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和多年研究的定论。1987年全国第四届台湾同胞青年夏令营代表团郑重地将“根在河洛”的丰碑竖立在古都洛阳的涧河之滨──东周王城的遗址之上,这无疑是在肯定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表明“河洛”是客家民系的源头。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客家民系渊源“根在河洛”的问题。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洛是华夏先民的故乡。2、三代同源,祖根河洛。3、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1、客家姓氏溯源。据此,我们可见客家民系“根在河洛”,完全符合客家民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河洛不仅是客家民系的血统之根源,也是客家文化之根源。河洛文化不论是在闽、越、台、港,还是在海外所有客家民系中,都有重大影响,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这是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最重要的标志。通过客家方言词汇,一方面有助于追寻客家民系与中原汉民族及南方古百越族纵向的源流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察客家民系与包括赣语民系、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在内的南方诸民系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3.
汉族是一个族群结构复杂,人口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汉族的客家人、广府人、福佬人等族群有较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客家人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热点。而主要分布在广西,少数分布在云南、湖南、广东,形成历史甚至比客家人、广  相似文献   

4.
“客家”是民系之一名称。“客家”、“民系”概念的界定都要借助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原汉民族南迁史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并从对客家民系和其他民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演替的比较入手,通过对客家民系宋元以来迁移情况及其他四大民系之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基本上属于经济性移民,是客家民系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据此把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棚民经济型,二是农矿经济型,三是外向经济型,四是海外拓殖经济型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畲族汉化的两种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以来,散居各地的畲族纷纷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原居赣闽粤边的畲族,是在畲、客长期互动以及共同反抗封建统治的民族大起义之后逐渐汉化的。其中王守仁在平乱中剿抚并用,重在教化,对畲民融入客家起了促进作用——这是畲民汉化的一种典型。而漳浦蓝氏家族的汉化,则是在周围汉族发达的经济、化影响下,族人攻习武,离开山区,住进城邑,告别了耕山种畲的生活,成为讲究礼乐教化的官宦人家或书香人家,因而走上了彻底汉化的道路。由于他们是通过福佬化的中介接受汉化的,所以他们汉化后演变成了福佬人——这是畲族汉化的又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6.
西江流域是多民系聚居的华南内河流域,客家民系是西江流域世居的一个重要民系。作为清代大移民潮下的外来移民,客家民系在广府民系占主体的情况下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形态。广西藤县金鸡镇魏氏宗族的谱牒叙述及民俗活动显示了迁桂的客家人,除了在个别县继续保留自己的族群认同外,更多的客家人则选择融入广府文化占优势的桂东地区,但保留了一些迁出地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容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威的;祖先崇拜、宗祠现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容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论客家民系人文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客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成的;祖先崇拜、宗祠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客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证了广东汉族的主要民系──广府人的迁粤线索,广府方言育发的三个历史时期,以及广府方言当今保留的内涵,认为广府人及其方言是隋唐迄宋间岭南民族历史发展组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民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培育塑造的不竭的源泉。区域民系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应是国民教育中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重要内容,是主流文化的补充,是国民教育过程中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她应该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民系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中叶,一个新兴的阶层——富民阶层崛起。由此,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转型,由身份等级制向以财富为标准的贫富转化。富民作为“民”无权将佃农沦为自己的依附民,而只能依靠财富的力量。以契约形式利用佃农的劳动力。这样,在法律身份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契约关系成为主导。唐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对国家政策、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型。  相似文献   

13.
区域民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培育塑造的不竭的源泉。区域民系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应是国民教育中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重要内容,是主流文化的补充,是国民教育过程中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她应该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民系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持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课题研究 ,是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一次有效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涉及广东汉人体质特征、广东方言、广东汉族三大民系的文化特点及其变迁等内容 ,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这些结论是集体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述的兴化人是指居住在福建莆田、仙游二县境内的居民。自汉晋以来陆续从中原迁入的汉民族,有一部分原属中原士族,入闽后其民系的形成则是与莆仙平原的农田水利开发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兴化人形成了既安土乐居、固守本业.又教育兴盛,人才辈出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17.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5):F0002-F0002,I0001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3月,其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土木工程系。目前已经和正在培养本科生千余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构成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有三个系,一个实验中心,一个省部级共建实验室,一个研究所。分别是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建筑系、土木工程综合实验中心、民  相似文献   

18.
传统客家妇女相对地位的定位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传统客家妇女地位作了客观定位: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是家庭重心、主要劳力与社区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同时,阐析了这一定位的成因:客家妇女对生计的贡献是决定其地位的经济动因,客家民系的移民文化的特质及其它民系文化的影响渗透是其相对地位形成的文化背景;传统客家妇女地位在当代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任何民族或民系都有其一定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历史舞台,而且,他们在历史上所进行的各种表演都要受这个空间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就是客家研究者所谓的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关于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或分布区域,前人作过不少认真的调查和介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现得越来越广。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传统所谓的纯客家县市与非纯客家县市,罗  相似文献   

20.
顺治、康熙两朝,在招民垦荒政策的推动下,民人渐次涌入东北地区。清廷主要采取设立州县的方式对其进行安置,落户入籍的民人遂成为区域开发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亦有部分民人被八旗组织所接纳,成为八旗辖治下的各类旗人。不过,厉行旗民分治、维护以满洲为核心的旗人利益是清廷的既定国策,当民人的移入危及到旗人之时,满洲统治者便放弃积极的招民政策,并最终在东北推行严格的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