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芸 《科技智囊》2010,(3):68-71
科技基础设施作为物化了的科技投入,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基础指标,是科技创新的原始动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力与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北京市科研机构众多,高等学府林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雄厚的科技组织与基础设施使北京具备了强大的科研攻关力量,并在很长时期内具有较强的科技潜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各国科技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贡献愈加突出.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以及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去,为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科发展空间等做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产生、高校承担的意义及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等,提出了有利于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明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提出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基础上,从发展规划、组织运行模式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主要世界科技强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经验,在分析我国现在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家科技奖励监督机制是实现国家科技奖励功能与目的的保障。国家科技奖励监督机制应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有力的组织机制、健全的教育机制、有效的制约机制、灵敏的反馈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应根据国家科技奖励监督的体系框架,从多个方面健全与完善国家科技奖励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对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分析,“企业间技术合作”和“企业与大学间技术转移”是近年来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一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的效果,直接对这两项指标造成影响。那么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现状如何?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其核心在于强化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本文探究了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义、定位与特征,探讨了科技领军企业的分类思路与评价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创新主导作用的对策思路,为建设和完善科技领军企业评价与促进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7.
张瑞 《创新科技》2005,(6):26-28
创新是一个大国的筋骨。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强国富民的基础、国家安全的保证。2003年6月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0多名权威专家参与,群贤毕至,共襄盛举。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蓝图目前已初现轮廓。神圣使命,和平崛起。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个来自科技春天的话题,已经成为我们伟大时代的强音。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情况《,创新科技》专访了国家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小组的副组长王元。  相似文献   

8.
科技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昊 《今日科技》2006,(4):32-33
一、科技创新与科普宣传是时代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  相似文献   

9.
资讯     
《科技潮》2013,(2):6-9
政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发布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明确了未来20年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这是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之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规划》明确提出,未来20年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针对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  相似文献   

10.
韩国作为一个饱受殖民统治、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成功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科技创新典范。韩国采用的是以国家意志为先导,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的的追赶型科技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根本,这一观点正被日本广泛地接受。在21世纪,一个人能否成功,一个企业能否发展,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关键在于自身科技实力。21世纪必将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世纪,必将是一个科技激励竞争的世纪。  相似文献   

12.
沈阳地区R&D投入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国际通用指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这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体系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家创新体系,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从宏观上高效整合、配置创新资源,为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从宏观上控制创新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国家范围内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探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与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的经验,分析了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面临的使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丹 《华东科技》2011,(5):44-45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科技干部队伍素质关系到该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进程,因此加强我国科技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将有效促进高校学科跨越式发展,培养一批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高水平人才,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探讨高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建现状基础上,对建设共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力求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之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三大工程”的作用,创新体系与科技、教育的关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论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规模的不断扩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带动国家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大作用,需要加强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推进、加强其建设.  相似文献   

19.
科技基础设施是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及其运行效率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行效率的量化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分布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其次,采用分层聚类的方法对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及创新驱动模式的区域差异性进行深层次分析;再次,进一步采用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区域差异性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基础设施规模效率较高,但技术效率较低,运行效率并不必然与投入规模成正比;最后,提出了我国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方案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合肥科技》2007,(2):2-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5日发布了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