间序列预测方面各具其优点及局限性。为探索提高时间序列预测精度的合理途径及客观地模拟区域粮食单产波动,以福建省为例构建了灰色-Markov预测模型,并在技术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理论与实证表明,灰色-Markov模型预测粮食单产的精度较高,所采取的技术改进措施效果颇佳。模型对福建省未来10a粮食单产的预测可为该省今后的粮食生产规划乃至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图1,表3,参9。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Inrecentyears,themethodofgreyrelationalanalysishasbecomeoneoftheeffectivemethodsusedinagricultureandothersubjectsstudyonrelativemulti-factors.Becauseitdoesn′tneedalotofsample,onthecontraryitcanbeputinprogresswithsmallquantityofsample,andtheresultisfairyreliable[1].2 ASurveyofNanquGullyWatershedNanqugullywatershedislocatedinthenorthwesternpartofshanxiprovince,withanelevationof1034~1124m,belongstothetypicalgullyandhillyregionontheLoessPlateau.Inthiswatershed,aareaofridgesand…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粮食单产通道模式及施肥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宁省1949~2005年粮食单产为原始数据,引入产量通道概念分析了辽宁省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1980~2005年辽宁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施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辽宁省粮食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单产通道对分析单产的变化趋势辅助作用很强;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氮钾肥用量持续增加,磷肥用量有所下降,复肥用量呈大幅度增加;农用化肥施用一定程度上推动粮食单产的提高,但无法改变气候等外界条件引起的粮食单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7.
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根据1986~2002年福建省的粮食统计资料,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几年的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并运用灰色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几年福建省的粮食总产量下降非常明显,8个主要影响因子与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关联,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福建省粮食总产量的3个最重要的因子,这可为今后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表4,参7。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初探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五常市为例对水妥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几个因子中,其贡献率依次为穗/穴>粒/穗>结实率>千粒重>穴/m^2,说明每穴穗数及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宜选择穗 大粒多及分蘖力强的品种作为当地的主栽品种。为五常市的水稻生再上新台阶了理论依据。表5,参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