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干细胞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胰腺内分泌β细胞功能下降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细胞替代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传统的细胞替代疗法--胰岛移植存在供体数量不足和免疫排斥的问题,而胰腺干细胞移植有望克服上述缺陷.本文就胰腺干细胞的发育过程与培养技术、不同发育阶段的表面标志物,如何促进胰腺内分泌前体细胞增殖及胰腺干细胞移植尚存的问题、发展方向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3G1 1 -6C1 0 -CD4 CD8-胸腺髓质细胞是CD4单阳性 (SP)胸腺细胞中的亚群之一 ,表型为TCRαβ CD6 9loHSAmed/lo,可接受ConA刺激产生增殖应答和细胞因子分泌 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以Th2型为主 ,还有少量IFNγ存在 ,是处于CD4SP成熟过程的中后期 ,Th0向Th2转化的过渡型细胞 为探讨胸腺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对这一亚群细胞的作用 ,在研究体系中加入一株胸腺髓质型上皮细胞系MFEC1 ,发现MTEC1可促进ConA刺激的 3G1 1 -6C1 0 -CD4 CD8-胸腺髓质细胞增殖和IL 6分泌 ,但IL 4及IL 1 0的产生部分地受到抑制 ,不增加IFNγ分泌 ,亦不诱导IL 2产生  相似文献   

3.
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结肠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平菊 《科学通报》1995,40(21):2001-2001
5-羟色胺(5-HT)也称血清紧张素,在体内主要产生于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刺激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促进胃肠粘膜生长等.近年发现,除起源于内分泌细胞的类癌外,其他一些肿瘤细胞也能分泌5-HT,如小细胞肺癌、结肠癌和培养的肝癌细胞等.有实验表明,5-HT能刺激结肠癌细胞的增殖,5-HT1受体介导了这一作用.将5-HT1c受体基因导入成纤维细胞并使之表达,能导致成纤维细胞向恶性转化.因而目前认为5-HT  相似文献   

4.
大鼠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EG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培林 《科学通报》1994,39(4):365-365
以往的研究证明,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并且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而实现的.随着内分泌概念的扩展,机体自然抗病机制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调节肽,表皮生长因子(EGF)很可能是这个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EGF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在小鼠和大鼠主要由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分泌颗粒内,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已知EGF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调节有关,但其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已有的研究表明,EGF对整个胃肠道及肝脏都有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5.
豚鼠胰腺内钙调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乐 《科学通报》1993,38(22):2089-2089
钙离子是重要的细胞内调节因子.它的作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细胞生理过程,如物质代谢、激素分泌、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肌肉收缩以及细胞的分裂增殖等.钙调素(calmodulin,Ca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中的小分子蛋白,它作为细胞内主要的钙受体,传递钙离子浓度变化的信息,影响许多关键酶的活性和生理过程的速率.有研究表明,CaM 在神经组织、睾丸和各种内分泌组织中含量丰富.我们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到 CaM 广泛分布于豚鼠胃和小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中.已发现 CaM 与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然而  相似文献   

6.
HeLa细胞的核仁骨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仁杰 《科学通报》1994,39(5):455-455
核仁是rRNA前体合成及核糖体装配的场所.核仁内部结构是由许多拷贝的rDNA,rRNA及若干种蛋白质所组成.rRNA前体的加工过程也在核仁内部进行并且与一些非核糖体蛋白有关.8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根据一些实验推测核仁中除了存在大量rRNA转录前体及前核糖体颗粒外,还存在一个由蛋白质组成的支架结构,它在决定rRNA基因的空间分布及转运中可能起作用,这种结构就称为核仁骨架(nucleolar skeleton)或核仁基质(nucleolar ma-  相似文献   

7.
杨新林 《科学通报》1995,40(20):1917-1917
抑制素(inhibin)和激活素(activin)是2种主要由性腺分泌的肽类激素,因分别能抑制和促进体外培养的垂体促性腺细胞释放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而得名.抑制素和激活素亦存在于人胎盘中,并对胎盘的激素分泌具有调节作用.但有关妊娠早期人胎盘抑制素的表达调控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液相杂交/核酸酶保护测定  相似文献   

8.
葛青  陈慰峰 《科学通报》1999,44(9):963-968
3G11~6C10~CD4+CD8~胸腺髓质细胞是CD4单阳性(SP)胸腺细胞中的亚群之一 ,表型为TCRαβ+CD69loHSAmed/lo,可接受ConA刺激产生增殖应答和细胞因子分泌 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以Th2型为主 ,还有少量IFNγ存在 ,是处于CD4SP成熟过程的中后期 ,Th0向Th2转化的过渡型细胞 为探讨胸腺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对这一亚群细胞的作用 ,在研究体系中加入一株胸腺髓质型上皮细胞系MFEC1 ,发现MTEC1可促进ConA刺激的3G11~6C10~CD4+CD8~胸腺髓质细胞增殖和IL 6分泌 ,但IL-4及IL-10的产生部分地受到抑制 ,不增加IFNγ分泌 ,亦不诱导IL-2产生 .  相似文献   

9.
王台 《科学通报》1997,42(14):1548-1551
二硫键是维持蛋白质二维和三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知的二硫键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周质(Periplasm)或真核细胞的细胞器中,大多数是分泌蛋白质或是膜蛋白质,很少存在于细胞质内.一般认为细胞质的高还原势是其缺乏二硫键蛋白质的重要原因,但是,细胞环境不是影响二硫键形成的唯一因素,在细胞(Escherichia coli)的细胞周质内已发现3个能催化二硫键形成的蛋白质,它们是分泌蛋白质形成二硫键必需的.Derman等将细菌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的基因缺失后,发现在细菌细胞质中合成的外源碱性磷酸酶及其他外源蛋白质能形成二硫键,认为细胞质有催化二硫键形成的机制,只是某些因素如硫氧还蛋白还原酶阻止了二硫键的形成.本文报道了枯草杆菌细胞质中的一个二硫键蛋白质,并讨论了细胞发育状态对该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以循环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胞内分泌的方式,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对内胞生长过程的调节,因此,它也是一类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1.
赵玉莲 《科学通报》1991,36(7):542-54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一种新发现的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生物活性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和外周组织中,对心血管、消化、呼吸和内分泌等多种系统及组织的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CGRP还存在于下丘脑、垂体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神经纤维中,在睾丸、卵巢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07,52(19)
受到广泛关注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完成的.通过对单个囊泡动力学的分析发现,在突触囊泡分泌过程中除了"完全融合"(full fusion)模式外,还存在着"部分融合即离开"(kiss and run)和"部分融合且停留"(kiss and stay)两种融合模式.在神经元受到强烈刺激时,这两种分泌模式尤为重要.同时突触囊泡融合前的转运、锚定、激活过程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调节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高K 刺激下的PC12细胞中,我们运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TIRFM)技术,通过VAMP2-pHluorin和VAChT-TDimer2双色荧光成像的方法跟踪类突触小囊泡(synaptic vesicle-like microvesicles,SLMVs)的锚定和融合过程.结果表明,在高K 刺激的PC12细胞中,部分融合即离开这种分泌模式占主导地位,同时发现在高K 刺激下SLMVs在细胞膜上的停留时间增加了,说明被激活囊泡的囊泡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张人骥 《科学通报》1980,25(9):418-418
来自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进入脑下垂体后叶,这些轴突运输神经分泌物质。这是一个公认的实现神经内分泌调节和控制的模型。但对于垂体后叶中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末梢与轴突末梢之间,以及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末梢与垂体细胞之间的联系方式尚未确证。揭示该模型中细胞间联系的方式有助于了解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徐德源 《科学通报》1987,32(8):623-623
鲎变形细胞是鲎血液中的主要成分,约占血球总数的99%。其溶解物(又称鲎试剂)具有检测内毒素的灵敏作用,已日益成为医药保健和食品工业中需要例行的一种检验药品。近来,发现从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鲎的变形细胞制备的溶解物中还存在着直接的灭菌能力,并进一步确认:只有当变形细胞内存在有完整的颗粒时才会具备这种作用。 我国自1979年从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血液的变形细胞中提取出溶解物后,曾对变形细胞的超微结构,尤其是这种细胞内颗粒的类型作了详尽的探讨。汪德耀等  相似文献   

15.
大鼠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GCT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培林 《科学通报》1994,39(6):549-549
在家兔实验性胃溃疡等内脏疾患自愈过程的研究中,证实了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近十余年的一系列研究证明,内分泌是实现这个机制的重要因素.已知颌下腺是小鼠和大鼠体内含生物活性多肽最多的器官之一,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多肽主要定位在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内,其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胃肠道及溃疡关系十分密切,而GCT细胞又是EGF合成的主要所在.  相似文献   

16.
马端端  王晓民  韩济生 《科学通报》1997,42(18):1913-1918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概念是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提出的.它是发生于中老年期的一种常见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无变性造成纹状体系统DA含量下降导致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与体位不稳等临床症状.60年代开始的左旋多巴(L-DOPA)替代疗法一直是治疗PD的主流,虽然在一定时间内(3~5a)可明显改善症状,但此法不能减慢疾病的进程,而且随着长期用药和疾病的发展,效果进行性下降,且副作用日趋严重,不能根本解决问题.80年代初开始将自体肾上腺髓质或胚胎黑质细胞移植于脑内,收到一定效果,但细胞来源困难,价格昂贵以及伦理问题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80年代末,随着基因治疗概念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开始了对PD基因治疗的尝试.1989年,Wolff将酪氨酸羟化酶(TH)cDNA转染成纤维细胞,植入实验性PD大鼠脑内,不仅表达出有活性的TH,而且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升高,症状也得到改善,为PD的基因治疗首开先河.  相似文献   

17.
正"内分泌紊乱",一个我们时常挂在嘴边、却很神秘的词,很多人长痘痘怪它,失眠焦虑怪它,"大姨妈"不来也怪它。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分泌,究竟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内分泌系统似乎有些神秘。它是怎样引起一系列身体反应的?本期"绿色氧吧"为你一一解答,并教你调控内分泌系统的科学方法。内分泌乱了,全身遭殃人体有一个生产激素的部门,叫作内分泌系统,既包括我们熟知的甲状腺、胰腺、卵巢、睾丸,也有"名气稍小"的垂体、肾上腺、松果体等。腺体生产激素并将其送入血液中,对各种生理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腺体分泌异常,会导致激素失衡,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打个比方,内分泌腺体就像网上商家,分泌的激素就  相似文献   

18.
石佳 《科学通报》1994,39(8):750-750
关于人胎盘绒毛的内分泌的研究已经有许多报道,但大多是关于神经肽、垂体激素样物质、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单胺类物质报道较少.我们曾首次发现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合成5-羟色胺(5-HT),并且5-HT的含量随妊娠时间而变化.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也是重要的生物胺,它们与性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关系密切.应用高压液相色谱出(HPLC)和电化学检测仪,我们曾检测到人胎盘绒毛中NE和DA的存在,并通过  相似文献   

19.
李建民 《科学通报》1981,26(9):576-576
降钙素(Thyrocalcitonin)是近年发现的降钙和降磷的多肽激素,存在于人和很多哺乳类的甲状腺中,由滤泡旁细胞(C细胞)所分泌的32肽。我们在1974年报道过提取猪甲状腺组织中降  相似文献   

20.
水稻mRNA多聚腺苷化信号位点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颖  高晨曦  韩斌 《科学通报》2006,51(7):819-826
大部分真核生物mRNA的加工涉及到mRNA前体的分裂/多聚腺苷化, 在3′-末端形成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 为了研究水稻mRNA前体多聚腺苷化过程所必需的poly(A)加尾信号、下游调控元件和poly(A)位点等序列的特点, 用3′-末端带有poly(A) 的EST与全长cDNA序列进行比较, 建立了一个来自9953个基因的、覆盖12969条poly(A)位点两侧各40碱基序列的数据库. 结果发现, 只有7.9%的mRNA使用AAUAAA作为加尾信号, 超过60%使用AAUAAA的1~2个碱基变化的序列作为加尾信号, 11.5%的mRNA使用AAUGAA及其单碱基变化的加尾信号. 在约25%的mRNA的3′-末端存在多个poly(A)位点. 在90%的mRNA前体的加尾信号下游都能检测到富含U/GU的调控元件, 尤其在以AAUAAA的多碱基变化序列作为加尾信号的mRNA前体中, 半数以上都能在poly(A)位点两侧检测到下游调控元件. 而且, 这些调控元件的位置对poly(A)位点的选择有限制作用. 总之, 虽然水稻mRNA加尾信号的保守性较低, 但大量下游调控元件的存在保证了多聚腺苷化过程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