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矿方法的选择除了要适应矿床地质赋存条件、确保生产安全以外,还应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选择采矿方法必须考虑很多指标和因素。根据磷矿山领域的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采矿能力、开采工效、采切比、附产矿石比、炸药单耗、崩矿量、损失率、贫化率、开采成本、胶结充填比、管理难易、采准时间、适应程度、安全程度共14项测度指标,采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对开阳磷矿山的5种采矿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得出脉内采准无间柱联系分段充填采矿法为最佳方案,房柱式联合出矿横巷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脉外采准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脉内采准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两分段中深孔连续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相对次之。优化结果为开阳磷矿选择安全高效的开采方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采矿业的发展,采矿工艺技术在不断革新,采矿工艺技术的应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加强对采矿工艺技术应用的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的思考,首先总结了采矿工艺技术的特点,并就机械化开采法、填充采矿法、回采采矿法和特殊采矿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预测了采矿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即向无废料开采技术发展,实现绿色开采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川口钨矿杨林坳矿区难采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经优选采用爆力运搬阶段矿房采矿法,成功地解决了该矿区占总工业储量60%以上(质量分数)的倾斜、中厚、多层、低品位难采矿体的开采方法,也为其它矿山同类型矿体开采提供了科学技术依据和工艺经验。  相似文献   

4.
依据自然支护原理针对云驾岭铁矿确定的开采网目,应用“采矿方法数据库”探讨了云驾铁矿村庄下开采的具体采矿方案,提出了普通房柱法,预控顶房柱法,大矿柱底盘漏斗采矿法等采矿方案。矿块矿石回采率达50%多,贫化率6%左右。为建筑物下采矿开辟了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5.
覃丰魁 《广东科技》2012,21(23):174-17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矿产力度的加大,矿产开采工作日益激烈,虽然目前我国的采矿技术和手段日益丰富,但是如果不根据矿体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开采方法,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安全事故,通过介绍静态留矿采矿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缓倾斜矿体的特点介绍了静态留矿采矿法的采场结构及回采工艺,分析静态留矿采矿法在缓倾斜矿体开采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矿产力度的加大,矿产开采工作日益激烈,虽然目前我国的采矿技术和手段日益丰富,但是如果不根据矿体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开采方法,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安全事故,通过介绍静态留矿采矿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缓倾斜矿体的特点介绍了静态留矿采矿法的采场结构及回采工艺,分析静态留矿采矿法在缓倾斜矿体开采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矿工程需要工作人员在露天或者井下等不同的矿区进行采矿,从而获得丰富的矿物资源。采矿行业是国民经济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支柱行业,矿产同时也是煤矿、钻石、金属、水晶的来源。只有选择了合理而有效的开采方法,才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采出矿物。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采矿工程中开采方法的有效选择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8.
地下金属矿山充填采矿法和充填工艺技术发展迅速,崩落采矿法和空场采矿法在工艺技术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创新.促进了我国金属矿地下采矿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部分矿山的工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文阐述了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技术主要现状及进展,并对地下矿山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针对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煤工艺与技术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阐述了采矿工艺和技术,如充填式采矿法、崩落式采矿法、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然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严格遵循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合理规划矿区、提高采煤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完善开采监督机制,进而不断的提升煤矿采矿工程中采煤工艺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书昌 《甘肃科技》2014,30(20):67-69
从充填采矿法的适用条件、资源利用、工艺改进、空区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得出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建议推广充填采矿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王计海 《太原科技》2007,162(7):88-89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介绍了矿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条件.针对采矿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方法.即留矿法与分层崩落结合式采矿法、房柱留矿结合式采矿法、不规则房柱结合式采矿法。  相似文献   

12.
协同开采及其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采矿与环境关系协调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协同理念,提出“协同开采”科学命题.明确协同开采的基本概念,指明协同开采提出的意义,构建协同开采的技术体系,分析协同开采与现有协调理念的区别与联系及可耦合性.以某矿多空区条件下碎裂资源的开采为例,开展协同开采技术应用研究,发明采矿环境再造分层分条中深孔落矿采矿法,完成主要矿层的协同开采方案设计.工程应用表明:协同开采作为一种新的采矿技术模式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隐患资源或具有特殊工程目的矿床的开发利用指明了一条科学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孝东 《科技资讯》2014,(28):59-59
VCR采矿法是将利文斯顿漏斗爆破的原理作为前提,并根据潜孔钻机的变化来进行改进的采矿手段,由于生产效率高、作业安全的特点,所以自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加拿大成功发明运用之后,就令世界各国对其高度关注。到了70年代末,此项技术已经在美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普及。VCR采矿法是-种先进的采矿工艺,具有生产效率高、作业安全等优点,在国内外矿山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VCR法在A铁矿中的应用进行分析,VCR采矿法的利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采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采矿方法的创新是促进采矿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在空场采矿法、崩落采矿法、充填采矿法和原地溶浸采矿法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充填采矿技术作为采矿工程中常用技术之一,能够满足深层矿产资源的开采要求.回采作业时,充填采空区,可保证开采区域结构稳固,为开采作业创设安全条件,提高矿区采矿率.充填采矿技术主要包括削壁充填采矿技术、分段充填采矿技术、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技术和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技术等.实际运用时,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安全生产为基础,根据采矿...  相似文献   

16.
韦荣欢 《广东科技》2012,21(23):178-179
在矿产资源开采中,极薄矿脉地带的矿产资源开采条件与开采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于开采方法与开采应用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由于极薄矿脉的倾角以及矿山岩层的稳定性等不同,极薄矿脉的类型也不相同,对于采矿方法以及采矿技术的应用也不相同。主要以极薄矿脉的留矿开采方法为例,从留矿采矿法在进行极薄矿脉开采应用中的构成要素以及采准切割要求、回采现状等方面,对于极薄矿脉的采矿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中南矿冶学院、开阳磷矿矿务局联合研试成功的一种新型组合式采矿法——走向连续采分段空场-崩落法(简称“洪峰“式采矿法)最近在化工部组织的有关矿山、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等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会议上通过鉴定。“洪峰”式采矿法是由高校悉心研究和矿山多年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创造工程积优法在采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它是国内首次研试成功的一种新型组合式采矿方法,它在解开阳磷矿这类中厚倾斜矿床难采矿体的开采方法中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碎裂矿段开采与空区处理协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在生产高效和作业安全上取得系统整体最优,将碎裂矿段的空区处理微观问题纳入采矿方法创新设计宏观问题中,开展2种问题的协同研究:首先,针对广西高峰矿105号矿体碎裂矿段的赋存特点和开采技术条件,考虑对各种规模空区适应性,基于采矿环境再造和连续采矿理论,提出采矿环境再造无底柱分段分条连续采矿法;然后,根据采空区规模、围岩状况和原岩应力场等条件的差异,在所有采空区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空区,运用离散元程序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开采布局,将采空区调整为部分切割工程、自由爆破空间或采场,从而确定出各种规模空区的处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碎裂矿段开采与空区处理协同研究可为类似矿床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矿产资源开采中,极薄矿脉地带的矿产资源开采条件与开采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于开采方法与开采应用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由于极薄矿脉的倾角以及矿山岩层的稳定性等不同,极薄矿脉的类型也不相同,对于采矿方法以及采矿技术的应用也不相同.主要以极薄矿脉的留矿开采方法为例,从留矿采矿法在进行极薄矿脉开采应用中的构成要素以及采准切割要求、回采现状等方面,对于极薄矿脉的采矿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影响采矿方法的因素较多,通过实证计算与工程类比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选择出优良的开采办法。文章以某复杂低品位铁矿的开采方法的比选与优化,制定出了低成本、适合该矿体赋存状态、高效率以及斜坡道直接进采场的大盘区高分层的充填采矿法,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复杂地品味铁矿的低效率回采以及高采切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