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几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测定其单粒或半粒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胚乳结构,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盛期之初,杂交稻籽粒平均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粒间差异较大,至灌浆盛期之末,其直链淀粉含量明显增高,粒间差异减小;杂交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分离与胚乳结构变异没有明显确的关系,胚乳结构可能不存在遗传传分离。  相似文献   

2.
谷类作物直链淀粉含量快速测定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谷类作物直链淀粉含量快速测定的方法,为该项分析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简捷的程序。  相似文献   

3.
为预测醇类增塑剂所含碳原子数以及羟基数对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醇类化合物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三类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依次为:乙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由此可推断,当醇类增塑剂含羟基数相同时,碳链越短,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当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时,醇类增塑剂中所含的羟基数越多,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及其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主要种植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以及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不同,由此造成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测定单粒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测定农垦58、CP231、IR26和BG90-2精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与IRRI的简化法测定结果相同。取相同米粒部位的样品进行分析,重复测定值的平均标准误差为±0.21%,最大标准误差为±0.95%。此外,讨论了单粒法在稻米品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葛根直链淀粉分子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葛根淀粉以碱液分散溶解时 ,随着沉淀剂正丁醇的加入 ,直链淀粉分子与正丁醇形成重结晶 ,并按分子量的大小逐渐进入凝聚相 ,最终直链淀粉组分从整个淀粉体系中分离出来 ,得到纯化的葛根直链淀粉组分。利用 Mark-Houwink方程 ,在准确测定葛根直链淀粉溶液特性粘度 [η]的基础上 ,计算出葛根直链淀粉的分子量 Mη为 4.0 6× 10 5 。  相似文献   

7.
高于胶凝临界温度直链淀粉分子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直链淀淀粉水溶液在高于胶凝临界温度条件下驰豫谱化的规律,发现动态光散射驰豫谱经历了指数衰减及随后的非指数衰减(慢模)两种模式,对于快模,可用大分子链串滴运动解释,对于慢模,则可用分形构象下的反常扩散加以解释。此外,还测量了直链淀粉水溶液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分维,发现直链淀粉分子符合自避无规行走模型,分维等于1.67,且随样品浓度、温度的变化而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高直链淀粉玉米的育种,使用,生产方面来说明其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在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研究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形成动态及结实期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多品种、多年、多播期分段抽样试验结果表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形成动态变化过程可用三次曲线方程进行模拟;从模拟方程的相关参数分析说明,稻米直线淀粉含量的有效积累天数与品种结实期持续的时间(天数)有关,产期持续时间长的品种其有效积累天数长;齐穗后20d内这一时段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形成的主要时段,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齐穗后20d内温度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1)正相关反应型;(2)负相关反应型;(3)二次曲  相似文献   

10.
以4个不同直链淀粉(AC)含量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籽粒淀粉积累规律及其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支链淀粉积累速率、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所有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在花后5~15 d增幅最大;支链淀粉含量在花后5~20 d有一个极显著增加的过程,B6优4761增幅最大.Logistic方程拟合淀粉积累过程发现,直链淀粉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大积累速率的高低,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早晚和活跃积累天数的长短决定了支链淀粉积累量的高低.高AC含量品种菲优188直链淀粉积累量、积累速率及GBSS活性最大值显著大于其它水稻品种;糯稻品种成糯88在花后15 d的支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最大,但其籽粒SSS活性较低.灌浆后期,高AC含量品种菲优188的籽粒千粒重明显大于其余水稻品种.相关分析表明,所有水稻品种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与GBSS、SSS活性呈正相关,说明籽粒淀粉积累量的高低还受到GBSS和SSS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合离子[M(H2O)m]n+的概念,利用Moldy分子动力学模拟并结合分子内相互作用势MCY来研究水中的镁离子.该模拟系统包括一个二价的镁离子和216个水分子,在温度为330K下,计算了系统内不同原子对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RDF),模拟结果和实验值基本一致.而且从其径向分布函数可看出,镁离子的出现并没有使得镁离子周围的第一水化层水分子和第二水化层水分子之间的距离有明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2.
分子动力学方法是一种计算机模拟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得到原子的运动轨迹,还可以观察到原子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微观细节。通过对256个氩原子系统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出了氩原子系统的能量演化过程、粒子的运动轨迹、系统的径向分布函数等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无调节参数的Gordon-Kim势和一种检测离子运动的新技术,以KCaF3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为例,对钙钛矿ABX3的离子分子固体的结构相变作了探讨.包括对阱势、折叠结构、能垒、超离子态、稳定性骨架和离子分子集团BX6的“尺寸”和“形状”.以期对离子分子固体的结构相变有一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发展,从原子(或分子)运动的角度出发,简要地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一些感兴趣量的提取,并且还简要地说明了分子动力学的用途以及与其它方法的结合,最后还指出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本身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分子模型凝结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衡分子动力学(EMD)方法模拟研究了水的凝结过程,用“特征时间法”统计得到4个不同温度下5种不同水分子模型(SPC、SPCE、TIP3P、TIP4P和TIP5P)的凝结系数.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得到的凝结系数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相同温度下,凝结系数的统计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400K时,凝结系数按SPCE、TIP4P、TIP3P、SPC、TIP5P模型呈递减趋势,并且TIP4P和TIP3P模型的凝结系数相近;当温度低于400K时,5种模型凝结系数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发现TIP5P模型在温度约高于520K时得不到明显的汽液两相区,无法统计高温下水的凝结系数.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不同压强和不同组分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加共溶剂体系的内能以及径向分布函数和自扩散系数等相关性质进行了模拟.模拟得到体系存在密度涨落现象,但此现象在高压下不明显,指出了体系以共溶剂聚集为主,并从径向分布函数和配位数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解释了,共溶剂分子的自扩散系数偏小现象正是由于聚集体的出现抑制了单个共溶剂分子的扩散.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基于经典分子动力学结构优化的基本过程.对碳纳米管环做了结构优化.结果表明。对于这种大的分子团簇的结构优化。经典分子动力学能很有效地找到体系局部势能极小值.  相似文献   

18.
在嵌入原子势的框架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初始温度、不同尺寸纳米铜团簇的并合过程·记录了体系在并合过程中演变的快照,计算了并合过程中与体系构形相关的几何参量,揭示并合体系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初始温度条件下,随着团簇尺寸的变小,并合程度升高,并合过程中温度上升幅度变大;对同尺寸团簇,随着初始温度的升高,并合程度提高,处于液态的团簇并合程度明显高于处于固态的团簇的并合程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用Moldy软件及PIM(Partial Ionic Model)势函数作为原子间相互作用势,模拟了Sr- TiO3(STO)的熔化过程,将熔化的STO快速冷却到室温以获得非晶态。通过熔化过程中体系内能和体积的突变,确定熔点为2430 K,仅比实验值(2380 K)高50 K,很好的反映了STO的熔化过程;分析了晶态、液态和非晶态时的对关联函数和原子配位数;通过计算速率自相关函数估算了STO的扩散系数,说明STO的熔化发生在2430 K。  相似文献   

20.
在冷喷涂过程中,喷涂粒子被超音速气流加速到较高的速度,在低于喷涂材料熔点的温度下撞击基体,发生剧烈的塑性变形而沉积形成涂层.但是由于高速粒子碰撞变形的瞬时特点,不能对粒子变形沉积过程进行直接观察,通过对Ni团簇在Cu基体上的沉积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观察到团簇撞击基体并在基体上沉积的过程,以及团簇和基体的形貌变化;另外,通过计算团簇原子进入基体表面层的数量探讨了影响团簇沉积过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