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法,获得了矮杨梅种下7个类型和毛杨梅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矮杨梅种下各类型的POX谱带具有多型性;以POX谱带为性状,对矮杨梅各类型和毛杨梅进行了聚类分析,矮杨梅各类型和毛杨梅被分为两大类,对应于形态分类学上的两个种;矮杨梅的7个类型,被分为两类4组,其中,小乔木型和青白果型差异程度较大,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等位酶电泳技术分析了贵州西部地区野生矮杨梅(Myrica nana Cheval)5种等位酶12个位点上25个等位基因的分化特征。结果表明:群体内多态位点比例平均为0.61,每个位点的平均杂合率为0.26,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78;矮杨梅种内基因多样性的86%产生在居群内,居群间分化的明显效果为14%;对于所有配对组合,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1,遗传同一性为0.90,说明矮杨梅种内变异很大。  相似文献   

3.
矮杨梅槲皮素的种内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测定了贵州矮杨梅 5个类型植物叶中槲皮素含量 ,结果表明 :游离槲皮素、总槲皮素含量以及营养期、果期槲皮素含量均与矮杨梅的类型有关 ,腊质杨 >白果型 >花脸果型 >大红果型 >鸡素果型。因此 ,将矮杨梅划分为 4大类 ,其中 ,大红果型和鸡素果型属于一个大类  相似文献   

4.
贵州杨梅属2种植物幼苗形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杨梅 (Myricarubra)、矮杨梅 (M .nana) 2种杨梅属植物幼苗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是 :(1)杨梅幼苗子叶出土、具光合作用 ,矮杨梅幼苗子叶留土或半出土、具吸收作用是两者区别的要点 ;(2 )参照幼苗类型新的划分标准 ,提出了 2种植物幼苗分别归属于槐型 (SaphoraType)和樟型 (CinnamomumType) ;(3)不同变异类型矮杨梅幼苗形态存在差异 ,但其差异不如成年植株明显 ,一些类型表现的差异与成年植株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红松与前红松两种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的方法,测定松属的两个近缘种:红松和前红松针叶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种同工酶,结果表明:红松与红红松针叶中的两种酶同工酶谱存在明显差异,红松具两种酶带,前红松人主有一条,酶带着色深浅与宽窄也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迁移率的谱带,也反应了物种间亲缘关系,红松的PDO同工酶活性高于前红松5倍,SOD同工酶活性也比前红松略高,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特产于重庆地区的濒危物种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7个居群91个个体其功能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Y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淀粉酶(AMY)同工酶谱带的分析,研究了该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呆显示:缙云卫矛的所有居群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迁移率相同的主要酶谱带(4条),占酶谱带总数的10.81%;5个酶系统共检测出酶谱带37条,等位基因位点数18个,其中多态位点数8个,单态位点数10个,乡态位点百分数P=44、44%,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素A=l,5,平均期望杂合度He=18.82%,平均实际杂合度H0=24.23%.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矮败小麦不育株和可育株的旗叶、穗下节间(以下简称节间)及雌蕊等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育株与可育株相比较,在相同发育时期同一器官中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带数均无差异,并且各条对应酶带的迁移率也相同,无异常同工酶产生,说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对旗叶、节间、雌蕊中的POD基因和EST基因的表达无异常影响。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过氧磷钨杂多酸盐α2K7-mHm[P2W17(TɑO2)O61]·xH2O(M=K,TMA,TEA,TBA),并且用极谱-循环伏安、IR、UV吸收光谱、XPS、XRD、31PNMR、183WNMR谱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采收期及层积前后的山楂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月25日以前采收的种子种仁中POD活性随成熟度的提高呈增加的趋势,之后趋平稳;而种皮中POD活性8月25日前基本平稳,以后迅速下降。随成熟度的提高,种仁中POD同工酶条带数有所增加,而种皮中其条带数不变,只是随成熟度的提高酶带颜色变浅。层积后未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与干藏种子差异不显著,而层积后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干藏及层积未裂壳的种子;层积后,在POD同工酶谱中,种仁缺少了原有的2条酶带,但增加了4条新的酶带;种皮保留了原有的酶带,并增加了7条新的酶带。  相似文献   

10.
对分别属于食用型、兼用型和油用型的不同品种向日葵在萌动时期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后发现:供研究的3个类型的所有品种,有4条共同酶带,可分为两类酶谱型;乌苏小葵花有一条较原始酶带;所分析的杂交品种分别为母本型和互补型;值得注意的是兼用型和油用型的品种都有一条“油型酶带”,而食用型则没有.  相似文献   

11.
贵州矮杨梅资源考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文章详细阐述了以下内容:1.矮杨梅在贵州的分布区。2.贵州矮杨梅集中连片分布地区的面积、密度、年产果量及雌雄株比。3.矮杨梅的生态环境。4.矮杨梅分布与煤矿分布的相关性。5.矮杨梅优尊单株简介。6.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分析了矮杨梅(MyricananaCheval.)叶精油化学成分。从分离的54个峰中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β-石竹烯(14.58%)、大根香叶酮(12.55%)、α-蒎烯(8.36%)、烷(7.36%)、甲酸异丙酯(6.74%)、α-姜黄烯(5.65%)、2-丁酸香叶酯(4.55%)、α-古芸烯(3.78%)等。并与同属植物杨梅(M,rubraSied.elZucc.)叶精油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报道贵州杨梅科植物种类、分布及生态调查、资源评价和引种驯化等项研究成果;贵州分布1属3种,即杨梅(Myrican rubra)、毛杨梅(M.esculata)和矮杨梅(M.nana),但资源破坏严重,有32个县约占全省40%的自然植被中数量日趋稀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十分必要。贵州毛杨梅果实浓甜少酸,鲜果核脆,是引种栽培和遗传育种的特优种质资源。毛杨梅在贵州由于大山、沟谷的阻碍隔离,或者人为破坏的原因使其连续续分布分布带中断了,形成“越过生物障碍的连续分布区”,;贵州是矮杨梅分布的最东界,其自然分布于东经1060以西、即突破云贵高原半湿润性常绿阔叶林1个经度,在北纬260以南逐渐稀少。贵州杨梅野生分布103256公倾,果品储量17011858公斤,在园艺、林业、轻式、食品方面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贵州盘县特区矮杨梅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样条法及多种格局分析方法对贵州盘县特区矮杨梅种群及其大、小灌木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盘县特区矮杨梅种群个体数量分布格局主要由大灌木群格局决定,它与大灌木群均呈随机分布格局;而小灌木群则趋于集中分布,但分布强度较弱,并且集中分布面积较小。同时,本文还分析比较了几种样方方差分析法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民族药杨梅叶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采用管碟法对矮杨梅4 种类型植物叶的水煎剂体外抗菌实验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对G+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对G- 大肠肝菌,G- 霍乱弧菌,G- 福氏痢疾杆菌,G- 伤寒杆菌无抑菌作用。不同类型矮杨梅叶对细菌具选择性抑制作用,不同类型矮杨梅叶对同一细菌抑菌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16.
矮杨梅叶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生物学数理统计,从定量的角度,对贵州产矮杨梅(MyricananaCeval)5种变异类型叶的抑菌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叶的提取液对G+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抑菌作用,对G 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无抑菌作用。矮杨梅植物种内的抑菌作用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4种类型矮杨梅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花序颜色不同的4种类型矮杨梅(MyricananaCheval. )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其形态主要为近扁球形,以单粒形式存在,三萌发孔,外壁纹饰颗粒状,有些类型有扁圆球形,以复合粒形式存在。运用方差和多重比较分析探讨了各类型花粉大小差异性,为其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对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毛杨梅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纯化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myricitrin(1),myricanol(2),myricanone(3),没食子酸(gallic acid,4),ethyl β-D-glucopyranoside(5),间羟基苯甲醛(3-hydroxybenzaldehyde,6),异香草醛(7),对甲氧基苯甲酸(4-methoxybenzoic acid,8),对羟基苯甲醇(4-(hydroxymethyl)phenol,9),β-扶桑甾醇(β-rosasterol,10),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胡萝卜苷(daucosterol,12).首次用X-单晶衍射验证了化合物2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