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随着宪政运动的兴起,分税制思想在中国产生并获得发展.这一时期,分税制思想由清末国地两税订立的先后问题和划分标准的初步讨论等,发展到民初系统化的划分标准和炽热化的田赋归属问题.历史地看,清末民初是分税制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时期,并非分税制的实施时期.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灾害频发,社会危机深重,民生凋敝,内外交困。各种因素交错影响使得西学东渐逐步深入。也诱发了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教育的产生。本文着重论述了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和过程,并从思想和现实两个角度剖析了其原因。以期为我国现阶段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清季赵尔丰奉命治边,实施改土归流开始,西康始出现师范教育。赵氏在西康以“兴学”为“收拾边地人心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短短几年问,西康师范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遍及西康各地。民国始肇,西康师范陷入沉寂,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历时甚短,但其对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一方面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受教育者增加,边民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维护了边疆稳定。其历史经验、成效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婚俗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标准、媒介方式、婚姻礼仪的演变,以及婚姻法规的加强和离婚的增多。这对现代社会的婚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认真研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在沙俄对我国东北侵略的加强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渗透的此背景下,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教育招致了严重的危机。本文就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教育的兴起、发展历程及其对提高蒙古族人民的素质,并以此来固守东北边疆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末"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安徽实业教育体制得以确立。实业教育区别于以往学徒式的技术传授,而且将专门技术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笔,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实业救国"的需求。本文从该时期教育资料、皖省报刊、地方志等史料出发,试图还原当时安徽实业教育的真实面貌,进而观察皖省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中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黑龙江省手工各行业的迅速发展,尤以榨油、酿酒、制粉三大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为显著.它开启了黑龙江传统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业过渡、转型的先河,促进了江省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推动了黑龙江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 ,黑龙江省手工各行业的迅速发展 ,尤以榨油、酿酒、制粉三大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为显著。它开启了黑龙江传统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业过渡、转型的先河 ,促进了江省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推动了黑龙江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略述清末民国初期,西欧、日本、江西乃至国内知名产瓷地区主要工艺成就,及其市场销售情况。结合销售数据分析景德镇陶瓷工艺停滞的状况及原因,从销售渠道、销售品种、销售数量与销售利润,彰显衰弱期景德镇陶瓷销售仍不乏亮点。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贵州女性角色开始转变,她们集资办学,主动寻求学习机会;追求婚姻自由,成立"幼女救护所";成立女性团体,搭建女性交流平台;关注国家大事,投身政治运动,尝试由传统家庭妇女向现代社会女性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清末民初中学的发展及其师资培养进行了述论。  相似文献   

12.
围绕清末民初鼠疫防治,中西医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对抗局面。尽管中医在对鼠疫的治疗中显现出疗效的优势,但在抗生素发明之前,对待鼠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隔离来切断人与人之间传染的链条,而这正是西医防疫的优势所在。论争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基本采用西方的公共卫生体制,传统中医在多种合力的作用下,基本失去了在国家卫生领域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之际,由于影响翻译的诸多历史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翻译的选择取向也随之改变。西方心理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被译介到国内来的,就翻译主体而言,也完成了由传教士向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国人新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因而,在翻译动机与目的,以及源语文本的选择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4,(1):56-58
以徽章颁发为主体的奖励制度,是国家奖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徽章及徽章奖励制度产生自清朝末年。从一开始,就带有西方政治、文化渗透、冲击和融合的痕迹。研究西方政治、文化对中国徽章奖励制度产生和沿革的影响,有益于推动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奖励制度的建立、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报刊传统文人论政以报刊为载体解读时政和民生疾苦,揭示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变革的转型期,文人论政对政局变迁产生双向影响:以报刊为平台、斗争阵地和服务国家治理的工具,通过沟通内外信息,论战和舆论监督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向,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文人主体的阶级局限性很难做到论政而不参政,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乱象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6.
以报刊为生产载体的社会大众式的生产模式和以新式学堂为生产空间的学校精英式的生产模式,是清末民初时期文学理论生产的两种基本模式。文学理论两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的初步确立。在现代稿费制度、版权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逐渐走向规范与完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形式获得了合法性身份,步入了专业化生产与正规化运作的轨道,并显示出强势的诠释能力。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同学会在近代中国影响甚巨,然学界相关研究极其匮乏。同学会产生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基础上,数目繁多,类别丰富。其成立初期虽受外界干涉,但其具备严密的运作机制,加之其开展的众多活动颇引人兴趣,使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同学会会员面对外国侵略时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本色化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潮流,温州是我国基督教本色化起步较早、成果较为丰硕的地区之一。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温州的基督教信徒一直居于全国各教区的前列。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和温州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态度总体朝向明朗接纳方向的变迁,及西方教会本土化及转向下层民众传教等政策和策略的推行是温州早期基督教本色化的契机。温州基督教本色化主要表现为:适应本地风俗从直接布道到间接布道;适应温州本土文化以温州模式布道;参与地方公益事务融入温州社会等。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音乐的酝酿期.清末民初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取得重要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缺失.成绩主要体现在音乐课的设立与音乐教育立法的完善、学堂乐歌开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思想等三方面;缺失主要体现在传统音乐教学的迷失与缺憾、音乐教学曲目过于注重功能性缺乏艺术性与原创性、缺乏主体性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等三方面.客观评价清末民初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得失,对于当下的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德国出于进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地缘政治经济需要,增强了在云南的军火、技术、设备、商品输出,以遏制其在欧洲的两个传统强敌英国和法国.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成为云南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和工业技术装备提供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